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7|回复: 4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22期:钱海峰:绿皮火车上的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Feb 7, 2016
2016年 第6期 | 总22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钱海峰:绿皮火车上的生活

你坐过老式绿皮火车吗?你是否记得在“咣当,咣当”的节奏下品尝过的美味?你还记得那些在绿皮车厢里,遇到过的普通人,经历过的酸涩但却温暖的故事吗?钱海峰是江苏无锡一家酒店的电工,这是一位扛着相机,乘着绿皮火车,走遍万水千山的摄影师。


1.jpg
“香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矿泉水啦……来,前面的腿收一下!”这是从前绿皮火车时代的列车员常说的段子。绿皮火车,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虽然很难称之为一段美好的回忆,但对于有过那段乘车经历的人来说,是某种难以舍去的情怀。图为2015年6月27日,麻城至淮滨8332次列车上。




2.jpg
钱海峰是江苏无锡一家酒店的电工,这是一位扛着相机,乘着绿皮火车,走遍万水千山的摄影师。从2006年开始,他乘坐绿皮火车跑遍全国,至今已坐过227趟绿皮车,并拍摄了15万张照片。图为2010年3月27日,昆明至丽江东5652次列车上。




3.jpg
曾几何时,绿皮火车是最具代表性的火车形象,也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代名词。绿皮火车那缓慢和拥挤的场景,曾是国人长途出行中最鲜明的特色。图为2010年11月30日,榆林至西安7005次列车上。




4.jpg
绿皮火车由于车体外表是绿色的并配以黄色的条带,大家俗称“绿皮车”,它设施简陋没有空调,夏天靠车顶的电扇和可以打开的车窗降温,冬天靠用煤烧的锅炉供暖,旅客喝的水也是靠锅炉所烧,但便宜的价格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选。图为2011年3月13日,上海至成都L216次春运临客上。




5.jpg
如今高铁时代,一提到绿皮火车自然就会想到扛着塑料编织袋的农民工兄弟和衣着普通的低收入者。现在绿皮车是草根的象征,一张上海到南京高铁一等座票价,如选择坐绿皮火车就可以横穿整个中国。图为2012年7月21日,上海至银川K2068次列车上。




6.jpg
钱海峰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一个喜欢背包独行的驴友,也是一个收入不高的草根。他说之所以选择绿皮火车就是因为便宜,可以花最少的钱去更多、更远的地方。是绿皮火车便宜的价格支撑着他在中国的大地上行走。图为2012年7月30日,西宁西至格尔木7581次列车上。




7.jpg
尽管它慢而拥挤,也不那么干净,吵吵嚷嚷,见站就停,还混杂着各种复杂的气味,还是有许多人乘着它去搜寻梦想和希望。图为2013年8月3日,牡丹江至东方红K7077次列车上。




8.jpg
火车停靠在一个站台,可以下来慢悠悠地游荡,看看一辆辆手推车里卖的各地土特产,有时还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辣粉再上车。在这里,火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充满生活味道的社会。图为2013年8月7日,前进镇至哈尔滨K7134次列车上。




9.jpg
缓慢行驶的绿皮火车上,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充满生活的舞台。车厢里装满了世间百态,有苦有乐,有甜有累,它的精彩在于这里没有刻意的安排,敞开的空间让你一切的活动都会展示在别人的眼皮底下,各种睡姿,各种坐姿都是不经意的自然状态。图为2013年8月11日,齐齐哈尔至碧水6957次列车上。




10.jpg
打牌游戏,吃饭聊天,看书上网,车厢里飘着舌尖上的各种味道,夹杂着各种乡愁的方言。图为2013年8月13日,哈尔滨至海拉尔K7093次列车上。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车厢的舞台上没有主角,缺了谁都没有关系,却又感觉谁又都是主角。这些支离破碎的细节演绎着自己漫长旅途的生活插曲。图为2013年8月16日,太阳升至通辽4342次列车上。




12.jpg
绿皮火车承载了中国老百姓最普通出行的一幕,是一部讲述中国老百姓出行的生动纪实。图为2013年11月9日,乌鲁木齐至喀什7556次列车上。




13.jpg
钱海峰的拍摄手段是比较简单的,很多是凭着直觉拍摄,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纯粹地记录下来呈现给大家。这样的照片有一种亲和力和现场感,大家都能看懂,也不需过多地去解释。图为2013年11月14日,乌鲁木齐至徐州L208次列车上。




14.jpg
绿皮火车上他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记录他们的出行其实也是在记录他的生活,那些定格的瞬间影像是他一次次经历的再现。图为2013年11月15日,乌鲁木齐至徐州L208次列车上。




