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2

[史地人物] 《活着》第605期:守护三沙那片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1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贾代腾飞  编辑/王崴  2016-08-19  腾讯图片

守护祖宗那片蓝

文/贾代腾飞

“西沙、南沙和中沙,三沙自古我的家。爷爷在这采珠贝,爸爸在这捕鱼虾……”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作为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这片蓝色国土,承载着国人逐梦浩瀚南海的冀愿。在三沙市成立四周年之际,记者登上了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以及赵述岛、北岛、南沙洲等岛礁,用镜头讲述渔民们守护祖辈留下的这片蓝的故事。

一边大海龟产卵 一边小海龟破壳

7月25日下午6点,三沙市七连屿海龟保护站寻护员符永波,跟平常一样,到北岛海滩边巡逻。  
每年4月到10月,是绿海龟上岸产卵孵化的季节。西沙群岛是我国海域为数不多的海龟上岸产卵点。
突然,符永波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龟壳直径一米多的海龟,正趴在沙堆上产卵。
海龟通常是在夜间随潮水上岸。雌海龟会选择沙质松软的海滩,用鳍掘出一个洞穴,然后把乒乓球大小的蛋,产在洞里。产完后,再用沙土把蛋掩埋,最后再在旁边扒一个假洞。
“按理说,这段时间是后半夜的潮水,海龟不会在天没黑的时候冒险上岸产卵。可能是因为台风马上要登录的缘故吧。”符永波激动地说。
海龟平均一窝能产七八十枚蛋,一年上岸产卵五次,但据统计,每一百只小海龟只有一只能存活,而绿海龟通常要二十年才成熟。
约两小时后,大海龟产卵结束,慢慢地爬回了大海,消失在视线中。
“快来,快来!”符永波难掩喜悦之情,“今天咱们算是走大运了。”
就在大海龟产卵地不到50米的另一处海龟窝里,沙子在不断松动,不到三分钟,一只只小海龟从沙地里一个劲冒出来。一只、两只、三只……根本数不过来。这些小家伙们,仿佛听见母亲在大海的呼唤,争先恐后地朝海里爬去。
“自然就是这么奇妙!”符永波将一块注明了编号、时间的标牌,插在刚下蛋的海龟窝旁。每一窝蛋都登记在册,每一窝小海龟出窝的时间,都准确记录下来。
今年63岁的黄宏波,是北岛海龟保护站的负责人。年轻时是捕海龟挣工分,如今是每天巡逻保护海龟。自1967年上岛以来,他与海龟打了近半辈子的交道,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上世纪90年代后,海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黄宏波的工作之一,就转换成了保护它们。
整个北岛常住居民有14人,三个家庭。黄宏波的保护站工作人员,也是岛上的渔民。他们除了在北岛上巡逻外,也会到附近的岛礁轮流巡查。一是看有无将被海水淹没的海龟窝,如有要及时将蛋转移;二是怕有人上岛偷蛋。
“海龟有个特点,就是它小时候从哪个沙滩孵化出来,等它成熟后,还会回到这个沙滩产卵。所以,一定要守护好这片沙滩。”黄宏波对同样是保护站一员的儿子黄锐叮嘱道。

不毛岛礁 绿树成荫

由于缺乏淡水,三沙不少岛礁植被稀少,有的甚至是不毛之地,满是白色沙粒和珊瑚碎石,太阳一晒,白花花刺眼。台风过境和海浪侵蚀,破坏着岛礁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西沙洲就是其中之一。
从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乘船,约1个小时,便抵达西沙洲。从前,这里无人居住,到访者连个遮荫的地方都没有。三沙市成立后,三沙人开始了漫长的人工栽种植被与生态保护工程。
“岛礁上种树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淡水!”居住在赵述岛的渔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上岛种树的。
2008年,赵述岛的渔民们在西沙洲种下了一片木麻黄树,为了种活这些树,他们轮流用渔船运淡水过来浇灌。如今这片最早的木麻黄,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为每一个上岛之人,提供阴凉。
但一片林不足以覆盖整个西沙洲。三沙市成立后,启动了西沙洲绿化工程,陆续安装了海水淡化系统,雨水收集器,水泵等设施,并派专门的养护人员维护。
“在岛礁上种树,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方法。” 西沙洲绿化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陈海仁介绍:由于缺土少水,所以挖好的树坑里,要填充从海南运来的土壤、椰子糠及肥料,再按比例加入珊瑚沙,这样种植的树苗成活率才高。
在不断地探索中,西沙洲上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9%。椰子树、木麻黄、抗风桐……一排排整齐的树苗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当然,从空中俯瞰西沙洲,才是最佳的观看方式。蔚蓝的海水带来无尽浪漫,绿色的植物赋予岛礁活力,多彩三沙,魅力尽显。

