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6|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596:风雨龙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3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29 11:19 AM 编辑

摄影/旷惠民  编辑/王崴  2016-07-25  腾讯图片

风雨龙舟

文/旷惠民

湘潭之城,在水一方;龙舟是力的较量,是勇的赞歌。

龙舟竞渡,拼搏在前;巨龙在浪里争先,在鼓里飞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湘潭的龙舟活动已经在湘江上激荡了上千年。

一方山河有一方风情,湘潭的龙舟习俗是古老河运商业文明的结晶。

龙舟浓缩成文化符号,历经风雨依然飞驰在江河湖泊之间生生不息。



湖南湘潭是一个依托湘江河运发展起来的城市。民间流传一首《百龙赞歌》:龙迎华夏,国富民殷。龙光普照,天下太平。龙抬其首,崛起群雄。龙游大海,波浪不惊。龙游城市,遍地生金。龙舟竞渡,纪念忠魂......

关于龙舟最早的记载始见于《穆天子传》:“天子乘乌舟龙本浮于大沼”,可见龙舟早在屈原出生前已经存在。后来,屈原写出“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的著名诗句。屈原死后,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龙舟节,在南方江河水面逐渐盛行龙舟竞渡。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龙舟竞渡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比赛项目。   

湘潭传统龙舟在制作、游街、下水、行河、比赛等活动中保留着浓厚的江南码头文化氛围,以及古老的河神祭祀,湖湘人勇于争先,乐于拼搏的精神特质。唐代“江南才子”许浑这样描写过湘潭龙舟盛况:“绿水暖青蘋,湘潭万里春。瓦尊迎海客,铜鼓赛江神。 避雨松枫岸,看云杨柳津。长安一杯酒,座上有归人”。王闿运在《湘潭县志》记载:涟水入湘十里而经壶山,回复成潭,即渔潭矣。《南迁录》言:有人入潭,石穴窈明,中有古鼎,疑为禹沉厌水之器。又尝因竞渡,没入一舟,舟人皆见髯叟,引至其宫,皆云母流离,玉堂荃壁。奏技七日,仍还故处,而取去龙头,至今犹有一舸无头,志灵怪也。清朝乾隆年《湘潭历史考述》中的竹枝词也描述过湘潭龙舟故事:“龙船驿外赛端阳,认得船头是阿郎。底事失头龙诧异,黄龙久不下观湘”。文后还附说明如下:湘潭驿在观湘门对岸。龙船竞渡,传吾邑有二船沉龙宫,宝糕孔留七日归。今陶公船号“失头子”,尚可划;黄龙船不可复划,唯陆地金装迎送锦标。”从上述诗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湘潭龙舟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与故事。

从农历三月三雨季开始,湘潭大埠桥码头下的湘江水面会变得宽敞起来,上游混浊的河水激流而下,又到了一年中涨水的季节了。2016年4月的一天清晨,久雨阴沉的天空突然有了金色的阳光。雨湖公园里的古树上鲜花盛开,洁白的花朵在暖风中轻盈摇曳,芳香四溢。公园边高大梧桐树下的露天茶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湘潭老人。一张小方桌,几把竹靠椅,喝着绿茶,吃着花生米,偶尔抿上一口邵阳老酒,阳光、晨风、花香、绿意,悠闲自在的聊天品茶。家住窑湾老街的刘国平与小东门文星号龙舟负责人许国兴在此商议修复龙舟的相关事宜。

今年64岁的刘国平原是湘潭造船厂的一名技师,他擅长造木船修龙舟。1978年至今,打造过大小龙船三十余艘,维修旧舟超过百只。经他设计制造的传统龙舟结构合理,载人入水后变形小,划起来速度快,在比赛中有过不俗的表现。他从包中拿出一张发黄的龙舟图纸介绍说:“湘潭龙舟结构复杂,制作独特。从开始选材到赛后的保存非常讲究。传统龙舟一般长度超过20米,最宽处2米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船的主梁改用优质工字钢焊接而成,这样船体结实耐用,钢制龙脊贯穿首尾不易变形。在船的中部用两个圆木交叉竖立构成‘油叉’,它是钢丝拉紧船头与尾的绞紧机构。载人后可以迅速的调整船的弯曲度,确保50人上船后整体不发生大的变型。龙舟共分6个区域:龙首称“鹅峰”,乘两名水手扒开急流为船开道;接下来是叫“代桡”,是整艘船队领头人;中间“油叉”为鼓锣区,它的前后是水手聚集的前、后“鼓舱”,一般16到24个舱位,它的左右各坐一列水手;高翘的船尾为“道桨”区,由两根5米长的大木桨组成,比赛时需六人共同操作,“道桨”的主要作用是为船导航、加速、平衡首尾;此外还有正、副指挥又称“缎旗”手,锣鼓手各一位,另加两位候补水手,整船乘55至60余人。制作这种龙舟要用木材8个立方,桐油100公斤,船自重2吨。