15.jpg
绿皮火车记录着在那些不变的线路上,在那些现在已经不在停靠的小站上,一个个中国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心路历程。图为2014年2月7日,成都东至上海L215次春运临客上。




16.jpg
它的“慢”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观看记录,去更深的体验生活的过程。图为2014年2月25日,六盘水至昆明6061次列车上。




17.jpg
高铁时代,绿皮火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它如一部“时间简史”,在春运也好,在假期也罢,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好转和生命的变迁。图为2014年4月1日,黄山至南京7102次列车上。




18.jpg
它虽步下舞台,却从未离开。图为2014年4月4日,上海至阜阳K8362次列车上。




19.jpg
图为2014年6月30日,郑州至温州2191次列车上。




20.jpg
图为2014年10月6日,承德至沈阳2065次列车上(最后一次运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图为2014年10月8日,长春至图们K7365次列车上。




22.jpg
图为2015年1月27日,阿尔山至白城4346次列车上。




23.jpg
图为2015年2月7日,香坊至五常6232次列车上。




24.jpg
图为2015年6月1日,怀化至梅江7272次列车上。




25.jpg
图为2015年6月25日,汉口至威海K1068次列车上(最后一次运行)。




26.jpg
图为2015年6月25日,威海至汉口K1066次列车上(最后一次运行)。




27.jpg
图为2015年6月27日,信阳至深圳西1202次列车上。




28.jpg
图为2015年8月14日,乌鲁木齐南至哈密7552次列车上。




29.jpg
图为2015年8月14日,乌鲁木齐南至哈密7552次列车上。




30.jpg
图为2013年11月12日,喀什至乌鲁木齐7558次列车停靠喀什站。




a.jpg    
钱海峰1968年生,江苏无锡人,无锡某酒店电工,背包客。

2006年至今,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偏远山区高寒地带,投宿过牧民的毡房,住过大山里的竹木土屋,拍摄了大量地理地貌风光照片和老百姓的生活,作品在《人民摄影报》等一些报刊媒体发表。2015《绿皮火车》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大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钱海峰的《绿皮火车》
文/唐浩武

钱海峰的《绿皮火车》能获奖,我并不觉得意外,但惊喜的是能在连州摄影大展上获大奖。

谈到《绿皮火车》这部作品,我最早在2012年就零星地看到钱海峰拍的照片,当时觉得钱海峰是受了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影响,后来与他聊天,他说拍照就是受《火车上的中国人》的影响,因为经常乘坐绿皮火车旅行而拍摄《绿皮火车》。但到了2013年我看到他更多的作品,觉得他拍的作品和王福春的经典影像并不相同,可能更草根一些。我当时选了一些作品并推荐给人民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作了整版的刊发。我写的短评是这样的:“……时过境迁,今天除了春运火车票依然难求外,火车上的时空已然转换成动车和高铁模式,绿皮火车已悄然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虽然火车还叫火车,但两者的乘坐体验却大相径庭。动车、高铁的同向单人坐椅以及高速度、高票价的运营方式轻易就间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绿皮火车虽然缓慢、拥挤,但面对面的乘坐方式和超员乘坐往往会让人们自然汇集交织在一起,绿皮火车上的社会就如同把人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你不得不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活动,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影响或牵涉到其他人,乘火车就等于是一次社交或赶集。于是,绿皮火车车厢就成为一出出人间戏剧的活舞台,这一直是吸引摄影师去不断挖掘、拍摄火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摄影师钱海峰正是其中的一员。身为饭店的电工,钱海峰却自有另一套生存法则,他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又是一名狂热的‘驴友’,还是一名对乘火车旅行有着独到洞见的‘侠客’。……作为摄影师,他没有王福春身为铁路员工那样的便利。显然,这就迫使他需要更为谨慎,更为内敛、甚至更为谦和地进行拍摄。其作品《绿皮火车》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其特点也尽在其中。

作为一名出远门的行者,他既是一名旁观者,又是其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眼睛仔细打量着车厢里视野所及的每一个角落。与其他旅客一样,感受拥挤、嘈杂和污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友善。他的影像质朴而平静,平常视角的运用亲切而不露匠气,细致入微的观察又将人们乘坐绿皮火车的无奈与泰然的复杂心态,巧妙地呈现在观者面前。钱海峰以他自己的方式来纪念即将消失的绿皮火车时代,来纪念自己曾经痴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我们哼唱了一曲绿皮火车时代终结的挽歌”。当时我觉得《绿皮火车》是钱海峰以平民视角来呈现平民生活的一部鲜活而接地气的摄影作品,他并不刻意。

