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6|回复: 2

[史地人物] 【鹅眼】第82期:闽南渔村“女汉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6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26 10:50 AM 编辑

腾讯网  Mar 8, 2016
2016年 第16期 | 总83期
摄影:柳涛 编辑:田野

闽南渔村“女汉子”

福建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勤劳贤惠的美德而闻名。花头巾、蓝上衣、宽裤筒、银裤链是传统惠安女服饰的标配。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


1.jpg
福建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是三面环海的小渔村,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崇武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如今,村里盖起了一座座西式的小洋楼,装修华丽。(摄影:柳涛 编辑:田野)




2.jpg
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勤劳贤惠的美德而闻名。花头巾、蓝上衣、宽裤筒、银裤链是传统惠安女服饰的标配。她们大都皮肤粗糙黝黑,神色沧桑刚毅。2006年8月6日,大岞女子海防民兵在进行演习。这是全国唯一有编制执行巡逻任务的惠安女民兵哨所。哨所现有编制10人,指导员(男性)、哨长各1名,女民兵8名。




3.jpg
据了解,崇武全镇渔业总产量7.49万吨,产值3.89亿元,被福建省政府列为“渔业十强镇”。目前,在崇武生产鱼卷的企业和家庭作坊已达180余家,年产量达4000吨。图为惠安女在港口等待回港渔船。




4.jpg
大岞村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落,全村一万多人,从事渔业生产的有2000多人。崇武镇文化站站长黄祖贤说,“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长期在海边劳作,孕育了惠安女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服饰。图为一名惠安女在补鱼网。




5.jpg
惠安女服饰的每一个特点都有相应的内涵,包头巾、戴斗笠主要是为了在海边劳动防风防沙,同时体现了女性成年后不让男性看到自己面容的传统观念。2006年,惠安女服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jpg
惠安女的短袖、收腰上衣,为的是方便劳动并不被海水弄脏;宽筒裤是为了搬运东西和行走方便;银腰带是惠安女已婚的向征,一般已婚者常在手工绣花腰带上搭配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九股不等。用腰緾万贯形容惠安女的银腰带也不为过,它的市价为1-2万元左右。




7.jpg
大岞村以前没有港口,每到台风季节,渔船就到周围的村子躲避。1986年,村子组织在家的惠安女肩扛手挖,用辛勤的汗水建起了自己的港口。




8.jpg
张玉兰在开三轮车拉客,在大岞村,几乎所有开三轮车跑运输的司机都是惠安女。




9.jpg
除此以外,崇武镇还随处可见挑砖、抬石的惠安女。图为在大岞村建筑工地做小工的惠安女。




10.jpg
1972年,大岞村汽配厂岗哨合影。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大岞村集市特色鲜明,做生意的全是惠安女,这在国内集市上极为少见。




12.jpg
持家务、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惠安女可谓全能媳妇。




13.jpg
两位惠安女向海神妈祖祈福。




14.jpg
大岞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768人。据了解,为让老人有一处良好的养老活动场所,一位名为张葱的老太,在百岁生日时将儿子为她祝寿的100万元悉数捐出,作为建设活动中心的启动资金。




15.jpg
一名惠安女背着孩子从小巷经过。




16.jpg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女孩都爱穿牛仔裤、裙子,穿惠安女服饰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50岁的张玉华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大多住到城里或镇上去了,穿惠安女服饰的越来越少。




17.jpg
2006年,惠安女服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开始注重惠安女服饰文化。针对传统服饰渐渐消失的现象,大岞村推出倡议:新娘在婚礼上穿惠安女服饰,村里各种活动和庆典上,邀请惠安女穿传统服饰参加。




18.jpg
35岁的曾梅霞就是惠安女的形象代言人。曾梅霞17岁时在石雕厂当过学徒、做过研磨工。2008年底,她将街口的三间空房简单布置成客房,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便应运而生了。2012年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经营着惠女客栈,创建了惠安女民俗风情园。




19.jpg
一名游客与打扮成惠安女形象的模特拍照留念。2015年,大岞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艺术家和游客来此创作游玩。




20.jpg
大岞村惠女民俗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品牌。如果没有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惠安女,大岞村会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渔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一丝不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而显得生动鲜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0: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乡村的女汉子
文字/柳涛

福建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是三面环海的小渔村,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崇武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山水相衬。如果没有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惠安女,大岞村会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渔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一丝不苟、保存着传统的女性而显得生动鲜活。来到大岞村,你会发现,惠安女身上勤劳贤惠的美德。惠安女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即使是年轻人都会从服饰、言行举止上去保护传统,这种认真的传承让人感动。有人总结惠安女的装束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生动地勾勒出惠安女的形象。

其实,大岞村的惠女民俗风情,不仅仅是保留了那一身“花头巾、蓝上衣、宽裤筒、银裤链”行头与老民俗,更有发掘弘扬惠女精神层面的新常态、新发展。像大岞哨所女民兵,这支全国唯一着惠女服饰保护海防的民兵队伍,体现的是吃苦耐劳、保家卫国、敢于担当的惠女精神。村里将其树为标杆,村民引以为豪,积极参与共建;村里常年开展“好媳妇”评选、“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惠女美德。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惠安自然灾害的写照。1959年,为纪念惠安女建设水库的贡献,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目前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也是福建省八座大型水库之一。

当年,东岭荷山村的刘秀理才20岁,就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参加惠女水库建设。58年后,年逾八旬的她回乡后仍不忘当年建设惠女水库轰轰烈烈的场面。老人说,当年条件很艰苦,没有机械化,都是惠女们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地瓜干,肩挑手扛,一锄一铲地建成惠女水库。如今的水库,承担着惠安县12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区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水库。

崇武镇文化站站长黄祖贤说,“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长期在海边劳作,孕育了惠安女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服饰。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女孩都爱穿牛仔裤、裙子,穿惠安女服饰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50岁的惠安女张玉华说,“老公和老公爹每天出海后,她在家里种菜,修补渔网。等到渔船回来,还要接船、卖鱼。尽管着装不如从前讲究,但每次出门还是坚持整理辫子,并系上惠安女标志性的花头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大多住到城里或镇上去了,穿惠安女服饰的越来越少。走到大岞村村口,就可以看见一块惠安女补网的广告牌。自从2006年,惠安女服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开始注重惠安女服饰文化。35岁的曾梅霞就是惠安女形象的代言人。

曾梅霞17岁时在石雕厂当学徒、做研磨工。“我喜欢摄影”,梅霞介绍。有一次,她在集市上遇到几个外地摄影师在捕捉惠安女的生活状态。她邀请大家到家里做客,还给大家当模特。摄影师们慨叹,如今年轻人,特别是80后的都不穿惠安女服饰,这样下去惠安女服饰很可能失传。这次偶遇后,摄影师将她推荐给摄影界的朋友们,大家到惠安采风就会找她。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外地艺术家找到她,她也乐意为大家当模特、做导游。

随着访客越来越多,曾梅霞开设惠女客栈的念头便萌生了。2008年底,她将街口的三间空房简单布置成客房,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便应运而生了。2012年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经营着惠女客栈,创建了惠安女民俗风情园。

针对传统服饰渐渐消失的现象,大岞村在村里推出倡议:提倡新娘在婚礼上穿惠安女服饰;在村里各种活动和庆典上,邀请惠安女穿着传统服饰参加。2015年,大岞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7:28 AM , Processed in 0.0642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