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25 01:51 PM 编辑
腾讯网 Jul 11, 2016
2016年 第57期 | 总73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藏地十年 象由心生
杨延康在作品《心象》中那些富于宗教意义的场景,是他本人生活哲学的体现。他将全部的感同身受,化作经典摄影语言,化作视觉呈现的成熟韵律,平静而笃定地叙述着高原民族的精神内核,叙述着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或许,影像只是他心灵之旅的副产品,但不关心超然的神圣,只着眼于真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方式,证明着关乎摄影的朴素真理。本组图片由腾讯图片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联合推出。
拍摄《心象》期间,杨延康每年有近8个月待在藏区,足迹遍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他先是煞费苦心研究了藏族历史和藏区地貌。然后,他以游客的身份“闯入”藏区,但他没有游客的猎奇心理,而是潜心学习藏族礼仪,融入藏民的生活。久而久之,当杨延康只身穿行于西部多省的藏区时,他也成了“当地人”。图为站立山顶的僧人,青海,2005年。
杨延康认为,包括在这个系列里的所有作品,是在藏地的外部世界种种与他自己的心灵呼声与灵魂颤动相应和、相碰撞后所产生的画面。这些照片,是某种个人心灵感动的外化,也是宗教在个人心中内化的结果。图为磕长头的藏民,云南,2004年。
《心象》系列作为一部纪实摄影作品,它对于藏民生活的描述,往往坐实了我们的西藏想象的某些部分,真切再现了藏地风光与藏民生活。但是,我们也从他的这些照片发现,他的摄影并不只是再现,同时也在超越现实的具体性而达成某种精神性方面作努力。图为塑佛像的信众,云南,2005年。
我们可以从杨延康的照片中,强烈感受到当地的日常生活,虽然这种日常因为宗教与民族的原因而同时具有一种差异性与特殊性。但作为一部以藏传佛教为核心内容的摄影作品,它们也有超越了我们的西藏想象的部分。图为拾羊粪的妇女,甘肃,2005年。
他的画面中所出现的无所不在的宗教性,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神圣性,一种超越了日常的神圣性。图为抱鸽子的女尼,四川,2006年。
杨延康藏地摄影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西藏影像中的日常性与神圣性被他呈现为,也是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水乳交融。而这才是杨延康的西藏摄影有别于绝大多数西藏摄影的地方。图为洒龙达信众,四川,2006年。
在他的照片里,圣性的光芒是透过日常的细节闪现于我们眼前。这也可能是杨延康藏地摄影的最大魅力所在。图为装扮法舞中角色的小僧侣,四川,2006年。
“我不想只拍我们一听到藏传佛教就马上能联想到的画面,比如念经、做法事。我更想呈现他们自然的一面,尤其是那些小僧侣,他们的信仰会赋予他们神性的一面,但他们也曾是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所以还有人性的一面。我拍摄的是自然、信仰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杨延康说他想捕捉的是平常生活中最美丽的那一瞬间,而信仰的符号是他追求的至高点。图为玩耍的小僧侣们,甘肃夏河,2007年。
杨延康始终坚持通过追寻一种往往隐藏于僧侣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视觉蕴籍来展现某种视觉上的戏剧性以及这背后的日常的诗意。图为担水的小僧人,青海,2007年。
严谨的构图可能是讨论其藏地摄影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而严谨的构图当然也是使得他获得承认与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但这种严谨,丝毫没有妨碍他展开有关宗教信仰的视觉抒情。经典肯定与摄影家创造的图式有关,但杨延康追求经典的努力不仅体现在他的画面的整洁与精致,更体现在他始终如一地追求日常的神圣性当中。而且,越到后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图像似乎越来越纯净,宁静,散发一种特殊的精神气息。图为草原上的三位妇女,四川,2008年。
杨延康把他拍摄的目光主要聚焦于藏传佛教中的出家僧侣。据他所说,他要关注的是这些来源于藏族家庭的人,作为僧侣“怎样去渡过信仰生活?他们与家庭的关系如何?僧侣之间的关系如何?与寺院乃至自然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修行中怎样去坚守自己?我用摄影去记录这信仰中的日常生活。”图为玩汽车模型的四位小僧人,四川,2008年。
《心象》这部系列作品,既呈现了作为拍摄对象的藏传佛教中的出家僧侣们与信仰的关系,也呈现了在呈现这种关系中摄影家自己与信仰的某种关系。图为站在修行地高处的女尼,四川,2010年。
通过杨延康的镜头,我们了解了藏民真实的生活,原来即便僧侣日常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化。图为神鹿、飞鸟与打锣的僧人,青海,2012年。
没有广阔的视野,慈悲的心灵,坚定的信仰,何以捕捉这些在藏地风高云底下流淌的美丽?不先身同感受,何以从这些美丽中提炼出藏地特有的气质、自然的谧静、生的苦难和死的豁达?其实,现实无须太多说,一切皆于照片中。
杨延康1954年生于中国贵州安顺,现居广东深圳。自由摄影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杨延康就放弃其他工作,把自己献给摄影,成为了一名独立的自由摄影师。
为拍西北地区天主教,他每年都到西北的乡村去,常常在那里一住几个月,一个题材持续关注和拍摄了十年。为拍藏传佛教,他又采取了同样献身的方式,又是持续奉献了十年。
杨延康二十年来倾力倾情拍摄的两个主要系列——天主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宗教题材。宗教关乎信仰,关乎精神,关乎人类心灵。不管他的拍摄是出于理性自觉,抑或是在时代氛围感染下的朦胧对应,结果毫无疑问:他聚焦在大家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上——人们在精神危机的年代,寻找依归和寄托的声音。
2016年7月17—19日,杨延康将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开设纪实摄影工作坊,分享讲座《纪实的力量》及个人拍摄经历。更多信息请关注“三影堂教育计划”微信(syt-edu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