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影乐之声] 杨渡:度人与度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6 05: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渡:度人与度己 

 2016-09-15 杨渡 大家



文 | 杨渡


“优人神鼓”(以下简称“优人”)创办人刘若瑀要出版一本新书:《77个拥抱》嘱我写一短序。


这是一本奇书,我却不知道如何定位。

是一个修行者的内心记录?是善念付出与实践的反省?是度人者事后静思的回顾?是一个母亲与孩子的冲突、对话与和解?还是生命修行的观照?

或者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根本一本惊悚小说?

稍稍了解黑白两道,曾采访过各种新闻而略知人世艰难、社会黑暗、世界不美的自己,这本书,看得我惊心动魄。那恐怖感,绝对比惊悚小说更刺激。

故事起源于2008年金融海啸。当时世界经济濒临崩溃,文化演出活动停止,文化表演团体面临断炊之虞。当年11月,我刚接任文化总会秘书长,便建议会长马英九,与其坐困愁城,不如宣布由“文建会”拨预算,请文化团体进行艺术下乡活动,进入偏乡学校、弱势群体、监狱工厂,让人文艺术与民间分享,让平时无缘艺术的社会底层,有机会分享到艺术的美好。

就这样,优人神鼓申请到计划经费,到了彰化,去彰化监狱进行艺术下乡活动。公益团体进入监狱教艺术,例如陶艺、绘画、音乐是有过的,但表演艺术团体进入监狱,这是第一次。

没有人知道,他们会撞击出什么样的火花。

三年后,彰化监狱邀请我去参观鼓舞打击乐团的表演,那是优人努力的成果。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监狱,变成艺术学校》,对此赞叹不已。同时文化总会也展开“为台湾文学朗读”活动,邀请作家受访朗读自己作品,再将访问与朗读录音分送给监狱,与受刑人分享。另外也邀请十二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包括李永丰、郑宗龙、王小隶、方文山、王浩威等去监狱演讲。

由于成效还可以,延续此一理念,今年我特别邀请“差事剧团”到青少年监狱举办表演艺术训练营队,训练学生表演、编剧和安排演出。但过程可能也有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例如,开始之前,监狱方面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些孩子都很能表演,特别是演出什么检察官、银行、政府官员之类,这个是诈骗集团早就训练过了。声音和演技都超出他们的年龄哦!”


由此可以见,善心理念的实践,背后还有许多该注意的人性的复杂层面。



我所未曾料到的是,“优人”与鼓舞打击乐团的关系,会从监狱延伸出来,变成一个长远的计划。为了让更生人有更好的训练,刘若瑀不但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优人”之下的另一个剧团,更与他们建立如同母子般的关系,让他们住进家里,一起生活。这也是看了书才知道背后竟有如此深邃复杂的故事。

在监狱不自由的环境下,受到相对局限,要训练受刑人容易,可一旦出来,天地宽广,人性复杂,如何与熟悉黑道文化的更生人相处,带领他们走出旧习性,成为一个艺术家,那绝对不仅是艺术的、学习的、教育的种种考验,更是人性最严酷的试炼。

一向只有艺术与修行经验的刘若瑀,可能不了解其中复杂,却在一心度人向善的信念坚持下,满怀爱心,出钱出力,费尽心思,与他们纠缠冲突,走了半年。这半年,爱怜的、愤怒的、真心的、欺骗的、撒娇的、恫吓的、义气相挺的、无情背叛的……一幕一幕演出,最后如梦魇般压着她,直到她喘不过气来,才终于宣告放弃。这一场遭遇,对人性的所感所知,恐怕远超过她前半生的总合吧。

然而,读完此书,这些惊心动魄的际遇,却都凝结成她沉思的力量。让她看见过去和自己叛逆的孩子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自己的训练与创作是不是太制式,控制性是不是太强等等,甚至让她看见自己的内在……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因缘业力,路在前方,自己不走,谁也没办法。这也是多少际遇无奈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对这些孩子如此,我们自己何曾不是如此?

然而,兰姐的故事却让我想到《金刚经》说的:“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刘若瑀有度了谁吗?

存着度人的善念,刘若瑀的这一段试炼时光,却彷彿是走向更深层修炼的开始,一如见到人性之三十二相,了解诸相非相,才能见到更内在的本质。这一路走来固然艰难,却是人性最好的见证。它一一记录在书中。

而一心度人的善念,或许最后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吧。

即使再艰难,那是何其幸运的事。


【作者简介】

杨渡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台湾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8:07 PM , Processed in 0.0665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