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7|回复: 1

[史地人物] 【存在】第68期:超级医院里的“睡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4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Dec 8, 2015
第六十八期——超级医院里的“睡客”

本期编辑:陈怡含
合作媒体:澎湃新闻
摄影报道/徐晓林

0.jpg




1.jpg
2015年6月28日凌晨,不少陪护的家属睡在病房楼前的空地上。前两日的阴雨让刚入夏的夜里有着一丝凉爽,使得这天晚上露天睡觉的人格外多。




2.jpg
入夜后的凉气使得一位陪护家属将垫子蜷缩起御寒。这种泡沫防潮垫售价20块,短期陪床的家属几乎人手一块。用它凑合在医院外睡几天可以省下数百元的宾馆钱。




3.jpg
一位陪护家属在医院的停车场外支起折叠床。多数情况下,只有需要长期陪护的家属才舍得买这种售价百十块的折叠床。对于陪护家属来说,每一分钱都要用于挽救亲人的生命。




4.jpg
自2008年开始,郑大一附院就进入一种“建楼就住满,住满就建楼”的高速扩张期。床位难求,很多患者与陪护家属就挤在走廊里的加床上。算上这些临时床位,占地237亩得院区承载了万余张床位。




5.jpg
重症监护室外的患者家属拥挤在狭窄的过道间。夜里的病房楼已关闭了走廊里的空调,闷热得很,但因为亲人随时可能出现危急情况,他们一刻也不敢离开。




6.jpg
消防通道里也睡上了陪护的家属。对于他们来说,这点辛苦比起亲人的病痛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7.jpg
18岁的的张家恒来自开封,为了陪护烧伤的奶奶,他已经在消防通道里睡了两个星期。




8.jpg
2015年6月26日,一名保安在驱赶睡在大厅里的患者家属。医院规定入夜后要进行清场,患者家属如果不想躲到消防通道就只能睡在室外。




9.jpg
20岁的张铎在药房外的屋檐下找到了位置。他来自河南商丘,父亲肿瘤手术后,隔月就需住院复查,每次需花费近两万元,这使得原本小康生活的他也只能睡在屋外以省下10天的房费。




10.jpg
53岁的程远生坐在台阶上整理妻子的磁共振照片。他来自距此两百公里外的方城县,妻子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脑梗,失去行动能力。为此,他专程带着病历来省城大医院咨询专家,被告知需要妻子亲自来做检查才能确定病情。为了省下住宿费,程远生选择在医院里的找个角落靠到天亮。




11.jpg
在医院外,48岁的刘毛娃与妻子商量回家的车程。下午刚出院的他因为不识字没能找到回家的车,不舍得也不敢去住宾馆,夫妻俩打算就在屋檐下凑合一晚,等明天老乡的黑车。“这次看病我都没与孩子说,他在北京工作,识字!”老刘谈到孩子时疲惫地眼睛里透出一瞬间的光彩。




12.jpg
平日从事体力劳动的刘毛娃自感心脏不适,在当地医院一番检查后决定还是来大医院确诊,在此住院一周共花去9300多元。按照其参加的新农合保险赔付标准,他需要自掏约6000元的费用。“觉得大医院好才来的,这钱不花不行啊”。




13.jpg
2015年6月27日,夜里下着小雨,一位陪护家属为躲雨睡在狭窄的屋檐下。




14.jpg
停车场难得有一个空位,虽然雨后的地面显得更加脏乱,但对于陪护家属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休憩地。




15.jpg
入夜后的超级医院地下停车场入口还是有不少车辆进进出出,在这里偶尔也会有陪护家属打个地铺,虽然危险,但顶棚也能遮风挡雨。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地的基层患者们不必远赴“超级医院”就可以享受到“超级”的医疗服务。
发表于 2016-7-15 06: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2:22 PM , Processed in 0.0849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