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1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第39期:环保纪实摄影人Ian Teh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7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Mar 24, 2016
2016年 第23期 | 总39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环保纪实摄影人Ian Teh

Ian Teh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由于他拍摄过的环保题材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内摄影界的印象里,他是不折不扣的环保纪实摄影人——《暗流》三部曲系列涉猎地域之广,时间之久,还让他被冠以摄影苦行侠的称号。而不为国内摄影人所知的是,Ian Teh的拍摄视野和表现手法在国际上都较为前卫。他对画面和色彩有着极高的把控力,又不拘泥于拍摄手法、器材和表达方式,是VU图片社近年来知名度水涨船高的人文范儿摄影大师。此次,Ian Teh再次来到中国,担任“Leica J 摄影大师赛”的评委和Leica J大师班导师。


1.jpg
十多年前,当英国籍马来西亚摄影师郑永仁(Ian Teh)第一次在中国工作,他用鲜艳的色彩去呈现这个国家和它的人们。Ian Teh数次沿着中国境内游历朝俄边界共计近千公里。这是一个被三方选定为特殊经济圈的地区,做为曾经的共产主义同盟国,三个邻邦在相互合作的基调下计划将这里培育成一个跨境商贸的自由区。从喧闹的为迎合俄罗斯游客和商人的中国市场到邻近朝鲜边界的死寂的中国小镇,这个系列探究了这个由政府发起的“人造的特别经济区”的奇异生活。图为中俄朝边境交界处,从吉普车挡风玻璃往外窥视,除了仪表盘上耀眼的粉红色塑料花,还有可见的前方风景,中国。




2.jpg
女服务员,吉林珲春,中国。




3.jpg
在他的第二个系列《黑云》中,Ian Teh深入到中国各地的工业城市间。这些照片揭示出隐藏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表面下的另一面。历经两季寒冬辗转于中国东北部,Ian Teh记述着人们在日夜被煤炭侵染着的家乡中从事着的日常生活。图为一家钢铁厂的工人,中国是世界钢铁的头号生产国,吉林通化,中国。




4.jpg
焦化厂的工人,焦炭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烟雾往往是致癌的,而这些工人就直接暴露在这些烟雾中,辽宁本溪,中国。




5.jpg
深夜,下了班的煤矿工人,山西太原,中国。




6.jpg
随后的几年里,郑永仁的中国影像有所改变。他发现一种新的视觉表达——各种精细的灰色、苍白的化学黄里荒芜的中国风景。在他的作品《痕迹》中,色彩变得克制,如瞬间凝固了一般。这个系列是一个警报,用这样的惊人之美,展示我们正在对地球造成的威胁。图为煤,灰和雪,内蒙古乌海,中国。




7.jpg
农田,山西临汾,中国。




8.jpg
钢铁厂,陕西韩城,中国。




9.jpg
窟野河,陕西榆林,中国。




10.jpg
水泥厂,山西临汾,中国。




11.jpg
巴生港西港,马来西亚。巴生港为东南亚马来西亚联邦的最大港口,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东北部,是马来西亚的海上门户,也是该国最大港口。




12.jpg
拉梅什,戈帕尔汽车厂的技工,巴生港。




13.jpg
在废弃战前建筑前等待的跨性别者,巴生港。




14.jpg
吉隆坡的猪。




15.jpg
船舶等候在丹戎不碌港,这是印尼最繁忙的海港,处理印尼50%以上的货运量。




a.jpg    
Ian Teh197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居伦敦,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他对社会、环境以及政治问题的关注;作品大量发表在《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纽约客》和《独立》杂志等国际出版物中。他曾是2001年荷赛大师班的成员,在2009年的Prix Picted Award环保摄影奖中获得高度评价,并于2011年获马格南基金会所颁发的应急基金项目奖。2014年,他成为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学会首届院士,还曾在中国、荷兰以及美国举办影展。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所见之后的旅行
文/LEICA J

