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4-06-05
【图话】北京垃圾分类“踏步”20年
今天是第43个世界环境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已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1993年,北京率先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然而20年后的今天,北京街头、社区尽管分布了许多分类垃圾箱,但依然是各种垃圾混杂,除了定时来翻捡饮料瓶的拾荒者,你很难判断哪些垃圾能够被回收和再利用。20年来,尽管政府投入巨资处理垃圾,但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的窘境。编辑:陈若冰
北京早期的垃圾处理比较粗放,居民产生的垃圾都是散倒在垃圾池,由车装运至城外掩埋处理,那时多为生活垃圾。图为1988年11月,北京环卫部门昼夜突击清运白菜帮,仅西城环卫局就出动卡车42辆,清运菜帮垃圾504吨。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摄
1993年8月,北京部分地区的居民改变过去散倒垃圾的方式,开始使用塑料包装袋倒垃圾,以减少垃圾污染,净化环境。图为东城区南池子街道的一位妇女正往塑料袋里装垃圾。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1998年4月,北京开始提倡并推广垃圾分类收取,有关部门先后在大商场、公园及繁华闹市区设置了几十处垃圾分类箱。图为西单北大街路口的三组式分类垃圾箱,这种垃圾箱设计超前、功能非常实用,投放口根据垃圾种类有所区别。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此后,街道上的垃圾筒经历一番走马灯式的变换,样式层出不穷,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引导人们分类投放垃圾。图为2008年,北京街头的分类垃圾箱,可循环筒与其它垃圾筒几乎一样的外观和颜色,很难让人区分。张恺欣/CFP
2010年前后,北京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居民社区内都摆着三个一米多高的垃圾桶,绿、蓝、灰三个垃圾桶按照分类指示,可回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图为朝阳区六里屯街道十北社区,环保志愿者给垃圾筒穿上“花衣裳”,方便识别。Jhpt/东方IC
然而这一政府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举措,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图为2014年2月,北京东三环一小区内一处立有垃圾分类示意图的垃圾收集点,虽然有三类不同垃圾的指示牌,但实际上只摆放了一个垃圾桶,所有不同类的垃圾都混放在同一桶里。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在垃圾分类推广中,许多市民环保意识不强,还是将垃圾简单堆放,即使有市民将垃圾分类打包,环卫部门在处理时,仍然是将垃圾全部混杂在一起装车,分类等于白费工夫。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拼版照片显示:2014年2月25日,北京东三环一个小区内,保洁人员把从各自负责的楼道收集来的各种垃圾堆放在一起,等候环卫集团的垃圾车将其运走。虽然这个小区内有好几处垃圾分类的指示牌和按类摆放的垃圾桶,但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只是把家里的所有生活垃圾混装在一起放进楼道里的大垃圾桶,然后由各楼保洁员收集,堆放在一起,根本谈不上分类。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2014年5月3日,北京草莓音乐节,15万观众在三天时间里丢下20多吨垃圾。市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是垃圾分类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而组织方没有设置足够的垃圾回收装置,也导致了大量垃圾被随意丢弃。京华时报朱嘉磊摄
2012年10月,北京香山红叶节,香山公交车站一墙之隔的垃圾场存放了大量垃圾有待处理,这些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分类处理。苏卫忠/C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