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孟小冬终于嫁给她仰慕的梅兰芳,却因为梅兰芳之所以值得仰慕的光环,而被迫不能与他在一起。生活,是多么讽刺呢?
…………………………
《梅兰芳为什么不敢养“小三”》
文/许骥
台湾地区驻香港的光华新闻文化中心,在香港举办一年一度的“台湾月”活动,从10月31日开始,持续整整一个月。开幕首日,带来了台湾国光剧团的京剧歌唱剧《孟小冬》。笔者有幸受邀观看,一边看,一边感慨。
首先,论《孟小冬》的形式,是颇好的。台湾的剧团,擅长将古典的戏曲,包装以新且有趣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赖声川的相声剧是这样,师承于他的“相声瓦舍”同样如此,把《黄鹤楼》《叫卖图》《白事会》等经典段子,改编成有完整故事的舞台剧。所以,《孟小冬》表面上虽然讲的是“冬皇”一生的故事,但实际上的重点,却是《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搜孤救孤》《大登殿》等经典京剧选段。在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经欣赏了一遍经典。
《孟小冬》的故事,上半场以孟小冬和梅兰芳的故事为主线,下半场则以她与杜月笙的故事为主线。看上半场的时候,笔者常常忍不住在心底发笑。因为被梅兰芳迷得神魂颠倒的孟小冬,当时大概只看到他头上的明星光环,于是宁可选择放弃自己的演绎生涯,做他身后的女人。然而,却因为梅兰芳其实已有妻子,孟小冬的“小三”身份难登大雅之堂,最后被梅兰芳拒之门外。

(资料图:京剧歌唱剧《孟小冬》剧照)
这里,我们就不禁要问两个问题:
第一,民国初年虽然提倡“文明婚姻”,但“妻妾成群”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更何况,名人公开纳妾、养好多姨太太的也不少,怎么就轮到梅兰芳这么“矜持”呢?
顺着第一个问题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梅兰芳这个角儿和其他的角儿有什么不一样吗?
梅兰芳的成功,首先自然归功于他超群绝伦的艺术天分。但是说到梅兰芳的成名,则不如用“神话”来形容更为贴切。这就要提及梅兰芳背后的“王牌经纪人”——戏剧理论家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前几年已经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从中未免可以看到“梅兰芳神话”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齐如山说:“我最初看过梅的几次戏,觉得他虽然叫座之能力极大,但艺实平平,可是有他的特别长处,就是天赋太厚,学界中所谓天才太好。”当时的中国,正是西方洋派戏院进入的时候。其中的典型,比如上海大世界。在这种西式的戏院演出,与中国古典的戏台大不同。齐如山是早期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一批人,在国外学了些西方戏剧理论,他的抱负是改造中国的传统戏剧。他毫不掩饰地说:“所以帮他(梅兰芳)忙之动机,则确是为的编戏。”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929年梅兰芳赴美演出,一下子蜚声国际,回国后终成为“大师”。孟小冬1925年就认识了梅兰芳,可谓见证其创造奇迹。
中国人当时迷信外国得很厉害(其实现在也无大的改观),凡是中国的玩意儿,只要到外国亮一亮相,再回来就身价倍增(类似今天要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镀金效应”也。齐如山认真筹备梅兰芳出国演出的事,他在书中写说:“中国人大半主张到巴黎,说世界上的艺术团体,只要在巴黎演红,则无论到何处,都可畅行无碍。后来以此意问外国人,外国人则说这是大战以前的情形(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大战以后,世界局势改变,凡艺术团体,若能在纽约的百老汇演红,以后到各国就没有问题了。”
京剧是中国的没错,但是在当时可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地位,外国人哪里懂得什么是京剧?京剧有那么多面向,应该呈现哪一面给外国人看?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可想而知,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演京剧的方法——有的全本戏一演就是两三天——外国人谁有耐心看完?所以,为了吸引外国观众的注意力,必须凸显一些他们没见过的元素。换句话说,满足他们的猎奇心。