Ian Teh在中国知名度很高,由于他拍摄过的环保题材在国内广为流传,在国内摄影界的印象里,他是不折不扣的环保纪实摄影人——《暗流》三部曲系列涉猎地域之广,时间之久,还让他被冠以摄影苦行侠的称号。而不为国内摄影人所知的是,Ian Teh的拍摄视野和表现手法在国际上都较为前卫。他对画面和色彩有着极高的把控力,又不拘泥于拍摄手法、器材和表达方式,是VU图片社近年来知名度水涨船高的人文范儿摄影大师。

“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有作者意识的工作,今天,学习如何拍好照片并不困难,所以,用自己的照片来说些什么已经变得更为重要。而最终的挑战是,你同时还要传达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一组成功的作品必须提供充足的空间,让观者在超越他们所见的一切来展开旅行。”——Ian Teh

LJ:您常年在北京和中国的很多地方搞创作,接触了不少中国的摄影人。请问您对普通意义的中国摄影有什么自己的看法么?

IT:我觉得人们对摄影的认知在不断提升, 有一些中国摄影师已经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和认可,尤其在艺术界。摄影作为一个行业,和消费模式,在大众领域的普及还是不充分。但这些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因为中国人也越来越对摄影感兴趣,将摄影作为看待、理解和评价生活的一种方式。

LJ:您对这次来中国担任LJ大师赛的评委有什么期待?希望看到哪一类的摄影师的出现?

IT:我的思维很开放包容,我期待能看到惊奇。我希望看到不同寻常的使用摄影媒介的方式,或许是某种不同的感情,或者某种不同的声音。如果能看到那样的作品,那就太令人兴奋了。

LJ:您对本届大师班学员的筛选方向是什么?授课计划中预计会有哪些内容?

IT:我希望见到那些对摄影充满热情的人。最好你不仅仅是将摄影当作捕捉瞬间的工具,而要准备好了将摄影当作一种语言。我们一起去拍摄和不断地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故事。一起寻找将这些想法和故事传递出去的最佳方式。

LJ:您都是在用人文类摄影作品表达对环境的关注,但是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请问这是源于您不同阶段的拍摄习惯,还是您对项目的规划方向所致?

IT:对于我来说,一张照片首先要充满诱惑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在那之后,我们才谈及摄影作品其它的信息层次。摄影是一种语言,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通过这种媒介,我一直努力尝试来表达和提炼我所想要表达的。理解摄影作品和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的不同是一把双刃剑,既凸现出摄影的优势,又体现了其弱点。摄影的力量之一就在于它几乎不带“滤镜”地传递或者说激发情感,换句话说,任何人即使是儿童,在不识字的前提下,也能够理解一些传递意思比较直接的图片,但是另外一方面,仅仅通过一幅摄影作品,不借助任何文字,想要传递一个概念或者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认识到了这一点,我通常通过我的作品来传递一种情绪或者感情,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希望观众看完我的作品后,带着怎样的感觉离开?带着这样的思维创作,摄影作品就成为鼓励人们思考的起点,一段心理旅程的起点。在我看来,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会让观众跳出画面,思考画外的世界。

LJ: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对自己作品的后期整理和编辑的独特看法及习惯么?

IT:我的后期处理主要是受到我教育背景的影响,我学习的是暗房输出。尽管我的大多数作品(甚至是胶片拍摄的作品)如今都是数字输出,但是很多我后期处理的原则与处理胶片摄影作品并无二致。在数码图片的后期处理方面,我的课上将要告诉大家一些关于胶片暗房和数码暗房的对接之道。

在图片后期处理方面,安塞尔·亚当斯写过两本重要的书:《论底片》和《论像片制作》。这两本书给了我无价的帮助,让我理解了如何从底片中获得最佳的照片效果。

LJ:走了中国的这么多地方,请您觉得哪个城市或者地区,是您认为拍摄意义上最好的地方?那里是否是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地方呢?

