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4-05-29
【图话】海葬:理性还是无奈
近年来,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墓地价格也节节攀高,成为老百姓在房子之后的又一个新负担。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海葬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在新的形势下,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海葬,是理性还是无奈?编辑:周维
今年五月一个下雨的周六,上海的李先生将父亲、母亲和奶奶的三袋骨灰洒向大海。李先生海葬的地点选在了航运繁忙的长江入海口,这趟渡轮一共可以搭载250人,每具骨灰最多可以有6名家属陪同送行。图为渡轮前往海葬地点途中,一名葬者家属蹲在船上哭泣。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部分地区土葬风俗浓厚,近日,安徽安庆强推殡葬改革,强行收缴拆解棺木,多名老人在6月1日火葬实行日前自尽,引发争议。据民政部去年所发报告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老龄化程度还在逐年增长,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民政部官员表示不提倡实行“墓穴式”安葬,更遑论最传统的尸体土葬了。而在政府积极倡导的墓葬方式中,海葬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新京报记者陈杰摄
海葬最早起源于北欧海盗,后在逐年的演化中为军队所用。在中国,刘少奇、周恩来逝世后的骨灰撒海方式,开辟了中国海葬的先河。20年代初,为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和推动殡葬改革,青岛等沿海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图为1993年8月24日,北京人在渤海为死去的亲人海葬。老北摄
而集体海葬推广较早、数量最多的恐怕要数上海,早在1991年3月,上海市举行了第一次骨灰撒海活动,113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至2011年的21年间,上海申请海葬参与者数量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递增。图为2008年4月4日,江苏南通市举行当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海葬。江建华摄
随着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观念的深入,海葬等“绿色殡葬”成为一些地方民众的自觉选择。除了上海、青岛,国内其它不少城市也提供海葬服务,比如北京、青岛、天津、长春、深圳等沿海城市。图为2008年4月22日,深圳,伴随着素雅的鲜花,51具逝者的骨灰在深圳南澳被撒入大海。江天摄
观念转变是一方面,现实困境是另一方面。近年来,墓地价格飞涨,甚至墓价比房价还贵,而墓地也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天价墓、豪华墓屡见不鲜,有钱人可以买得起地段好、面积大、装修豪华的墓地,甚至还没死就买好墓地地块。图为2011年3月31日,江西九江政协委员傅梅影的“阴宅”,位于贺嘉山陵园风水最好的“名人园”地段。据悉,这座活人墓是傅梅影花180万元巨资购置的。正眼摄
而普通民众则在高企的墓地价格压力下则想办法另辟蹊径,比如近年出现的与“小产权房”性质相似的“小产权墓”。在北京,很多人买不起北京墓地,不得不转战周边的河北等地购买墓地,“活在北京,葬在河北”。图为隶属于河北省的卧龙陵园,而附近另一座通惠陵园归北京市管理,相距12公里价格却相差3倍。新华社记者李文摄
另一些人更是不得不压缩墓地空间和质量。近日一款“阶梯状立体墓穴”的产品亮相上海,该产品俗名为“一墓多柩”的立体盒子,内可放置6至12个以上骨灰盒,有人调侃这种一墓多柩让死人也“蜗居”。然而,这可谓是一种在现实之下的无奈选择。“富不富,看坟墓”,贫富差距已经从活人身上转移到了死人身上。赖鑫琳摄
而对选择海葬的民众来说,成本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推广海葬,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海葬,不仅省去昂贵的购买墓地的费用,甚至还可能获取补贴。近年来深圳、厦门、沈阳、上海、青岛、大连等多个沿海城市相继推出免费海葬、海葬补贴政策。图为2011年3月30日,深圳市民政局举行了第25次骨灰海葬树葬仪式,亲人含泪将骨灰、花瓣撒向大海,寄托哀思。中新社陈文摄
从2003年起,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对象进行补贴,从最初的每位150元提高到如今的2000元,同时乘船的费用全免,而传统葬礼则要花费要4万元到50多万元。在温州,参加丧葬的家属则可获得5000至8000元的奖励。图为5月10日,上海,海葬渡轮上一名女子在撒骨灰前站在线外等待。
到如今,上海的海葬也逐渐“供不应求”起来,据媒体4月的报道,自1991年以来在上海有超过2.8万人的骨灰撒向大海,帮助节省了8.3公顷土地。据上海一家国有殡葬服务中心的经理张先生介绍,现在预约海葬的名单已经排到两年之后。图为2009年3月28日,“2009年公祭海葬典礼”在上海滨海古园举行,近千名海葬者家属参加典礼。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与李先生的儿子一道参加祖母海葬仪式的余先生认为,老一代人仍在乎传统,但年轻人可能认为传统不再重要了。“观念正在发生改变。土地有限,而人口持续增加,将超过土地承受力。海葬节省资源”,他说。图为5月10日,上海,一名男子乘坐渡轮前往海葬途中,座位上着亲人的骨灰和一束鲜花。
海葬能简化每年清明节的祭祀,“重要的是将亲人记在心里,无需展示给别人看。现今孩子们都忙,工作压力大,他们没时间到墓地去扫墓,在家里纪念就够了。”同一艘渡轮上,将妻子的骨灰撒向大海的赵先生这么说。图为5月10日,上海,渡轮上参加海葬的人们望向海面。
而对李先生来说,做出海葬决定的原因很简单:不想在离开时给儿子制造麻烦。李先生生前也一直将母亲和妻子的骨灰盒存放在家里,直到自己去世,与母亲、妻子一起魂归大海。图为5月10日,上海,渡轮上亲人们将骨灰撒入大海。
“父亲想树立一个榜样,一个后世后代都会遵循的榜样。”李先生的儿子说。图为5月10日,渡轮上,人们向大海中的亲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