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6-02
2016年 第31期 | 总98期
摄影:刘禹扬 编辑:陈若冰
“煤都”大同的绿色转型之路
山西大同,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源源不断的“黑金”从地下挖出,成为这个城市GDP飞涨的引擎。然而随着2013年后煤炭经济下滑,大同经济已呈现颓势,数十年没有节制的采挖,留下的是支离破碎的矿山和不断塌陷的土地。在煤坑上建光伏电站和风电厂,是大同能源经济转型的一个尝试。但从煤炭相关产业链上释放出来的众多工人,却并不都能跟上转型的步伐。
光伏,是大同煤矿集团的新业务。这个2014年启动、计划装机20MWh的塔山光伏电厂,目前有一半建成投产,于2015年1月初并网发电。以目前10MWh的装机,发电量和近在迟尺的塔山煤电厂不能比。不过有新能源补贴,电价有优势:煤电一度电约3毛钱,光电1块。
光伏电厂附近几乎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建立的工厂。从光伏电厂管理楼顶部眺望,不到2公里处就有一个大型水泥厂;紧靠山边的是一个采石场,石料可用于矿道巩固。目光所及大约十来个山峰,大多只剩半壁,露出煞白刺眼的山石。
中午时分,同煤集团晋华宫矿的几位矿工在打牌休息,他们的对面便是著名的云冈石窟。一位姓李的矿工说,因为煤炭行业不景气,最近的工资只能拿到4000-5000元一个月,大不如前。
在大同南郊区,工人正在修复因为煤炭采空而塌陷的公路。当地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粗放式的煤炭开采造成沉陷区面积达1687平方公里。
曾经以“晋北古窑洞文化”扬名的大同南郊刘官庄村因为地处煤矿采空塌陷区,如今人去窑空,只剩下废旧的窑洞。在环境污染和煤炭经济下滑情况下,大同不得不积极寻求煤炭之外的出路,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型。
刘官庄村附近一处路口,伫立着中广核10万千伏电厂、晶澳光伏50万千瓦的电厂、和一个洗煤厂指示牌。指示牌矗立的地方,就是已被拆成废墟的村民房屋。近年来,大同针对采煤沉陷区的问题,一方面在受损较为严重的乡镇进行试点搬迁,建设采煤沉陷安置区,实施整村异地搬迁安置;另一方面在采煤沉陷区无法耕种的闲置土地上建设光伏发电基地。
晶澳光伏电厂,因为建在塌陷区之上,施工区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当心坑洞”。2014年,大同发布了"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2005年的1%增加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5%。
对于大同而言,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大同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植被稀疏,降水稀少,但全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日均超过8小时(当日低于6小时无利用价值),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在大同北部非矿区已经大量建设风电,而矿井式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空塌陷区,唯独建设太阳能电厂特别合适。图为山西大同新荣区,小窑山风力发电场。项目总投资5.48亿元人民币,安装77-1500型风力发电机组33台,装机容量49.5MW。
山西大同南郊区,建设中的正泰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工人大都来自四川,跟随光伏建设工程队伍全国流动。该项目属于“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太阳能电池板后面,便是煤矿塌陷后形成的沟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