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6 10:41 PM 编辑
腾讯公益 Dec 25, 2014
第四十一期——我遗忘的世界 请不要遗忘我
本期编辑:刘静
摄影报道/李隽辉
青岛市北区的登北社区老年公寓,是青岛唯一一家可以接收“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养老院,这里的30多个床位常年满员,供不应求,因为仅有的床位并没有办法满足全市众多的患病老人。敬老院的客厅里,十几名老人静静的坐在沙发或者轮椅上。安静,是这种疾病的后期症状。
下午,几个晚上不愿意睡觉的老人一起靠在沙发上睡觉,在他们的世界里,黑夜和白昼的概念并不那么明显。
傅学禹(左)和老伴。2014年5月底的一个傍晚,全院的老人都吃好饭回屋了,只有傅学禹和老伴还坐在桌子前面不想回屋,这个桌子是他俩的专座,每天就是这样的坐着,两个人话很少。即使遇到前来看望的子女,有些老人也已经记不起是自己的孩子,只是习惯性的当成外人一般招呼着,这样的场景,曾经让一名五十多岁的女儿忍不住的掉眼泪。
碰到孝顺的孩子,每周会来这里看望老人一次,但失去的记忆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孩子,也让子女不忍心再去面对失忆甚至癫狂的老人。窗外的居民楼里,也许有人正享受着阖家欢乐,但是这里,只有孤独的背影。
下午四点,69岁的葛大娘蹲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节目,对于她来说,电视节目是最好的消遣,她可以识别节目的大致内容,并讲给其他老人听。
王世民,82岁,他的眉毛特别长,是一个性格和善的老人。院长孙平静不愿意称呼这些老人的病为“老年痴呆”,她告诉记者:“一般阿尔茨海默病会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症状就是健忘,也是这种病的初期,这期间的老人,记忆力会明显减退,常常几分钟之前的事情都会忘光,在这个时候进行治疗是最好的,也更有痊愈的机会。如果到之后的混乱期或极度痴呆期的话,治疗起来就会比较有难度。”
这是王世民的个人物品,比别人丰富,不仅有修饰仪容的帽子,有供娱乐的收音机,还有照相机。老人每天都主动在走廊里散散步,看得出还有期待和憧憬。“每天出去遛遛,和朋友们谈谈,一天就过去了。”王世民对自己身处何处并不清楚,他依然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向往:“我一直没病,身体可以,希望活到90 多岁吧。希望能再出去走走玩玩。我有工资,出去旅游,玩累了回家蹲着。”
周久凤,94 岁。老人的个人物品只有这套衣服。每个月大儿媳来缴费,两个儿子都不来看。院长孙平静介绍说这里生活水准最差的老人就是周久凤:“冬天家里人都不给买棉鞋,身上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我给找的。”
傅学禹,86 岁,为了怕他的衣物和别人搞混,家人在他的衣服上都缝个“付”字。
庄宿前,68 岁。她退休前是老师,很多时候显得知书达理,气度雍容,常说“啊,都挺好的”。但某一刻,不知道她生命经验中的哪一部分被触发,她会非常暴躁,骂脏话。她经常在吃饭时骂郑桂梅,面对庄老太太的狂怒,郑桂梅仍旧保持着笑脸,毫无反应。“早知道这样,我退休就不在这上班了。”另一位病友徐慧瑛看到这一幕之后小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