旁边的许国兴拿出手机指着龙舟照片说:小东门文星号是1983年春天请湘潭船厂刘湘春师傅牵头打造的,如今刘师傅已经病故。当时八位木匠用了一个星期就造好了龙船,工钱和材料费才8000多元。如今能造这种大龙船的师傅越来越少,若做一条新船要两个多月时间,工钱和材料费加起来超过了7万元。造船需要的钉曲很难买到了,湘潭只有一位老铁匠还在生产一点。一条龙船要80公斤钉曲。小东门码头的龙船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今年要请刘师傅过去做维修保养。湘潭传统龙舟与国标龙舟虽然都是水上划船运动,其实有很大的区别。湘潭龙舟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精神信仰,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比速度还要比码头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社区综合经济实力与参与人气。

一位满身尘土的老人走进茶馆。他说:最近湘潭老城区大搞棚户区改造,老房子一批批推倒,街道两旁处处是建筑工地。宣传车滚动播放着政府拆迁政策和通知,平静的生活变得紧张忙乱起来。各码头人心不安,没心事管端午节划龙舟的事了。张立霞老人端上绿茶安慰着他,让他入坐休息。68岁的申中华说:有两个消息告诉大家。根据市体委两年举办一次龙舟比赛的规定,今年端午节不会组织比赛活动。另一个是原湘潭东平镇太平街王家那艘寄放在株洲市绿口的龙船要低价转让。话音未落,又围来了几位老人。他们开始谈论着这艘待售的龙船在湘江河里的故事。申中华接着说:太平街王家父子喜爱龙舟多年,在2009年就请窑湾船厂的老师傅定制了太平号龙舟。当时花费了四万多元。7年时间过去了只参加过两次比赛。2010年5月初,太平街龙舟主动邀请十六总中山号在端午节下午进行对手赛。为了赢得胜利,太平街特意从广东顺德等地请来了40多位参加过国际龙舟比赛的水手。十六总码头也不示弱,悄悄派人去武汉召集了一批才参加过中南六省皮划艇赛的优秀运动员与之抗衡。十六总码头担心外地水手不习惯湘潭高大龙船,特意从小东门请了湘潭河里有名的龙船舵手吴延寿和吴少奇两位老兄弟培训水手,赛时领航护舟。端午节下午二点,三公里的湘江河道两旁站满了围观的人群。三点过后,两艘龙船驶出各自码头,船上坐满了威武强壮的汉子。龙船在三大桥下汇合,又在各自拉拉队大船护送下逆水而上,两船百名五大三粗、虎视眈眈的水手惊呆了两岸的观众,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与猜想。杨梅洲比赛起点一声枪响,锣鼓咚咚,号角响亮,水手们按着鼓点节奏,和着号角,迅速地挥舞手中的木桨,船似离弦之箭在水中穿梭,破浪向前;如蛟龙劈波斩浪,奋勇争先,船头船尾激起层层浪花。湘江里上演着扣人心弦的强强对抗赛。十六总龙舟凭借惊人的耐力与速度,最终以16分钟成绩打破历史纪录取得胜利。太平街龙舟虽然落后败北,到达终点也只相差15秒而已。那一年精彩的比赛让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了好多年。

