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陈忧子 编辑/邹怡 2016-09-02 腾讯图片
Sue和她的流浪狗之家
撰稿/陈忧子
“嘿,小顿!你今天看起来棒极了!我们去跑步好吗?”35℃高温的夏日早晨,广州市海珠区赤岗附近城中村的厂房内犬吠声不绝于耳,一位面容清秀,身穿白色t恤和牛仔裤的女子正蹲在地上抚摸着一只黄色土狗,温柔地对它说着话,眼角眉梢上沁满细密的汗珠。这只名叫“小顿”的狗似乎听懂了女子的话,它兴奋地摇摆着尾巴,不住地用头蹭女子的脸,似乎很期待她带自己出门玩耍。女子笑着揉揉它的头,又转身去和身旁其他的狗打招呼,同样得到了狗狗们的热烈回应。
这位被狗群热情“款待”的女子名叫Sue,她1975年出生在越南,2岁时随家人搬到美国。Sue在大学本科双修法语和国际关系,硕士主修组织沟通。为了尝试离开父母和朋友的庇护与帮助独立自主地生活、工作、思考,当时年仅22岁的Sue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定放弃美国金融界的高薪offer,回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从事一份月薪仅3000元人民币的大学教师工作,并认识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她现在的丈夫。历经了一番波折后,Sue与丈夫结婚并一起回到了美国。不久后,他们的女儿小A降生,夫妻俩也逐步走上了职业生涯的顶端,四口之家在美国过着富裕安稳的生活,一帆风顺得让人艳羡。
然而一切却因为一个饮食习惯的改变而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好朋友Lisa的影响下,本着保护动物这个单纯的信念,Sue转变成了一位纯素食者,并开始学习制作纯素的蛋糕。
2005年,30岁的她决定跳出国外的舒适圈,回中国创业。“Everyone thinks I’m crazy!”Sue笑着说,虽然已身为人母,但她还是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It’s now or never.”Sue坦言,她想要为自己活一次。不久后,她和丈夫卖掉了美国的房产,带着女儿回到中国再次翻开了她人生的新篇章。2013年,38岁的Sue开创了国内第一家全素甜品店,与此同时,因为热爱动物,她曾在广州市海珠区的一家动物收容中心做义工。
然而,这所狗狗收容中心恶劣的救助环境却让Sue大跌眼镜——由于经费入不敷出,收容中心的狗狗们常年在狭小的空间内拥挤着生存,生了病的狗也长期得不到医治。见此情况,见证过美国动物救助体系之发达的Sue心下十分不忍与焦急,她常常偷偷把病重的狗带去看病,并自己垫付医疗费。
“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不好东西,心里很难过。”Sue指出,流浪狗在救助站中的待遇非常糟糕,每日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此外,一些人还以保护动物为名圈钱骗钱,让她为之愤然。
“虽然我来到广州的初衷是为了做纯素蛋糕的生意而并不是救狗,但既然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能坐视不管。”从小就信仰天主教的Sue相信,是主让她看到了这一切,上帝需要她为中国的狗狗做些事情。“一切都是天主的安排。”
2015年2月,收容中心的所长告诉了Sue一个坏消息:他们打算将31条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得到医治的狗老弱病残犬安乐死。“这些狗都是老弱病残没人要的,有些是瞎的、有些有皮肤病、有些是老的、有些是瘸的。如果1个月内无法找到领养的人,它们就会面临死亡。”Sue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它们需要的是一个家,而不是死亡,谁都没有权利,更没有资格去剥夺狗的生命权。”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营救这些狗。
一个月的时间内,她与另外两名外国朋友商量,一个负责找场地,一个负责筹资金,另一个是兽医,负责治疗。一番努力后,三人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场地,将“老弱病残”狗挪到了新窝——她们在海珠区的另外一个城中村内租了间百余平方米的厂房,并大费周章地将其改造成了宽敞的狗屋。
在截止日期前的四天,Sue和她的朋友及志愿者终于为狗狗们安置好了新的容身之所,她们将31条狗一只一只地用车运回了新家。期间,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狗狗还对Sue给它们搬家的举动展示出了极大的抗拒与敌意,有些狂躁易怒的狗强还险些伤了人。“它们内心有创伤,需要很长时间的关怀与照料才能重获新生。”Sue对狗狗的抵抗行为表示理解。
最开始的时候,31条流浪狗有的得皮肤病全身溃烂,有的腿瘸,有的眼瞎,有的性情乖戾不安难以靠近,有的抑郁成疾惧怕出门……Sue和志愿者们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日夜照顾这些狗,不仅给他们住最好的狗笼,吃上好的狗粮,还不定期地在自己的社交圈中组织收养活动,将这些身心灵不健全的狗狗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主人。同时,Sue也为这些流浪犬开展了自己的第二份事业:My PAWS and Me,她与友人会不定期地举办各样的义卖和募捐活动,为这些流浪犬募集善款,并寻找合适的领养者。
尽管救助中心创办的目的是让流浪狗最终能回归家庭,不过Sue仍然很谨慎,她希望前来收养它们的人真正有能力给狗狗温暖、稳定的家,因而她会对所有提出有收养意愿的人进行观察和评估,确认领养者确实合格以后,才会将狗狗托付给他们。当然,Sue的朋友圈绝大部分是外国人或者华裔,经济条件比较好,以至于每次她成功将一只狗狗送到领养者手中,这些狗狗的生活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简直是飞上枝头做凤凰了。”前来帮助Sue照料狗狗的义工笑着说。
这一年多以来,Sue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流浪犬救助站,店面和家。她每天都要来到救助站,和志愿者一起分批遛狗,给狗狗们喂食、洗澡。Sue把流浪狗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不时地呼唤每一只狗的名字、拥抱它们,并对它们说话。
截止至2016年6月,Sue的救助中心还剩21只大狗和4只小狗,当初因患有皮肤病全身溃烂的数只流浪犬已被完全治愈,原本性格乖戾、不愿与人亲近的流浪狗也因为Sue和志愿者的耐心相待而逐渐变得愿意与人亲近。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6月11日,Sue的救助中心被房东通知将要收回并拆除。城中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土地纠纷让Sue心力交瘁,她的狗场不得不再次面临搬迁。Sue在邻近的村内又找到了另外一块场地,但新房东称如果要将其改造为狗场,要收取租金和装修费1万8千元。“我只能先用自己的钱垫上,再通过‘My Paws and Me’召集朋友们为救助中心的搬迁捐款。”
Sue说,自己和两位友人之所以选择努力让这些老弱病残的流浪犬活下去,是希望以此起到教育的作用,“一只狗老了病了,不代表你就可以去抛弃它,既然你选择了养它,就应该把它看作自己的家人,你会随意抛弃自己的儿子吗?”Sue想告诉那些准备养狗或者正在养狗的人,狗狗不是玩具,而一辈子的朋友和家人,不要有一天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耐心,就将它们抛弃。
提及她的抉择对家庭生活产生的影响之时,Sue告诉记者,自从来到中国之后,自己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在素食蛋糕生意、家庭和救助中心找一个平衡点其实非常难。”Sue坦言,狗狗救助中心“My Paws and Me”只是自己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虽然老公和孩子都很支持我救狗,但我也有自己的底限,家庭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在Sue看来,救助狗狗看似是一个人的事,其实背后却需要一家人的理解和鼓励,她并非在做自己力所不定能及之事。
此外,她相信自己的选择会让女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A从小就和狗狗一起长大,她也特别爱救助中心里的每一只狗。”看到女儿对待小动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和怜悯,Sue十分欣慰。她坚信女儿终有一日会明白,妈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她敢于随心而活。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