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0

[史地人物] 【存在】第63期:飞檐走壁摘燕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8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Jun 11, 2015
第六十三期——飞檐走壁摘燕窝

本期编辑:杜广磊
合作媒体:华西都市报
摄影报道/杨涛


0.jpg




1.jpg
稀疏的房屋背靠着海拔3000多米帽壳山,山中常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杉树村就在山脚的缓坡上。这里地处高寒山区,西距汉源县城100多公里,是当地最边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边国仲和两百多位村民就居住于此。




2.jpg
村里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留在这里的村民将采摘燕窝当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3.jpg
村落到燕窝洞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但超过1000米的海拔落差让道路变得异常艰险。在横切通过岩壁的时候,边国仲不得不抓住藤条向上攀登。“小心青苔,那个石头可能是松的;路边有霍麻,碰到又痛又痒……”常年行走山间,让边国仲对危险了如指掌。




4.jpg
岩石锋利的棱角经常将村民的手划伤。




5.jpg
每次翻过一段悬崖,都会有相对平缓的地方,村民们会在这里休息。




6.jpg
山谷里长满了青苔和霍麻,美丽背后是深藏的陷阱,每走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




7.jpg
村民穿着雨靴走过花丛。鲜花中长满了霍麻,一不小心碰到就会刺痛无比。




8.jpg
边国仲指挥最年轻万山红从底层岩壁爬上去,自己在下层打着手电照明。燕子通常会在这样的开敞空间里筑巢。燕窝洞内暗道纵横交错,有像“跃层”一样的分层,容纳千人绰绰有余,但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




9.jpg
在微弱的手电灯光照射下,边国仲几乎是靠着直觉,将勺子般的钢条伸向燕窝。




10.jpg
采摘燕窝的工具很简陋,更多的时候依靠采摘者的经验和感觉。




11.jpg
大半天时间耗费得差不多,边国仲只得顺着光线来到出口。洞外阳光明媚,洞里依然冰冷刺骨,村民会把竹竿留在洞里以备下次使用。




12.jpg
历经一天的翻山越岭和艰苦搜寻,村民得到的“战利品”却寥寥可数。“两三年前每年能掏到200多个燕窝,去年只有100多个,燕窝是越来越少了”,边国仲说。




13.jpg
“这里土很贫瘠,传统的农耕难以满足需求,我们试种过很多农作物、果木和药材,但是都不理想。万山红是少数还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之一,见过世面的他深知采摘燕窝的危险性。如今,面对越来越少的燕窝,村民们有些担心,“不知道哪一天就没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11:21 AM , Processed in 0.0755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