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好摄之徒] 西门媚:一个时代,两套片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门媚:一个时代,两套片子 

 2016-07-13 西门媚 大家


文 | 西门媚


刚刚看到这个展览的时候,心里不免有点失望。我本来期待看到更多的照片。

李振盛,这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悄悄记录的摄影者,他为一个时代留下了最宝贵的影像。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一些著名的历史照片,就来自他。

1940年出生的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之后,在《黑龙江日报》做了20年的摄影记者。在这期间,他如一般的报社摄影记者一样,拍摄了大量的工作所需的“新闻图片”,但他跟同时代的摄影记者不同的是,他还悄悄拍摄了另一套片子。这另一套片子,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另一面,被隐蔽的那一面。



▲李振盛


这些作品,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秘密的记录者。直至80年代,他才能把它们拿出来。他的同事才发现,李振盛用数万张底片拍下的是整个历史,而“听话的”摄影记者拍下的是一半。1987年12月,李振盛的20幅文革系列专题照片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题,在“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荣获最高奖——系列新闻照片大奖。

2003年,英国菲顿出版社以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出版的李振盛反映文革的摄影集《红色新闻兵》,被评为世界最佳摄影画册,之后,相关的摄影展《让历史告诉未来》在全球巡回展出。

但我们要看到这些作品并不容易,在网上能看到一些,但毕竟跟在线下观看,感觉很不同。所以,当我发现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正在举办《时间的河——李振盛摄影六十年回顾展》,既惊且喜,赶快去看。

在这个展览上,的确有好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照片。

最熟悉的一张,是他拍摄的名为《虔诚者》的作品。画面上,一个衣服上、帽子上缀满像章,右手握着“红宝书”,左手摸着心脏,以示忠心的人。作品旁边的标签上,还有一点介绍,关于画中人的现状。我知道,李振盛前些年做过一个节目,追访当年被摄对像。




这样的作品让现在的观众生出隐隐的喜剧感。

比如在病房里,一群身穿条纹病号服的病人,对着“主席像”挥舞“红宝书”。准备下水的游泳运动员,赤着上身,穿着泳裤,手捧一本“红宝书”,一齐阅读。舞台上,来自非洲的黑人,穿着中式衣服,胸口戴着红花,正在演唱“红歌”。




李振盛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特别擅长拍摄大场面。那时候的器材远没现在的先进,他在空中,设想一个基准线,移动镜头,快速拍下几张,冲洗照片的时候再合到一起,就能构成一个宽幅的大画面。

正好,那个时代,是一个大场面特别多的时代。


在这次的展览上,能看到他拍摄的好些大场面,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场面。各种被号召的集会,比如“誓师大会”,“动员大会”,“批斗大会”,“纪念大会”等等。这些词汇在今天已经很陌生,我们甚至不大能说出这它们代表的准确意思。但我们能明白,这是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最要构成部分,这些照片,也是当时媒体最需要的。




这些照片里,我们能看见数十万人的“向红太阳献忠心”,有“欢迎金芒果”,有“哈尔滨三十万群众在红卫兵广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誓师大会”……

这次我在展览上看到的照片,大多都是当年李振盛的“职务作品”,是当时就能在媒体上刊出的。

我此前在网上看到的李振盛的很多代表作品,在这个展览上并未出现。




比如,六十年代的很多批斗场面。那些被批斗的人,胸前挂着巨大的牌子,腰背被压成90度,周围的人挥舞着“红宝书”,挥舞着拳头。也偶有被批斗但不屈服的人,被人往嘴里塞东西,被人激烈殴打。李振盛还拍过比“批斗”、“游街”更恐怖的镜头,比如枪毙行刑的场面。

看他的两类作品,我觉得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拍摄角度和构思的差异。

那些为报社拍摄的照片,要么场面宏大,每个人的个体特征变得不重要了,难以区分;如果不是几千几万人的大场面,只有十几个人的,往往都是摆拍,为了表现一个宣传所需要的主题,每个人的表情动作都服从一个主题,个人也是消失不见的。

但他自己悄悄拍下来的那些作品,为未来留下的作品,则是完全不同的摄影风格。在那些作品上,受难者往往处在画面的中央,受难者的表情动态,施害者的表情动态,都被镜头扑捉到,两种极端的状态,在画面上形成极大的反差和张力。

这样的影像作品,不需文字,画面已经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当年,李振盛悄悄拍下这些照片,悄悄冲洗,这些作品的底片,他藏在家里的地板暗格里,再压上一张厚重的桌子,在抄家和入五七干校劳动时,都没有被发现,这样,才为今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保存下了珍贵的图像记录。



▲1967年1月6日,文革高潮中李振盛(左2)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老同学在北京前门自拍留影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次展览,如同国内的出版,还是被阉割得厉害。能看到的作品还是比较“主流”。

当年的政治不正确,现在还是不正确。当年的非主流,现在仍然不主流。

这些当年“非主流”的摄影图片,要想在国内正式展出上,看到这些作品,几无可能。既便这些作品缺席,这个展览仍是值得推荐。当年这些能在媒体上刊登的照片,“主流”的照片,现在,也是不易得见。隔了几十年,这些影像仍会让人觉得震撼,何况管中窥豹,微言大义,一向是国人的强项。

【作者简介】

西门媚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小说家,独立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1:21 AM , Processed in 0.0651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