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6-3 11:25 AM 编辑
腾讯网 Dec 26, 2015
2015年 第65期 | 总65期
摄影:赖鑫琳 编辑:陈若冰
再见,上海老“浑堂”
上海老城黄浦区府谷街,这条狭窄又杂乱的弄堂尽头有栋三层小楼,门前书写着“丽水浴室”几个朱红大字,看似不起眼的灰暗建筑,却浓缩了老上海人对公共浴室的百年记忆。“孵浑堂”曾是上海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寒冷的冬日里,去公共浴室里洗把热水澡,爽身又舒心。这种老上海的大澡堂子,全天就一池水,所有的浴客来了都在浴池里泡。水浑了,人干净了,一天的疲劳也就随着蒸汽飘散了。
“浑堂”,也叫汏(音dà)浴间,是上海人对公共浴室的称谓。现在,这种“浑堂”在上海越来越少。据上海沐浴行业协会的数据,整个上海滩能保留下的“浑堂”最多也就20来家。黄浦区府谷街的丽水浴室,就是其中资格最老的一个,建于1910年左右,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摄影:赖鑫琳
府谷街狭窄又杂乱,巷子一头是新建起的高楼大厦,另一头已被拆的面目全非,百年老店丽水浴室,就夹杂在这一新一旧之间。过去上海人家里条件不宽裕,十几口人挤在四五十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是常见事儿,没有独立卫生间,更别提浴室了。上世纪7、8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每天有3、4千人来此洗浴,队伍可以排出一公里之外,而现在却是门可罗雀,主要靠住在附近的一批老客维持门面。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人住上了大房子,拥有独立卫生间和大浴缸,浑堂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浴资保持在相对便宜的13块钱,但老浴室的营生还是日渐萧条,门口收账的师傅因鲜有浴客上门,常常会坐在那发呆,或索性打起盹来。
来这里的老浴客,年龄大多超过一甲子。浴室也努力地保留着一个“浑堂”的“范儿”:洗澡前要先购买“筹子”。筹子分为男子部、女子部、擦背、扦脚、助浴等,都是很早之前定做的,现在已很难见到。竹制的筹子,外表被磨得光亮发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地写着对应的服务。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左边是女宾区,右边是男宾区。一楼的楼梯旁有一面镜子,上书“欢迎光临”。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师傅也说不清,这面镜子是在什么时候装上去的。
二楼的女宾区,对于一名男摄影师而言,这里是永远的禁区。从进出的女浴客数量来看,女宾区的生意要远差于男宾区。
走进男宾区,映入眼帘的是四十多张沙发榻,这里是供浴客休息的大厅。客人中多为中老年人,赤条条地盖着毯子,抽着烟,喝着茶,聊天看报,听收音机,有人或者谁也不搭理,索性昏昏欲睡。
老浴室曾经还有一个特色:叉衣服。从前浑堂内不设更衣箱,浴客脱掉衣裤,服务员就用一根长柄叉挂到天花板上,没有工具的话谁也够不着。那个年代,大家穿的衣服款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浴客又多,服务员要记住哪件衣服是谁的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现在随着时代变迁,浴室都用上储衣柜,衣服和贵重物品全部存放在木质柜子里,往昔那种屋顶挂满衣服的盛况已然不在。
一名浴客赤条条地走进浴区。老上海人把泡澡称作“孵浑堂”,孵,上海方言里带点懒散松驰的意思,而浑堂,顾名思义就是水要浑,内行有个说法叫“生水”和“熟水”,生水比较干净,洗澡的人多了,水就变浑,变浑后的水就是熟水,老上海人认为,熟水对人的身体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