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9|回复: 0

[史地人物] 徐小斌:苏童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福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2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小斌:苏童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福气 

 2016-06-12 徐小斌 大家


文 | 徐小斌

不能不承认,苏童这家伙是个有大福气的人。

写到他的时候,恰逢他获得茅盾文学奖,再一次印证了他的福气。

很早认识他。当时他北师大毕业刚刚在《钟山》当编辑,上北京来组稿,当时北京有许多小圈子,李陀、沙青、林谦、多多和我常常在林谦家里聚。有一天林谦把苏童介绍给我们,当时苏童娃娃脸,完全一个大男孩,他向我们组稿,在座的似乎都不热情。回家的路上,苏童和我坐一趟车,一路跟我谈小说,让我再写一篇类似《河两岸是生命之树》、《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的小说给他,我答应了,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并没兑现。之后不久,苏童的“枫杨树系列”便以不可阻挡之势红了起来,再过两年,《妻妾成群》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便更加火爆起来。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请苏童余华他们到央视策划那次,我们剧中心当时的副主任、曾经《河殇》的总策划陈汉元先生,对苏童很是不满。原因也很好笑:因为另一个策划组的王朔,见了陈汉元就刷地立正问好,而苏童虽然和我们聊得火热,见了领导却是一副吊儿郎当带搭不理的样子,且策划的时候也毫不卖力,只是顺着余华的思路有一搭没一搭地“助侃”,拿了策划费就走了,也不承诺当初“分片包干”的诺言。汉元老师多次对我说:“王朔不是比苏童更有名吗?为什么王朔那么有礼貌,苏童架子那么大呢?!”说多了我就笑劝他:“行了,您至于吗?为这么点小事耿耿于怀的。”

苏童有时候真的很神。96年花城笔会,正巧是亚洲杯足球半决赛,我们住在山上,那山路真的很可怕,是那种直拐角的之字形,按照主办方的话来说,夜晚开车随时会有“生命危险”,我们这些铁杆球迷为了中国队却是毫不畏惧生死,苏童叶兆言迟子建和我,毫不犹豫地坐车来到能看电视的地方,苏童兆言都换了衣裳,说是希望能给中国队带来好运。看球时他们都用衣服遮住脚丫子,苏童说只要他的右脚丫子一挑,中国队就能进球——果然,他两次都挑对了!包括高峰那个世界波!!他的衣服几乎和进球同步飞起,真是太好玩了!

真正与苏童近距离接触,是在2011年,我们同时接到美国纽约Asia的邀请,由香港某基金会全额赞助,在香港机场,多年不见的我们一见面,苏童就像个孩子似的说:“让我看看”,然后细细端详我一下,认真地说:“嗯,挺好的。”

我们在香港讲了两场,然后上路。一路上心情少有的好,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简单,直接,温暖,完全不用任何弯弯绕儿,那一种氛围,特别合我这个低情商者的胃口。但过关的时候苏童似乎很紧张,在他,还很少有这样紧张的时候,他说了几次在美国过关被关小黑屋的事,我哈哈大笑:“难道他们怀疑你是拉登的堂弟?”他却严肃作答:“万一我过不去,你自己过去吧?”活像临终嘱咐。我很仗义地说:“你要过不去,我当然也打道回府。”结果过关时我和赞助方一前一后把他夹中间儿,非常顺利就过去了。

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王德威老师早已安排了讲座,坐得很满,我觉得大家都是冲着苏童来的,让我高兴的是哈金也来了。当时有个报导登在北美的各大网站:

2011年11月1日中国作家苏童、徐小斌应邀来到秋意正浓的麻省剑桥小镇,与哈佛大学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谈。对谈由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军人物王德威教授主持,在座者除哈佛及周边学校师生外,还有著名的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女士和哈金先生。对于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来说,苏童、徐小斌并不陌生。苏童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蜚声海内外;以《双鱼星座》、《敦煌遗梦》、《羽蛇》享誉文坛的徐小斌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13种文字,日渐引起英语世界读者的关注。

