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廖璐璐 编辑/王崴 2016-08-29 腾讯网
冠军的秘密
文/廖璐璐
人生的每一次高潮与低谷相伴相行,三次残奥会跳高夺冠、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手的辉煌历史,也经历了无人问津的惨淡人生,但侯斌更愿意呈现百炼成钢后的一个一个光彩!用演讲的方式告诉人们:人生的路上,成功,不必大喜,失败,不必大悲。
单腿飞人的进阶人生
侯斌收获过三次残奥会跳高冠军、2008北京残奥会火炬手的辉煌战绩,也承受过退役后无人问津的惨淡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他重新抖擞羽毛,踏上了超越自我的道路。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为蓝本,他转型成为演说家和公益人士,登上世界各地的讲台,激励着台下数万健全人。
漂亮的转身
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在鸟巢隆重举行,3分钟,39米,165次,主火炬手侯斌用双手完成攀登,点燃圣火,感动全世界。
奥运、冠军、圣火、南极、北极、戈壁、联合国,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哪怕只有一个傍身,都已足够传奇。而侯斌,将它们集于一身。
残疾人纷纷走上演讲台,侯斌无疑是耀眼且最具影响力的一个。
十年体育,十年演讲。貌似无心插柳的成功转型背后,是他对自己苦心积虑的步步紧逼,这源自一种持续了近30年的内在恐惧——作为一个残疾人,绝不能被群体放逐。
从自强不息到超越自我,再到挑战极限,他的人生永远在进阶。美国媒体称他“中国斌”,他喜欢自称“侯哥”,别人都在抱怨,觉得社会不公平,但他觉得,要在不公平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这是三月以来漳州最热的一个下午。长达2个半小时的演讲,侯斌一个人贯穿始终,汗涔涔的,台上台下地蹦跶。末了,学生们一拥而上,1米82的他迅速被淹没在高举的手机和摄像头中,“可以看一眼你的假肢吗?”“可以抱一下你吗?”侯斌一一满足,签名、合影、拥抱,像个大男孩,咧着嘴,笑出一排大白牙。
3000人的场面对侯斌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在他的PPT中,侯斌一次次面向数万人传播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十年,他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1500多场励志演讲,上到联合国、多哈论坛,下到农民工子弟学校。
2009年,侯斌成为首位在联合国青年大会演讲的中国青年。这是中国残疾人第一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这一盛会,面对聚光灯和麦克风,侯斌神采奕奕,侃侃而谈,被美国媒体称作“中国斌”。
磨难的动力
貌似无心插柳的成功转型背后,是侯斌对自己的步步紧逼。2003年,侯斌报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升本广告专业,成为我国第一批上大学的残疾人运动员。2009年,他在母校继续攻读EMBA,成为全国第一个读EMBA的残疾人,接着又是国学班、佛学班,“用知识武装大脑”。 侯斌自言骨子里有某种“不安分”的天性,在后天好几个阶段不断被现实强化。
9岁时,夺得学校百米亚军的那天,急着报喜的他偏偏要走被家人叮嘱了无数次“不要走的火车道”,结果被火车轧断了一条腿;16岁时,在福利工厂忙着搬运纸芯筒的他,无意间看到小电视机里播放的全国残运会的新闻,第二天便去了体校,连着6天,每天爬7层楼,终于打动教练收下自己;19岁时,当他还只能跳1.55米时,放言要跳到2米,被别人嘲笑“异想天开”,最终以1.94米的惊人高度蝉联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残奥冠军,迄今无人能破;后来,他又去了南极,在北极游泳,每年去一次戈壁,义无反顾地做任何他想做的事。2014年5月,侯斌第四次参加“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分四次徒步完成138公里挑战。
残奥点火,这是侯斌人生的最高潮,却也是最低潮。一个月里,满满的都是采访,一个月后,再没人关注。
与健全人运动相比,残疾人运动并未受到多少人的关注,过去三次夺冠,也是如此,平时的比赛,裁判都比观众多。他曾和刘翔一起参加某个活动,刘翔是躲着媒体,而他和许多媒体人坐同一辆车,别人也不知道他是谁,即便不久前的新闻里,他刚刚成为全球首位残奥形象大使。
那时,他已经退役,一度陷入了困惑:不当运动员还能干什么?一个残疾人干点什么才更用?