耕海牧渔守南海

早在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就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方式,记录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并收录在《更路簿》中。渔民们凭此,驾船前往西沙、南沙等海域从事捕捞。时至今日,三沙的渔民们依旧承袭祖辈的技艺,凭着一个罗盘,一本《更路簿》,便可在广袤的南海耕海牧渔。
在七连屿赵述岛,符名文和符明岗两兄弟,是远近闻名的捕鱼达人。见到两兄弟时,他们正准备趁着退潮,去礁盘之间的海沟里起鱼。兄弟俩一个属虎,一个属龙,黝黑的皮肤,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七连屿附近的大面积珊瑚礁,是珍贵鱼虾贝类绝佳的栖息场所,特别是海参、鲍鱼、龙虾、红石斑等海洋珍品。
符家兄弟将小渔船驶到大的礁盘与礁盘之间,涨潮时鱼群会游进珊瑚礁,等退潮时,鱼群会游进礁盘之间,较深的海沟里。符家兄弟会在退潮时下网,等待一两个潮水周期后,再去收。此时,鱼儿们被围困在渔网里,符家兄弟就在这个心形的网中,潜水围捕。
在赵述岛上,还有一些渔民会选择天黑出海。他们带着强光手电,口喊一根氧管,下潜二三十米深。这时,鱼群都在珊瑚礁盘里睡着了,如果用手电照射鱼的眼睛,它们会一动不动,相对容易捕获。
深夜下海,对体力和胆量,都是考验,虽然渔民们早已轻车熟路,但对于年纪大一些的渔民,他们又有了另外一种方法——行盘。渔民采用浮潜的方式,身后拖着一个筐,在礁盘里抓小鱼,割海参、捡螺。
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捕捞方式,正遭受现实的残酷挑战,由于捕获量有限,经济收入不高,三沙渔民们的发展之路,也越来越窄。
不过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方式,逐步引导渔民从传统捕捞方式向服务业、养殖业转型。“海洋换了新耕法、渔民换了新活法。”七连屿工委书记王春对渔民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2016年7月25日傍晚,三沙北岛等岛礁,在奇异的海天之间,梦幻斑斓。渔民说,红风黄雨。当海上的天空变红变紫时,意味着台风即将来临。世代相传的经验,就是海上的天气预报。两天后,台风“银河”过境。




2.jpg
每年4月到10月,是绿海龟上岸产卵孵化的季节。西沙群岛是我国海域为数不多的海龟上岸产卵点。下午6点多,在一个名叫北岛的岛礁上,一只龟壳直径超过一米的绿海龟正在产卵。雌海龟一般会选择沙质松软的海滩,用鳍掘出一个洞穴,然后把乒乓球大小的蛋产在洞里。产完后,再用沙土把蛋掩埋,最后再在旁边扒一个假洞。




3.jpg
海龟平均一窝能产七八十枚蛋,一年上岸产卵五次,但据统计,每一百只小海龟只有一只能存活,而绿海龟通常要二十年才成熟。




4.jpg
约两小时后,大海龟产卵结束,慢慢地爬回了大海,消失在视线中。海龟有个特点,就是它小时候从哪个沙滩孵化出来,等它成熟后,还会回到这个沙滩产卵。所以保护好海滩,就是对海龟最尊重的保护。




5.jpg
同时,就在离海龟产蛋的沙滩不到50米远的地方,一窝小海龟破壳而出。这些小家伙们仿佛听见母亲在大海的呼唤,争先恐后地朝海里爬去。渔民说,一边大海龟产蛋,一边小海龟出窝,这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幸事。




6.jpg
渔民符永波是海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之一,每天他都会到海边巡逻。以前渔民们是捕海龟挣工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海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渔民的职责就转换成了保护它们。




7.jpg
每当发现有新的产蛋痕迹,符永波就会在旁边插上一块木牌,标注上产卵的编号和时间。保护站工作人员除了在北岛上巡逻外,也会到附近的岛礁轮流巡查。一是看有无将被海水淹没的海龟窝,如有要及时将蛋转移;二是怕有人上岛偷蛋。




8.jpg
七连屿附近的大面积珊瑚礁,是珍贵鱼虾贝类绝佳的栖息场所,特别是海参、鲍鱼、龙虾、红石斑等海洋珍品。




9.jpg
七连屿附近的大面积珊瑚礁,是珍贵鱼虾贝类绝佳的栖息场所,特别是海参、鲍鱼、龙虾、红石斑等海洋珍品。




10.jpg
七连屿附近的大面积珊瑚礁,是珍贵鱼虾贝类绝佳的栖息场所,特别是海参、鲍鱼、龙虾、红石斑等海洋珍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三沙的渔民大多是祖辈父辈从海南潭门逐海到此,除了过年会回老家祭祖团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岛上,像剪头发这种小事,也得“自学成才”,互相帮忙。




12.jpg
由于过去三沙的岛礁上没有学校,渔民的孩子只能回潭门、文昌等老家接受教育,寒暑假再上岛看望父母。目前,三沙市永兴学校已启用招生,成为祖国最南端的学校。




13.jpg
昔日的西沙洲只是遍布白沙和珊瑚碎石的不毛之地,台风和海浪侵蚀,破坏着岛礁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赵述岛渔民梁昌健是最早一批到西沙洲植树的。由于缺土少水,最初渔民们只能靠渔船把淡水拖上岸。




14.jpg
现在西沙洲建起了海水淡化、雨水搜集等一系列设备,还有专人负责看管树苗。




15.jpg
西沙洲绿化工程实施以来,绿色面积不断扩大,为每一位上岸者提供荫凉。




16.jpg
渔民的房子由木板和油毡布搭建,为他们遮风避雨。现在三沙市在渔民聚居的岛上修建新的定居点,改善居住条件。




17.jpg
赵述岛上渔民传统的油毡房和正在建设的新居对比鲜明。秀美的环岛步道,也成为渔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18.jpg
赵述岛七连屿工委门前的广场,是渔民们跳舞的好地方,祖国最南端的舞步,跳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19.jpg
两个渔民的小孩在海边嬉戏游玩,等待父亲捕鱼满载而归。




20.jpg
由于捕获量有限,经济收入不高,三沙渔民们的发展之路越来越窄。三沙市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方式,逐步引导渔民从传统捕捞方式向服务业、养殖业转型。“海洋换了新耕法、渔民换了新活法。”




21.jpg
在保护岛礁生态的努力下,七色海水美不胜收。无论三沙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怎样转变,他们世世代代守护这片纯净海域的初心不会改变。




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01:11 PM , Processed in 0.0736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