听着精彩的故事,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火热的比赛现场。太平街王家世代喜爱龙舟,虽然人去了株洲发展,每年还从湘潭请师傅去给太平号补腻子、刷桐油,精心保养护理,五年过后龙舟如新。如今,全家准备移居海外没有时间再照料龙舟,所以才准备转让龙舟。申中华又说:如果有钱把龙舟买下来拖回湘潭,大伙又可以在湘江里玩上几年。若是湘潭无人购买,那就可惜了一条好船啊。余音未落,吴正科老人急着说:要买龙舟,我出一千。张立霞说:我也凑一千。另一桌上的许国兴吆喝着说:各位都是热爱龙舟活动的老伙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希望湘江河里的传统龙舟比赛活动能继续开展,这样传统龙舟文化才不会丢失。虽然不是我们码头上的事,今天遇上了我也出上一千。在一旁忙着修船预算的老木匠刘国平也举起手说:我也捐出修文星龙舟一千元工钱去买太平船。短短的半个小时,茶馆里的老人们就集资七千。天渐渐黑了,一直没有说话的熊清泉低声说道:抓紧时间联系王家吧,买舟修船钱不够我可以先垫上一万五,别错过了机会。当晚大伙联系了王家,说明今天湘潭成立了一支“夕阳红龙舟队”,主要是弘扬湘潭传统文化,捍卫龙舟拼搏精神。队员都是退休老人,手里资金紧张。王家爽快的答应一万八把船拖回湘潭吧,抓紧时间修船,争取节前下水,别让今年端午节湘江河里没龙舟看。

2016年5月7日,一夜暴雨没停,“夕阳红龙舟队”的老伙计们结伴而行去了株洲,下午就把太平号龙舟拉回了湘潭,并安放在了大埠桥码头河堤之下。第二天老人们开始自己动手修补裂缝、抛光上漆做起了下水前的准备工作。鲜艳夺目的“夕阳红龙舟”大旗飘荡在湘江老码头的上空。2016年湘潭民间传统龙舟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从2004年3月开始拍摄湘潭龙舟活动,有幸结识了一批龙舟爱好者和各队领军人物。他们是小东门龙委会耿直的许国兴、太平街豪爽的王家父子、九总码头乐于奉献的陈琪和张瑞祥母子、十总码头雷厉风行的雷友根、中山街道热心的老人林少奇、十六总龙委会好胜的陈建文、十八总码头赞标高手陈绍林、夕阳红龙舟队一批硬朗的老人们。还有已经离世的窑湾龙委会德高望重的周赞坤、唐兴桥码头女中豪杰易玉兰、龙舟协会办事认真的潘元振、勇猛顽强的沈缎旗、大力汉子张文兰、鹅峰高手何满公、造船技师刘新春等一批老前辈。陈绍林在一次龙舟聚会中高声赞道:忆往昔,喝茶品酒谈龙船,高山流水知音在;看今朝。作古成仙归神位,朋友圈中少几人。

湘潭这批铁杆龙舟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幼长在湘江边,热爱龙舟活动,年过古稀,家庭和睦,经常自掏腰包贴补活动经费,不计个人得失,并德高望重。他们对湘潭传统龙舟活动经常流露出一些遗憾和忧虑。如今老城区在大搞棚户区改造建设,老码头社区名存实亡,河街居民已分散各地。多年来缺乏对水手、教练、领队专业培训,年轻人不愿意参加费时、耗力、无经济回报的比赛活动。郊区河边的青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难得请回。虽然湘潭每年有一些热爱龙舟活动的人士捐钱、出物帮助操办端午龙舟赛事,实际上已经缺少传承的根基和发展的土壤。要组织开展好大型龙舟比赛仅靠个人、小集体、社区码头和街道的力量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湘潭传统龙舟赛是一个地域文化千年发展的结晶,是古老河运商业文明的集合,有着丰厚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龙舟活动中杀猪宰羊进行祭祀,是对天地(实则是大自然)和鬼神(实则是公理和正义)的敬畏。作为湘潭传统精神不可分割的龙舟习俗,曾伴随着老一代湘潭人的成长,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开始日渐式微。要保留下这个古老的文体活动不能只靠薄弱的民间力量去操办维持。

都说民族文化精髓是世界的。花费些财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件好事。湘潭人期待传统龙舟比赛能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扶植,能够继续开展并发扬光大。真心希望《风雨龙舟》专题不会成为记录湘潭传统龙舟赛事的影像孤本。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2015年9月5日,暴风雨后的湘潭窑湾老街和宽阔的湘江港湾。湘潭濒临湘江,湘、涓、涟水汇聚在壶山脚下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早在宋代,湘潭街市便沿江而建,绵延十余里;到了明初,街区就划分为十八个“总”,即沿湘江从东到西将街区分为一总至十八总。九总到十八总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




2.jpg
史记东晋名将陶侃在湘潭望衡亭附近屯过兵,并在江边建有“望岳”、“钓鱼”二亭。2007年6月19日,天高气爽,登上湘潭十八总望衡亭,波涛汹涌的湘江一览无余。每年端午节,望衡亭成了湘潭人观看龙舟行河、比赛的最佳地点。




