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6-28
2016年 第50期 | 总66期
本期编辑:迦沐梓
莫毅:他的街头摄影是“无情”的
莫毅的每一张影像都是他对时代的主观现实印记,他的作品紧随着这个时代的剧烈变革又独立于时代之外,那些躁动不安的恐慌和间歇性的平静在他的画面中交织前行,使得他的作品风格在80年代以来的中国摄影中独树一帜,被视为1997年前中国大陆唯一的后现代主义摄影。批评家顾铮称莫毅为“中国当代摄影的两极之一”。本文由谷雨计划支持。谷雨计划致力于耕耘中国故事,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发起。谷雨计划微信公众号:GuyuStory。
莫毅1958年出生于西藏,在陕西长大,曾做过职业足球运动员,1982年,24岁的莫毅回到天津,可是他发现自己有些不适应城市的拥挤嘈杂,那里的人和西藏、陕西的都不一样。那年莫毅开始自学摄影,开始了大量的摄影创作。“学摄影的出发点是为了表达,不是为了出名和获奖”,莫毅说。图为风景,1983-1987年。
莫毅从一开始就觉得摄影跟自己是应该有关系的,这个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朋友都会做摄影,但是他们会出去,莫毅就觉得好像应该拍身边,但身边又确实没有风景,尽管偶尔隔个一段时间会去公园享受一下拍风景的乐趣,所以渐渐地莫毅很快就把镜头对准一些市井的东西了。图为风景,1983-1987年。
一开始莫毅的照片风格比较温馨,但后来越来越严峻冷漠,到了1985年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图为风景,1983-1987年。
那时候艺术其实更多关注的是美术这一块,但行为艺术已经有一些介绍了。莫毅突然想理解,行为艺术到底是什么。
“我最开始拍摄的是城市里的人,后来受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影响。他的作品让我感动,但我想他画的是乡土中敦厚淳朴的父亲,我在城市中看到的这一代父亲却不是这样的。”图为父亲,1985年。
可以说,莫毅的《父亲》系列和罗中立是相反的。那几年有一本流行的书叫《丑陋的中国人》,书中一些观点他比较赞同。所以莫毅在《父亲》系列里也想反映人性中相对丑陋的东西。可以说,从这个作品开始,他的创作开始进入系列化,开始用作品表达批判的观点。图为父亲,1985年。
这一变化在随后的《骚动》作品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图为父亲,1985年。
《骚动》作品的产生由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艺术语言上的探索,《父亲》和之前的作品,莫毅都是用眼睛来选择拍摄,使用的器材是标准头和长焦镜头。因为他一直做艺术上的研究,大量的拍摄后他开始不满足。同时莫毅也在研究摄影真实性的问题,他开始选用广角。另一方面,从85年开始社会产生了一种躁动,莫毅发现用原来的拍摄方法和语言不够用,不能表达出那种情绪。图为骚动,1987年。
“我给相机装上马达,顶着二次曝光的钮,多次的曝光,按住快门对着城市不停的拍。这和以前的拍摄完全不同,我的拍摄过程变得非常情绪化”,这就是《骚动》,刚开始叫《第一期实验》。87年《我虚幻的城市》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拍的。莫毅的影像风格在那时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图为骚动,1987年。
1988年,这组《骚动》还参加了“天津青年摄影沙龙”第二回展。图为骚动,198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