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7-16 12:12 AM 编辑
腾讯网 2015-01-30
百年老船的奇幻漂流
一般船舶寿命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然而在非洲的坦噶尼喀湖上,有一艘行驶了100年的老船——它曾经是欧洲殖民者用来抢夺地盘的利器,而现在,独立半个世纪却依旧贫穷的非洲各国还依靠着它。这艘史诗般传奇的船舶不敢退休,日夜仍奔波在非洲人的生活里。
摄影师 Pascal Maitre 图片编辑 周维
一般船舶寿命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然而在非洲的坦噶尼喀湖上,有一艘行驶了100年的老船——它曾经是欧洲殖民者用来抢夺地盘的利器,而现在,独立半个世纪却依旧贫穷的非洲各国还依靠着它。这艘史诗般传奇的船舶不敢退休,日夜仍奔波在非洲人的生活里。
图为行驶在湖上的“利姆巴号”。关于这艘船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殖民主义如火如荼的时期,彼时非洲95%的领土被侵占,非洲中部的坦噶尼喀湖地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争夺的对象。1913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决定在湖上驻扎一艘汽轮,以此凸显德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于是造了一艘舰船“戈岑伯爵号”。
1914年,“戈岑伯爵号”从出生地德国运到了非洲丛林深处的坦噶尼喀湖,成为所有非洲水域上最大的轮船。此后十几年,这艘船在殖民者争夺非洲的大潮中几经沉浮:曾落入比利时人、英国人之手,曾两次沉没。1927年,这艘舰船再次踏上征程,成为一艘民用客货船,并有了新名字“利姆巴号”。
“利姆巴号”至今依然奔波在坦噶尼喀湖上——一个因为难民灾难和一连串战争恐怖事件震惊世人的地区。这情形也反映在了“利姆巴号”上:乘客形形色色,货物林林总总,商贩、妓女、走私犯、哲学家、蟑螂、宝石,刺鼻的鱼腥味和芳香的菠萝混杂着,漂浮在空气中。图为“利姆巴号”登船的乘客。
每月一次,“利姆巴号”从坦桑尼亚出发,抵达赞比亚港口,整个航段一共450公里。坦噶尼喀湖的经济依靠的是运输,这意味着主要就是靠“利姆巴号”。图为满载着水果和塞满干沙丁鱼的口袋堆满“利姆巴号”的甲板。
货舱里,工人们正在装载沙丁鱼,它们将被运往刚果。货物的主人卡隆加·迪邦10年前第一次登上“利姆巴号”的时候只有2袋沙丁鱼,如今变成了600袋。这60吨沙丁鱼可以为他挣11万多美金。
这艘破败的船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生意”,有干净的沙丁鱼生意,也有肮脏的蓝宝石交易。宝石商人度库雷从各地收购各种宝石,走私运往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获得百倍的利润。对于那些遍布全球的客户,他必须随传随到,即便是在“利姆巴号”的餐厅里。
客舱里,虽然乘客一个紧挨一个,而且身下就是晒干的沙丁鱼,但是如果能在二等舱的甲板上找到一席之地睡个觉,那就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了——至少船在行驶的时候能给人带来一丝凉意。
而更多的人集中在三等舱。席地而睡的乘客们通常夜里免不了被一大群蟑螂骚扰。
三等舱旁边就是机舱,空气稀薄而粘滞,噪音震耳欲聋。菠萝商人拉玛·达翰是船上的长期旅客之一。这个23岁的小伙子住在四平方米大的三等舱,其实就是一张木板,这里堆着他的250个菠萝和他的“商店”,上面排列着廉价旅行的人急需的东西:坦桑尼亚的香皂、南非的饼干、赞比亚的香水、润肤膏、便携装的牙膏等。达翰即使是睡着也会牢牢看着自己的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