3.jpg
2008年05月25日下午,十六总码头上的人们正在吊运新中山号龙舟下水。在水运盛行的年代,湘潭各码头和商会为了显示经济实力,祈求风调雨顺、人兴财旺,端午前会筹集资金修补龙舟或打造新船,积极组织社团人员参加龙舟竞渡。正是数百年的河运文化孕育出充满霸气的龙舟文化。




4.jpg
每过农历四月初五,湘潭各码头就开始造舟修船。修复变形的旧船要十天,造一艘新船需两个月。2005年5月初,九总码头成立了龙舟委员会,开始准备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事。九总龙舟有着勇猛顽强的品性,只要河里有了它的身影,那年的比赛一定会精彩刺激。




5.jpg
2008年5月10日,窑湾人在古老的唐兴桥旁建造新船。湘潭传统龙舟长20余米,最宽处2米多,可乘水手50余人。船体分为鹅峰、代桡、油叉、缎旗、鼓仓、道浆6个区域。如今能造这种大龙船的师傅越来越少,做一条新船要两个多月,工钱和材料费加起来超过7万元。造船需要的钉曲很难买到了,湘潭只有一位老铁匠还在生产一点。一条龙船要80公斤钉曲。




6.jpg
2006年5月19日,端午节前半个月,湘潭窑湾老街的露天茶馆里已经开始聚集龙舟爱好者,他们都普遍上了年纪。近十年来,湘潭传统龙舟修造和参赛主要靠热心人士捐钱、捐物、老街居民出力来维持。湘潭已经缺少对水手、教练、领队的系统专业的培训。郊区河边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没有兴趣参加赛事。




7.jpg
2005年5月中旬,湘潭市平政路九总码头龙委会的张瑞祥(右)在龙舟下水前安装船头上的“脸子”,湘潭老人把它称为“水枭”。“脸子”是每艘龙舟的特殊标牌,传说在江河中可以驱灾辟邪。每条龙舟的“脸子”各不相同,与各码头祭拜的图腾和庙宇有关。窑湾金凤庙的龙舟是凤头,张家码头的是虎面,九总扶康号是龙脸等。




8.jpg
2005年5月25日上午是九总扶康号龙舟下水的好日子。龙舟世家陈琪老人特意请来和尚开光祈福,保佑平安如意。平政路上的老人们个个嬉笑颜开,鞭炮声、贺喜声充满了街头。人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共同祝愿初夏的河街风调雨顺,码头上人兴财旺。




9.jpg
2005年6月5日,十八总将一艘用了多年旧龙舟重新修补,下水竞渡。老标师陈绍林高声宣读龙舟祭文,抛洒五谷,将一支鸭子象征性地杀了一刀后抛向河中。湘潭龙舟在比赛前要杀猪宰羊祭河神,开光点金安龙首,祈求风调雨顺,保佑龙舟队伍一帆风顺、旗开得胜。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2009年5月18日,湘潭市龙舟协会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人们按照传统习俗屠宰三生祭祀河神,并举行了盛大的龙舟下水行河仪式。这一天成为了湘潭老街喜庆的日子。近千名龙舟爱好者聚集在十六总码头观看揭牌庆典盛况。




11.jpg
2005年5月29日,传奇龙舟工匠林少奇带领水手们准备登上中山号新船出港游河。1983年,林少奇参与打造的仓门前码头“张老虎船”与关圣殿码头“关老爷船”比赛,以绝对优势大胜。在到达终点后,“张老虎”快速调头围着“关老爷”划了一圈,上演了惊险的“快舟穿鼻”。惨败的“关老爷船”被自家人抬上岸后大卸八块,林少奇从此名震湘江。




12.jpg
每年端午节前一个星期,湘潭经常可见龙舟队伍游街活动。狭窄的街道被看热闹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长长的队伍穿行在大街小巷,处处充满了节日氛围。2005年05月29日,十六总中山号新龙舟队伍穿行在古老的平政路上。




13.jpg
2009年05月18日下午,湘潭龙舟协会成立后举行了隆重的祭河神、搵龙斗等民俗活动。如今组织一支参赛队伍需要修船、服装、餐饮、购物、津贴等开销约5~10万元。最困难的是在本码头社区找不到得力的参赛队伍。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去外地聘请专业龙舟运动员。




