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16 10:13 PM 编辑
腾讯网 2014.09.28
什刹海三轮车夫
本期作者:新华社/马平
46岁的曹俊来因为喜爱英语,成为了北京什刹海的一名三轮车夫,谈及职业,他说:“必须忍受风吹雨打和酷暑寒冬,有时连午饭也顾不上。”(新华社/马平)
46岁的曹俊来是北京什刹海的一名三轮车夫。2005年,失业后的曹俊来为了挣钱养家,孤身一人离开老家河南平顶山,对英语颇为自信的他来到北京寻找机会,成为什刹海景区的一名三轮车夫。(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每天早晨7点,曹俊来就骑着自行车离开6平米的出租房,到达车队。出车前必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自己的“0052号”三轮车擦拭干净并打足气。在接下来的11个小时中,拿着什刹海游览线路图招揽游客、出车带客人参观老北京胡同和恭王府、后海等景点,成了他一天工作的主要内容。
9月12日,曹俊来边踏三轮车边为游客讲解北京胡同文化。在他眼里,三轮车夫不仅仅是体力活,更是胡同里的活名片,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的游客。
9月12日,曹俊来在工作间隙阅读英语导游手册。9年来,曹俊来坚持在工作之余学习英语和什刹海民俗历史。
9月12日,曹俊来给游客介绍胡同文化。谈及职业的辛苦,曹俊来说:“三轮车夫必须忍受风吹雨打和酷暑寒冬,有时忙起来一天要拉20多趟活,连午饭也顾不上吃。这份工作虽然苦点、累点,但每月能赚四五千块钱,而且我喜爱的英语能派上用场,已经很满足了。”
9月14日,曹俊来(右一)在与外国游客交流。
曹俊来蹬着三轮车给游客介绍胡同文化。
没有客人的时候,曹俊来与其它车夫闲谈交流,满脸笑容。
曹俊来与车夫们一字排开等候顾客。
聊到高兴的事儿,曹俊来哈哈大笑。
曹俊来拉活时的背影。
晚上7点,曹俊来将三轮车入库后准备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