IT:这个问题基本无答案,因为选择实在太多了。我认为中国有很多故事值得拍摄和记录,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持续。值得拍摄的主题包括环境、社会、政治和文化议题。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故事,例如家庭生活,也非常有趣和值得拍摄。对于你们带来的各种选题,我们将会讨论一下如何发散性拓展思路和深度。而不是泛泛地拍。

LJ:您的《黑云》也就是煤矿题材是已完结篇么?相比您也看过国内有很多摄影人拍的同系列作品,请问您对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看法?有没有想对那些仍然坚持拍摄类似题材的摄影人想要提出的建议?

IT:在我个人看来,《黑云》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也许将来某一天我想要就这个主题有进一步的拓展,但是目前看来,我认为我已经传递了我想说的故事。《黑云》永远是一首诗 ,或者说一个黑暗的梦。这个项目不仅仅是反映我们已经所了解的中国工业化,也传递出在中国的雄心勃勃后面所失去的东西。尤其是当你将《黑云》和《痕迹》(Trace)这两部分作品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会尤其凸现这种失落感。《痕迹》反映的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遗落在身后的伤痕,《黑云》则是记录一名民工在煤矿工作的现实生活。这是很多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的现实,只是在中国这个规模是巨大的。

我也看过一些中国新闻记者拍摄的同类题材的图片,这对于提升大众对于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作品慑人心魄,让人看了揪心。当我看这些作品的时候,我想他们的作品和我的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很不一样的,尽管我们关注的拍摄对象是很类似的。对于想拍摄这个主题的摄影师,我想至关重要的就是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声音。

LJ:您最近正在做的摄影项目都有哪些?有关中国的项目方便介绍给大家么?

IT:我在拍摄一系列有关黄河的全景照片。为了更进一步有迷惑性,我将这个项目也命名为《痕迹》(Trace),但是有个副标题《黄河盆地变迁的风景》。这个系列的作品依旧是延续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概念与我早期同样形式的作品类似,因此使用了同样的题名。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我希望在黄河所具有的文化重要性和它所面临的现实环境问题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这些照片很吸引人,同时尽量赋予风景浪漫的情绪,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黄河是被尊重的,但是我也在作品中留下一些痕迹,反映黄河所经历的变化和面临的问题。我希望观众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内心会有一丝不和谐的感觉,一方面这部分作品能吸引他们,与此同时,又能感受到现实阴暗的一面。我将这种体验成为人的感官的分裂。最终,我希望人们能够反思如今发生在当代社会的这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是否真的是好的。牺牲环境换来的快速发展是否值得?还是我们应该更加长远地看问题,选择一些更适合的方式?

Ian Teh大师班课程自述:

很荣幸应邀成为Leica J摄影大师班的导师,在介绍课程之前,我想,先用三个问题来和大家聊聊,在那宝贵的四天里能和大家分享的一切。

第一问:你的创作方向是什么?

我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已经20年了。在我的职业生涯里,创意和构思已经形成一个个的框架体系,帮助我在长期拍摄中总能延续正确的方法。

在此次的课程中,我将分享我的创意过程中的核心原则,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大家能够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并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二问:你会如何去用“镜头感”表达文字都难以形容的事物?

此次课程有一个宗旨:探索摄影作为一种语言,其潜在的表达能力;同时,在文字表达都无法企及甚至苍白的情形下,摄影是如何发声,又如何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第三问:是什么激励着你从事摄影?作为一名摄影师,你会如何定义自己?

此次课程还要探索和打破一些大家对摄影固有的认识和假设;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彼此建立起一个,作为摄影师的独特的自我认知基础。

此次课程将是多种形式的混合,会有讲课、小组讨论,1对1咨询,图片选择、排序和编辑。以及外出的项目拍摄活动等。

这4天的课程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在此次课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作为摄影师的自己,以及拍摄的项目。并得到你们想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1:21 AM , Processed in 0.0593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