14.jpg
2005年05月,经过两个月努力,十六总终于打造出了一艘崭新的龙舟。40多名身着统一队服、威武强悍的水手在震耳欲聋的鞭炮、锣鼓声中把船划出了港口,新船缓缓进入湘江碧水之中。




15.jpg
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以后,湘江里经常看见新下水的龙舟训练水手。各码头会摆出香案迎接来往船只。船上的“标师”会对邻船高声“赞标”,口才出众的“标师”能化金戈为玉帛,把对手结为好友。标词这样说道:“兄弟码头来捧场,友谊第一不能忘。湘江赛舟显身手,我们永远是朋友。”。




16.jpg
周赞坤是十八总码头最有号召力的老人。他参与了湘潭40多年龙舟比赛活动。年轻时主要负责龙舟比赛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1976年他带头支持群众造龙船、搞比赛还影响了入党转正和提干。他退休以后每年都会牵头组织队伍参加端午节龙舟比赛活动。




17.jpg
从农历四月二十五到五月初五,湘潭大江小河两岸经常是人头攒动,观看龙舟行河、训船、接舟、赞标等热闹场面。




18.jpg
2005年6月端午节,六艘传统龙舟下水比赛。从杨梅洲到三大桥4公里河道上,三十多艘龙舟排成了长龙。吆喝声、鞭炮声组成了激烈的比赛进行曲。在湘江里比拼了22年的小东门文星号老龙舟不减当年勇猛,主动挑战彪悍的九总龙舟。




19.jpg
数万群众冒雨观看比赛。各码头为了显示实力,组织人员在岸边呐喊助威,同时把助威队伍拉到了大货船上,跟在龙舟后面摇旗呐喊,鼓劲加油。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安排在最后比赛的文星、九总两条龙舟劈波斩浪,昂首疾进。两船百余人齐心协力划出的浪花、飞驰的身影、飞舞的队旗、响亮的号子、威武的大桨构成了一幅奋力拼搏的画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鼎盛时期,湘江河面上曾同时有四十多艘传统龙舟同场竞技。




21.jpg
在张瑞祥和雷友根两名舵手带领下,九总龙舟劈波斩浪,领先文星号率先冲过终点,拔得头筹。九总码头顿时沸腾起来。




22.jpg
2005年6月,中山号龙舟在端午节比赛里取得胜利,十六总老街到处燃放焰火,鞭炮齐鸣。庆功晚宴开了一百多桌,电影、花鼓戏轮番上演,热闹的场面持续了四天。




23.jpg
2008年06月,未能夺冠的唐兴桥新龙舟疲惫归来。赛后,胜者风光潇洒地狂欢几天,输者则默默把龙舟抬回码头,各自回家休息。人们在快乐与悔丧中重新思考未来,聚集新的力量,等待再次比拼。这是龙舟比赛的魅力所在。




24.jpg
近几年,龙舟参与者越来越少。2011年6月端午节下午2点,杨梅洲龙舟比赛出发报名点只有2艘国标龙舟前来报到。湘潭市龙舟协会秘书长潘元振站在暴雨中焦急等待其他队伍的到来。最后只有湘潭县河口镇“沙泉1号”和“沙泉2号”两支船队参加了传统龙舟比赛。他们来自同一个村,队员以中老年人为主,连村支书都亲自上阵。




25.jpg
2006年端午节前,湘潭九总码头的龙舟爱好者们彻夜不停的修造龙舟。家住老街的孩子们开心玩耍着旱地龙舟游戏。如今,老县城、九总、十八总、窑湾社区等地段有了新规划。那些存放龙舟的土地即将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




26.jpg
2015年6月17日,湘潭九总码头的老龙舟停放了两年之后再次下水,孤单的龙舟划过高楼林立的河东新城地段。这年参加端午比赛的传统龙舟只有4支。湘潭在城市发展变迁中已经淡化了码头文化,青年一代的生活与事业发展远离了江河,老一代人已经没有能力参加龙舟比赛活动了。




27.jpg
2015年7月27日,夜幕降临,湘潭市大埠桥码头上的老人划着陈旧的木船飘浮在湘江上纳凉休息。往日湘江里那扣人心弦的龙舟呐喊犹在耳畔。作为湘潭精神象征的龙舟习俗正日渐式微,希望龙舟传奇不会成为绝响。




2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1:21 AM , Processed in 0.0361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