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安光系
最近看到叶克飞先生在《大家》上刊发了一篇文章——《这些国内的驾驶习惯,在国外可能要人命》,专门探讨在国外开车的安全问题。看过之后,突然想写写自己当年在美国做访问时开车的经历。
我这个人天性愚笨,对机械类的东西内心一直本能地拒绝。所以,在上海生活了八年,我压根儿都没想过要买车。不买车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些:上下班时,开车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超过你坐地铁的时间;下班之后太累,人困的要命,这时如果再去开车,无疑会增加危险。
所以,在这事儿想明白以后,我就开始安排一家人没有车的生活。比如,我可以想办法在市中心单位边上,买一小而旧的老公房,而不愿意去更远一点的地方住所谓的新式住宅。我宁愿每个月把乘出租车的预算弄高一些,也不愿意自己驾驶。至少,坐在出租车里,我是可以打瞌睡的。
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总是太累,如果早上坐地铁或乘公交,你总能发现那么多人脸上呈现出并不愉快的神情,或打瞌睡,或两眼无神,或半梦半醒。
后来部门的同事都陆续买了车,我也没动心。那个时候有辆车,好像还关系到人的面子问题。作为部门小负责人,我从来不在乎。活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里,比在乎别人的评价而活着,要强百倍。
2010年初,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情形就不同了。
到美国后,我才绝望地发现:在这样一个美国中部的小城市生活,没有车,简直寸步难行。到了美国才发现,即使是去超市买个菜,你也要沿着普通公路走好远,再上一段高速公路,然后拐下来,沿着路再走一段,才能到一个四周荒凉的地方。像沃尔玛之类的超市,就建在这里。

▲ 资料图:美国的大型超市很多都在市郊
一方面是远,另一方面是摧毁了我脑海里有关城市的印象:以前想象中的城市,大型商场都在市中心。而美国的城市,它都是以人们开车代步这样一个前提来设计的。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娱乐之处都在城市的周边,有大型停车的地方,有的是24小时开。电影院、吃饭的餐馆,也大都如此。
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地方,连公共汽车都没有。要么靠车,要么靠腿。
我曾带爱人和女儿在那年的3月初冒雪走路去看一场电影。这家电影院处在与超市不同方向的某一角落,四周仍是一片荒凉。踩着厚厚的积雪,我们迎着狂风和飞雪,走公路,上高速,再从高速路上拐下去,看完电影了再走回来。那一次,女儿恼怒地跟我说,以后再也不跟你出来看电影了。
这些地方,如此偏远,但里面的设施都极好。这样的城市里,各种商场、超市、电影院的位置与距离,都是基于人们开车的理念下考虑设计的。所以,这些地方的偏远,让我这样一个平时根本不开车的人,生活很无助。
话说回来,这也逼着我们,要开始考虑买车和学车了。
我那个时候外语并不好。好在拿到了朋友转过来的一本中文版加州驾照学习手册,里面还有时任州长的施瓦辛格的开篇语。尽管每个州的具体规定不同,但总的一些条款应该是大致相通的。