于是,齐如山在梅兰芳“应该怎样演法”上,又下了很大的工夫。当时有些人认为,京剧的表演太夸张,比如张飞的脸太黑、关羽的脸太红,而西方戏剧主张真实,所以应该把脸谱画得淡些才显自然。但齐如山果然独具慧眼,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其实这种议论是很幼稚的,谁不知道脸没有那样红呢?他既这样作,它总也有其来源,有其道理。至外国人的见解,则与此相反……中国戏在中国演是怎样,则在外国演,也应该怎样,必须一切照旧,一毫不得更改,总之你们是拿中国戏,给外国人看,外国人要看的也是中国戏。”而且,“外国人”还跟齐如山讲了一个失败的例子。就是早前有个日本戏团到美国演出,登广告说“我们这是极合于美国人眼光的日本戏”。结果,就没人要看了。
然而,你真的相信他们将中国戏原封不动搬到外国演出吗?当然不。如果真的是原封不动,恐怕齐如山不会带梅兰芳去。因为京剧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角色,都是老生,而非青衣、花旦。他之所以认定梅兰芳一定会在美国红,肯定有觉得美国人从未见过男性反串女性唱戏的,所以一定感兴趣。事实证明,齐如山的所有预想、策划、实践,都是成功的——梅兰芳在美国火了!说白了,他们用“中国制造”征服了美国人,但这“中国制造”是他们制造的。
还要考虑到一点,就是梅兰芳出名的时代,真是现代娱乐工业开始发力的时代。各种报刊等传媒,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再参考齐如山与人合写的《梅兰芳游美记》,其中第六章《事前的宣传》,就有不少他们如何与传媒打交道的记录。齐如山开宗明义:“事前之宣传,是往外国去演戏最要紧的一种工作。我们对于这种工作曾预备了六七年的工夫。”齐如山说,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每逢招待外宾时,总要把关于戏剧的图画书籍,陈列出来,请他们看,并且都给他们详细的解说,使他们发生兴趣……他们都静静听着,有时眼里充满了好奇之光,有时脸上露出些惊讶的神气,有时恍然大悟,有时惊喜非常,总之,他们对于中剧的神情无论真懂与否,总似感到很大的兴趣。在我们的本意,也正希望他们能发生兴趣,留有深刻的印象,等他们回国去,在茶余酒后,述予他们的亲戚朋友们听,作为谈话的资料,这样就间接的替我们宣传了。”
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效率其实不高。所以,更重要的工作或许是“给驻各国的官绅通信,在留学生里,也有许多热心这件事的,我们不时给他们材料,使他们给报馆通信宣传”。他们还找人写“软文”,“请了二位美国人,每月酬微资,他们时常与美国各报馆通信,在每封信里,更附上梅君一两张相片,这种宣传法,也颇生效力。以后就常常接到美国通信员的来函,大概都是说,以后有材料,可以直接给他们寄去,他们愿意极诚恳极热心的代为宣传。”
所以,梅兰芳的成功,不如说是齐如山的成功。他能在美国暴得大名,是齐如山一系列布局、安排的结果。从美国回来以后,齐如山曾对梅兰芳说:“以往二十年的时期,我全副的精神气力,大部分都帮了您的忙,以后我可要自己工作了。”他成立了“国剧学会”,梅兰芳也大力支持。
然而,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梅兰芳又赶上了另一个新时代。1899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到1930年代,留声机技术已颇为成熟,当时在中国也蔚然成风。随之兴起的,是唱片行业。过去的角儿,只需要演现场,靠买票收入养活自己。但是,到了那会,无疑要考虑到唱片市场。而决定唱片是否能畅销及长销的,个人形象与声誉显得极为重要。更何况,早期娱乐工业不似今日,销售通路垄断在个别人手中,一旦报刊恶语相向,任你再大的角儿,也没有活路——阮玲玉不就死于“人言可畏”吗?梅兰芳必须要顾及自己的形象,乃至于他劝孟小冬息演,不要抛头露脸。因为他知道,做角儿,实在没有看上去的那么风光。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就很能看懂为什么梅兰芳会那么狠心,将孟小冬抛弃了。当时梅母过身,全国的镁光灯都聚在梅兰芳身上,记者们都在捕风捉影,梅兰芳绝对不能在此时有半点“绯闻”。在孟小冬的人生中,杜月笙反而显得有情有义,因为他是流氓,不靠隐形的消费者吃饭,可以放心做性情中人。
当孟小冬终于嫁给她仰慕的梅兰芳,却因为梅兰芳之所以值得仰慕的光环,而被迫不能与他在一起。生活,是多么讽刺呢?
关于作者
许骥,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写作者,著有《同胞,请淡定》《书评人可以歇歇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