他的使命感或许比其他人更强。别人要么回单位上班,朝九晚五;要么拿着奖金购房置业,顺利转型“包租公”——这种一眼望穿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直到几个月后,他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学校邀请奥运冠军给学生演讲,因为没有酬劳被对方拒绝,让人代问残奥冠军愿不愿意去。“我去!”侯斌二话没说。
“从没觉得可以靠这个谋生,就想讲讲自己的故事,抓住每一个机会,影响每一个人。”轰隆隆的掌声中,侯斌觉得演讲太过瘾了!“压抑了三十年,没人听一个残疾人表达。突然有一个舞台时,那种掏心窝子说话的欲望,所有观望你的人被你调动,你笑大家也笑,你哭大家也哭,与以往太不一样了!”1996年获得第一块残奥金牌时,侯斌也曾被拉上台作报告,稿子是残联专门找人写的,那个场面严肃紧张的,21岁的他直发怵,磕磕巴巴竟然念错行了。
侯斌没有演讲稿,脱口秀来自烂熟于心的腹稿。到哪里开讲,提前在脑海里重组一遍,上台就讲,即兴发挥,都是大白话。过去有人主动请缨为他写稿,写了半天,“找不到一点感觉”。他也专门花钱听过一次演讲培训,却学不来那些技巧,“别人很华丽,很有深度,我讲不来,我就讲我的人生。我的故事为什么能让人记住?因为它刻画了我。
旁人演讲,多着墨于人生种种苦难,他更愿意呈现百炼成钢后一个一个光彩:残奥、南极、北极、戈壁……也有人不喜欢这种表达,他太高了,永远完美意味着缺少惊喜——在选秀舞台上,有点不接地气儿了。去年,在安徽卫视励志真人秀节目《超级先生》的舞台上,“导师”秦海璐和李小冉就为了他现场撕起来。秦海璐说侯斌你太高了,让人够不着,也不伤感,李小冉却不乐意,“我就喜欢这样的男子汉,他做到了,当然可以这么说,为什么残疾人一开口就要凄凄惨惨的?”
人少的地方,他才说起断腿时母亲一夜白头;为了治腿父母到处借钱,五块五块地借,被所有亲戚躲着;站在佳木斯的江边,他几次想跳下去;拍电影拍了仨月,导演都没提过钱的事儿。这些都是妥妥的新闻点,他却没加进演讲里。
侯斌没有助理,凡事亲力亲为。走到哪里演讲都是一个人拖着一个行李箱。他从没把自己当作一个残疾人,即使在别人眼里他本该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对象。每次回家,他都会去中医那里做针灸和推拿,常年的运动生涯和不断的演讲活动使他落下一身病痛。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为了不影响家人,他会在厨房开灯,喝一杯白开水,然后一个人在不开灯的客厅里整理演讲资料。在那个万人瞩目的演讲台上,你永远看到的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侯斌。
幸福的支点
侯斌与妻子小池相识,缘于一次购买窗帘的经历。小池的耐心和善良给侯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了解俩人逐渐从朋友成为恋人。
小池是个小巧秀丽的闽南姑娘,心地善良,充满智慧,善于打理。侯斌平时的饮食起居都由她照顾,每天衣服的搭配都事先搭配好。在侯斌家的卧室门后,小池做了一张饮食起居的时间表,督促侯斌注意身体健康,按时休息,一周的时间里,侯斌只有两次可以按时睡觉。
2016年2月,侯斌一家被邀请参加北京电视台的一档亲子节目的录制,早上9点进摄影棚录制到晚上6点,一共10个小时,小池一直在台下默默的站立观看,为在台上的丈夫和儿子忙前忙后,加油鼓励。这是一家三口第一次录制节目,而小池已然成了爷俩的助理。10个小时的站立,只从小池的脸上看到微笑。
生活中,他跟周围的普通人并无二致,至今保有童真,常常会雀跃,是家人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猴哥”。凌晨1点,从漳州回厦门的车上,他毫无倦意地接受采访,我跟着他回家,跨海去他的岳父母家,看他忙前忙后,只当是面对镜头的表演,却被老人道破,“你们不在时,他更勤快。”
闲暇的时候,夫妻二人会一起接送儿子上幼儿园,看着一家三口相互搀扶地走在路上,我终于明白这个家是侯斌幸福的支点。
四十不惑
如今,侯斌只专注两件事:演讲和公益。一年近200场的演讲中,一半商演一半公益。商演的目的一方面是维持生活,另一方为了筹集资金启动公益项目。经历过伤残痛苦的他深知其中的感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2016年侯斌正筹备发起“上海再站起来公益基金会”,他联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救助热线与瑞哈国际假肢矫形器贸易有限公司,一起发起了“再站起 来”弱势群体儿童假肢帮扶计划,希望在2016-2018年三年时间帮助100名因意外或者其他重大疾病导致截肢的贫困儿童“再站起来”,免费提供假肢安装及后续维护服务。
考虑到孩子生长发育需求,“再站起来”基金选择的是国际知名的义肢品牌, 能减缓孩子发育过程与义肢磨合的痛楚。这次安装的假肢是德国的奥索品牌,属于生活假肢里的高配置产品,一个小腿的成本在2万元左右,还不算后期维护的费用。
2016年1月12日,侯斌在北京假肢厂,为救助的两个孩子安装假肢。孩子们兴奋地用新装的假肢在屋子里尝试着走路,墙上写着一行字“每一个开始都有一个成功,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侯斌呼吁社会该多给残疾人发展的空间,他的一位好友、法国单腿网球运动员,奥运会上从没进过前三,去年一年拍了11支广告。相比之下,他想带着儿子上《爸爸去哪儿》节目,节目组回话“不方便”,这份委屈很快化为自嘲,“没准怕我一残疾人把那些大明星比下去,太没面子了吧!”他绝不会甩脸色,电视台录节目时,天天是盒饭, 别人怨声载道,他却每顿吃得香,“你就是个普通人,过去还没这些呢。”
3月15日,侯斌40岁,自言不惑,“永远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的可能。”
(鸣谢:文中部分文字由冯欢提供)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