讲座中,苏童与徐小斌首先应主持人要求简短介绍个人近期的创作体验及其与英语世界的接触。在苏童看来,作为职业作家应该写某部重头作品,而《河岸》则是他的梦想之作,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不过他表示,写长篇小说仿佛造大船,船造完后扬长而去,只徒留作者在码头看着大船远去,心情有些怅然。《河岸》曾数易其稿,而今中文读者看到的应该是第四稿。他对修改结果表示满意。这部作品很早就被翻译到英国,最近又在美国问世。由于把稿件提交给英译者后,苏童仍然不断地修改,造成英文与中文两个版本差异很大,翻译家葛浩文甚至为此耿耿于怀。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苏童,也像老一辈作家那样,留恋用笔写作的时代。而在王德威教授眼中,《河岸》这部作品是苏童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继《妻妾成群》后,创作的另一高峰。

徐小斌在美国一些评论家和读者心目中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多产作家,其作品在美国影响较大的有《羽蛇》和《敦煌遗梦》。据徐小斌自述,《羽蛇》对她的意义十分特殊。这是一部女性家族史,讲述的是五代女人的故事,每一代女性均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所描绘的历史。她认为每分每秒过去的就是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历史不过是冰山一角。即使一角,也值得质疑。正是这本书,使徐小斌得到英文译者与出版社的垂青。年届73岁高龄的英文译者决定在有生之年将《羽蛇》翻译成英文,而出版社则决定要求拥有优先遴选徐小斌所有作品的权利,并决定出版《敦煌遗梦》。《敦煌遗梦》具有混沌性和多义性。创作本书的灵感主要源于作家本人游历敦煌时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徐小斌本人出生于一个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的家庭,姥姥以上的女性都是佛教徒,对佛教拥有一种敬畏与好奇之心。也许独特的生活经历是其书写敦煌的创作动因。


但是当时讲座的最有趣的部分他们没有报导,在互动时间,有一男生站起来问我问题:“徐老师,作为女作家,您怎么看待苏童笔下那些变态女人?”这问题也太尖刻了,我当时回答:“首先,你说的变态,我理解就是非常态。写常态的人,谁都能做到,真正考验功夫的,恰恰是写非常态的人,并不是今天苏童在场我才这么说,我是真正觉得苏童笔下的女人写得精彩。”事后大家开玩笑说我“救了苏童”,晚上吃龙虾,苏童挑了一个大个的给我,我却执意跟他换,换完了以后才发现,苏童先给我的那个是个最好的龙虾,而我换过来的却是个唯一有点儿缺陷的龙虾,他笑得合不拢嘴,认为他的福气跑都跑不了。

接下来的事儿更证明他有福,我们一行辗转到了纽约,余华已经在那儿等我们。先是每人朗诵一小段自己的作品,苏童是《河岸》,余华是《十个词〉,哈金是《南京安魂曲》,我朗读的是新译的英文版《敦煌遗梦》。然后正式开始与印度作家对话。晚上,工作完成大家都很高兴,哈金请我们吃晚饭,叫的都是家常菜,吃起来却很可口。我们四人聊到深夜,十分投契。忽然酒店服务生送来两瓶红酒——原来是苏童的代理快递过来的,余华揭发说:苏童不管到哪,代理都会给他送红酒。苏童于是得意洋洋地笑着,像多年前那样,把自己舒服地安放在椅子里——他永远从容不迫地写作,生活,赚钱,卖版权,被翻译,得奖,被一堆粉丝狂热地喜欢,而根本用不着像有些作家那样焦虑、费劲、演戏、自我折磨……这不能不说是与生俱来的福气,且是大大的福气!


作家苏童,CFP供图

【作者简介】

徐小斌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编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5:00 PM , Processed in 0.0623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