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9 07:05 AM 编辑
腾讯公益 Jan 13, 2015
第四十四期——抢救大鸨
本期编辑:赵汗青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2014年2月,河南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志愿者接到当地村民通知,发现一只中毒的大鸨,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如今在野外的数量仅剩数千只。志愿者虽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抢救,仍然没有保住大鸨的性命。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毒死大鸨的正是这小小的一粒玉米。而散布这些毒玉米的,不只有违法盗猎者,还有普通的务农者。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每年3月,大鸨在越冬地集群,来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的繁殖地,栖息在干草原和农田,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如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借此补充能量,来保障繁衍后代所需的基本体力。然而这却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危险的一段时光。(摄影师:鄂万威)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大鸨主要以小麦、高粱等作物为食,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态补偿机制,地方的务农者也会投放有毒玉米以防止大鸨啄食作物,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大鸨食用麦苗,只要不连根拔起,对整片冬小麦的生产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而拔根的情况,并不常见。(摄影师:鄂万威)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由于比较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对中毒大鸨的救助工作难度很大,除去务农者刻意设置的毒玉米,一些腐烂或是喷洒了农药的作物也可以导致大鸨中毒,很多大鸨在被发现之时已经无力飞翔,病入膏肓,即便经过抢救也难逃一死。(供图机构:河北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大鸨曾经是中华大地上的常见鸟类。“大鸨”之名取自古语“七十鸟”。因在古代,大鸨常以七十余只为一群,故古人取“七十鸟”为名,写作“鸨(bao三声)”字。由中也可见古时大鸨种群的繁荣。然而,如今她们却处于灭亡的边缘。(摄影师:鄂万威)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下,大鸨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的电力线更是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根据统计,有31%的大鸨死于跟电线、护栏等相撞造成的外伤、31%死于吞食有毒食物,还有38%的大鸨死于误食腐烂或病变的作物造成的疾病。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大鸨同时也是受野味经济残害最严重的野生鸟类之一。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这一点使得偷猎大鸨能够轻易的谋取暴利,大量的偷猎分子不惜为之铤而走险。(供图:河南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由于大鸨的声带不发达,发不出响亮的叫声,加之身体重量较大,起飞和跑动速度都不快,让它们在面临偷猎时难以自救,执法者和志愿者想要从远处发现偷猎分子也有较大的难度。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让人欣慰的是,在大鸨的栖息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成为了护鸟志愿者。他们清理埋在地里的毒玉米,为大鸨的繁衍生息提供安全保障。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他们在大鸨生息地附近的村落中开展普及教育,破除村民对大鸨的一些误区,讲解大鸨救护的一些知识,鼓励建立和谐的人鸟互动关系努力维护大鸨繁殖区的安全。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民间的救护力量也在努力填补相关的漏洞。很多志愿医疗团体奔走于各个村落,接受并治疗伤病的大鸨,然而,相关的法规不完善让大鸨救助举步维艰,救助的速度总是赶不及大鸨的伤亡速度。(供图:河北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机构/生态摄影师野保联盟
新的一年开始,幼鸨们成长的十分迅速,过几周之后他们就会开始学习飞翔,之后跟随父母返回群落,准备迁徙。只是我们不知道今年在迁徙地等待它们的会是一粒毒玉米,还是一声温暖的问候。(摄影师:许传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