到了2015年,钱海峰参加了无锡青年摄影工作坊,我作为工作坊老师也更系统地看了他的《绿皮火车》等作品,数量上由几十张上升到了几百张,行程覆盖了全国通行绿皮火车的铁路线,时间跨度也长达8年之久。这时我意识到他《绿皮火车》已经不再停留在纪实摄影的“作品”这个层面,《绿皮火车》已然变成了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反映社会人群被重新整合,人们被物质化间隔分离的一个社会样本,是人们可以对此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影像调查文本。而他作品内涵已经超出了被定义的传统意义上好照片的范畴。

我们通过钱海峰的镜头,不难看出绿皮火车上的乘客许多是那些不计时间成本,而珍惜金钱成本的那群人,即中低收入者,同时还有生活在四五线城市只能搭乘绿皮火车出行和回家的人。钱海峰算了一笔帐:从无锡到上海绿皮火车是9.5元,动车二等座是36.5元,高铁二等座59.5元,一等座是94.5元。对此我深有体会,几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民工,他宁愿在火车站站前广场上露宿三晚,搭乘27元钱的绿皮火车回家,也不愿买一张150多元的长途巴士票,马上踏上归程,这是他们成本计算的结果。毋庸置疑条件简陋的绿皮火车被淘汰是时代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绿皮火车事实上帮助了那些中低收入者实现了出行和回家的梦想,选择绿皮火车也是无奈或被迫的选择。绿皮火车的退出,则无疑忽视了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如何续写绿皮火车之后的出行章节,我不知道,也许钱海峰及钱海峰们也不知道。

在摄影工作坊期间,钱海峰的《绿皮火车》系列和他的其他系列,被工作坊的导师鲍昆、张国田和杨延康老师一致看好。杨延康老师抽空单独帮他挑选照片。鲍昆老师看了我的推荐后,在到无锡的当天深夜就约他带着大量的作品来看,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长期关注底层社会生活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摄影作品,并力荐他去连州参加大展。在连州大展之前,艺术总监段煜婷老师看到《绿皮火车》初选稿后,非常高兴,强烈建议我要看钱海峰全部作品,事实上时间已经不允许,我逼着海峰拿出了整理过了8000张照片,而正是这些最后拿出的照片,立即使我信心更加爆棚地醉了。在选片的过程中,我不但看到了钱海峰带来的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图卷,更看到了他把摄影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的状态,看到了他对生活、对被摄对象的敬畏而友善的心态。此外,我也看到了他在摄影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天赋,摄影语言的运用也到了相当流畅自然的境界。的确,当时我被眼前的照片给惊到了,许多照片已经超出了原先对他作品的认知。那些带着作者的体温和汗味的照片,已经涉及到被表象遮蔽的摄影的内核,涉及到摄影所能承载的价值和意义。他长期而持续的关注,使《绿皮火车》呈现出来的生活样貌,不但还原了被主流观看所忽视的边缘化生存的现状,更让我们对产生这些画面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尤其在当下这个痛感消失的手机摄影时代,一部带着草根气息的《绿皮火车》无疑给沉浸在“小时代”梦境里的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这也许才是这部作品被大家如此看重的理由。看了钱海峰的《绿皮火车》,我想如果今天的摄影还在纠结摄影或不够摄影的时候,作为摄影师的我们已经OUT了。

在段煜婷老师的帮助下,《绿皮火车》顺利开到了连州二鞋厂。在展览现场,《绿皮火车》的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心。一本留言簿短短两天就写满了,不仅有普通观众,还有许多著名摄影家和策展人。展览还没有正式开幕,法国的ELLE杂志和鱼眼摄影杂志的两位记者就作了详细和深入的采访。仰光摄影节的主席、京都摄影节的主席等,都对《绿皮火车》伸出了橄榄枝。许多观众在展览前流连忘返,争相和钱海峰合影,一位影友在展厅里连续看了两天,还有许多人是听了别人的介绍慕名而来,他们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可以说从现场观众的热情来看,《绿皮火车》获奖也是名至实归。

在钱海峰获奖后,有影友提及王福春和钱海峰作品的比较,我认为从王福春和钱海峰两位的摄影作品看今天依然行驶在中国大地上的绿皮火车,都会让我们感到人间并无改变的社会关系,只是时光的背景改变了。王福春以他温情的目光在轻轻幽默地赞颂一个开始幸福的时代,而钱海峰则以冷峻地态度在提醒我们时间和幸福并非是一个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也因此,王福春和钱海峰都是成功地用绿皮火车反映历史与现实的优秀摄影家,他们的绿皮火车都会为我们的后代所永远阅读。

作者简介

唐浩武,江苏无锡人,摄影师,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1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7:18 AM , Processed in 0.09581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