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网 2016-05-03
莆田系的进击:从电线杆到武警医院
大学生魏则西之死,让莆田系医疗机构处于舆论声讨之中。某种程度上,莆田系发家史也是中国民间医疗的变迁史,从早期的江湖游医、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私人诊所,再到承包医院科室,自建医院,甚至组建利益联盟,一再被曝的医疗乱象屡禁不止,解决之道依然难有答案。
图为北京霍营城铁车站外,工人在清理电线杆上的性病小广告。魏彤/视觉中国
现年65岁的陈德良被公认为莆田游医的“祖师爷”。改革开放后,为贫穷所困扰、急于寻找出路的他,凭着一个治疗皮肤病的偏方游医四海,在80年代初期就已月入上万。而真正让他确立江湖地位的,是他带出的八个门徒,徒弟们四处“开枝散叶”,直到形成如今的“四大家族”。图为早已隐退的陈德良。
皮肤病、鼻炎、痔疮、狐臭、风湿……从莆田出来的游医无所不治,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既不懂医,又不懂药。对皮肤疾病,游医的药物进价大多在2毛到2元钱,很多是按斤卖的;卖到患者手上少则几十,多则两三百,目的就是要掏空患者兜里每一分钱。图为1992年,海口街道上的游医。黄一鸣/视觉中国
莆田人发现,像性病、不孕不育之类疾病的市场前景很好,由于难以启齿的原因,八九十年代的国有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去治,也不敢打广告,国家有这个漏洞,他们就趁机钻了空子,经常有游医在车站对面包一个旅馆房间,就开始坐堂看病,轻轻松松一年赚几千块。图为1997年,陕西咸阳车站旅社门口竖起一块招牌,号称“包治各种男女性病、男女不育症”的病房就设在旅社二楼。新华社记者 范德元 摄
行医需要卫生机构的许可,但是游医不管有无许可都照做不误,走街串巷,在电线杆上做广告,各种手段都派上了用场。图为2002年,贵阳街头,一名游医向围观人群兜售“药酒”。吴东俊/视觉中国
2002年,浙江金华街头的游医在为前来看病的人贴膏药。
据陈德良的得意弟子詹国团回忆称,当年行医时走遍了全国,“到一个地方,住旅馆,贴电线杆。政府不抓,做一年两年也有,政府抓,几天就被赶走了也有。”图为2004年,西宁一小区内,两名儿童在贴满性病小广告的墙壁处玩耍。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摄
2002年5月,四川南充的执法人员在街头挡获一名散发性病广告的妇女。王晓虎/视觉中国
富裕起来的游医开始不满足于打游击战,花钱从当地卫生部门买来行医执照,开办起固定的个人门诊。图为1992年,山西忻州郊县的一个诊所的医疗广告写了满墙。许林/视觉中国
后来,私人门诊也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于是莆田系开始向大医院进军,而军队医院、武警医院、消防医院等官方背景浓厚的医院改制,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他们承包下一个个科室。图为上海一医院皮肤科病房。上海青年报/东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