▲ 资料图:中文版《加州驾照学习手册》
我所震惊的,不是具体的交通规则,而是这本书里所倡导的理念和展现出来的美国文化。
首先,美国实行的是行路权制。比如,即使是行人闯红灯,他们的路权也比开车的人要高。司机必须踩死刹车,等行人通过后再开。这是规章,必须遵守。这总让我想起在国内,行人闯红灯时,偶尔有司机会踩一下刹车,过后总会对行人训斥一句或骂上一通。强者给弱者让路,似乎成了一条令人动容的准则。
二是整个驾照考试,似乎准备了一套随时接受外来者的体系。除了上面提到的中文版学习手册外,即使是生活在这么小的一个美国城市,我们在进行理论考试时,还可以选择中文试卷来进行考试。这意味着,对美国来讲,他们随时做好了接纳外来人员的准备。
三是对孩子的关照。儿童坐车,正常情况下,只能坐在后面一排的中间位置。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基于大量的车祸数据显示,这个位置是最安全的。最初我开车时,九岁的女儿要求跟我一排,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因为这个位置视线比较好。当我跟她解释这是违法的行为之后,她才作罢。保护孩子的另一个要求是当他们的体重低于一定数额(各州要求不同)或低于某一特定年纪时,必须要让他们坐在保护椅上。
▲ 资料图:美国驾照式样
而在美国,所有的驾照考试,都绕不开一道题:若遇校车上下学生(在双线道上,来往各一的车辆均需停),等校车离去,或校车司机指示后方可开车。
这道题的用意非常明显,它不希望司机产生误解:很多时候,以为没人下车了,结果却可能造成孩子伤亡。这正是以法律的形式来保证校车里孩子的安全,把各种隐患排除,才能把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少。我也感受过美国的校车:笨重,里面条件极简陋,连空调都没有,但看起来特别结实。
▲ 资料图:美国校车
驾照条例中,对动物的保护也非常让人感动:如果你撞了动物,你所要干的事情就是站在原地打救助电话,而不是自己去救助这些动物。普通人没有救助动物的能力,打完电话后很快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救助这些动物。这一条,是美国对生命哪怕是一个普通动物生命的重视。这也许就是美国最深入人心的理念。也许会有读者质疑这不太可能,现实情况是,即使是一个10万左右的小城市,你每天也可以看到头上的直升机,经常盘旋。
而我们一起做访问学者的朋友,就目睹过同事发生车祸而被直升机直接救走的真实故事。朋友讲起这个故事时感慨地说:幸亏有直升机,否则的话,那条命真是没了。
如果开车时遇到别人骂你怎么办?这本驾照学习手册中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和对方对视,摇上窗户,快速离开。在一个国家生活,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避开与对方对视,减少让别人认为你在挑衅他(她)的可能,就可以避免发生一些冲突。还有一条建议是:任何时候出门,都要提前15分钟出发,这样可以确保你即使遇到交通堵塞或其它意外事故,驾驶者都可以从容开车,而不是火急火燎地赶时间。因为人在着急状态时,更容易出事。
另一个考试中强制的要求,就是叶克飞先生提到过的Stop Sign(停车标志)。很多小的路口,没有红绿灯,但有上这么一个标志,司机就必须在路口踩死刹车,左右看清是否有车,再做下一步决定。如果没有车,再快速开过。如果有车,就尊从彼此的先后顺序,先后离开。很多中国的朋友去美国考驾照时,就吃亏在这个上面。只要在现场不踩死油门,考官就会立即停止考试。这是一条死线。因为,他们很容易理解成只是减小油门,看其它地方没车时再加大油门开过去。而把刹车踩死,就避免了与另一条道路上的车冲过来相撞的可能。这个要求是一天之中的任何时候都得这么做。有了这条规定,的确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还有一个让人感动得细节是停车位。无论停车位多么紧张,一个停车场在任何时候,在最好的位置,都给残疾人留着很多停车位。这些停车位,正常人是不能占用的。一方面,我惊诧于美国有这么多的残疾人开车;另一方面,感叹于这样一个国度对弱者的保护和尊重。这不是钱能买来的尊重,而是文化和制度形成的不一样的美国文化。

▲ 资料图:美国的残疾人车位
留学生中,给当地一位女驾照考官送了一个外号:白发魔女。大家讨论最多的便是这个女考官要求如何严格,如何变态。据说很多人在她手里考试,都没有通过。后来我在考场见到过这位中年女考官,态度温和,丝毫不像大家所描述的那么恐怖。但我也理解美国考官的要求:每一条制度,都是对你自己的保护。你不遵守,在这个以车为腿的国度里,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多了一份危险。比如,如果转弯,你就必须把头左右夸张地扭成90度看向两边,而不是我们很多人所做的:脑袋不动,用眼睛左右轻轻斜扫一下。
很多规定,都是依据血的教训制定出来的。所以,在美国考驾照之严,的确是超出国内很多老司机的想象。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行很多在国内行车多年的同行,在美国都只考了70多分。而我,此前不会开车、在美国现学车的人,却拿了96分的高分。
那年我们全家从美国回到上海,在南京西路上,女儿过马路,却发现一辆车直冲过来,丝毫没有让她的意思,她自然地做了一个愤怒的表情。

一晃离开美国多年,但学车、开车的半年经历总让我感叹美国文化:保护弱者,尊重生命,尽一切可能防止各种意外。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外来者,我不是在学开车,而是在学美国文化。也因为学车的缘故,让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一个与此前脑海里不一样的美国。
2016年8月5日草于湖北襄阳
【作者简介】
安光系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