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4 10:57 PM 编辑
腾讯网 2014.10.12
斑马线上的梦
本期作者:辛一
距离南京中华门一公里左右的繁华街头,三位中年男子坐在路边,他们时而闭眼,时而微笑,伴着乐曲的节奏轻晃身体,神情专注得不忍打扰。(辛一 文/摄)
距离南京中华门一公里左右的繁华街头,远远地,传来一曲《赛马》,明快、生动的节奏,扣人心弦,似能穿透到心里,又似穿梭在空气中行人匆匆的身影……演奏者是三位坐在路边的中年男子,他们时而闭眼,时而微笑,伴着乐曲的节奏轻晃身体,神情专注得不忍打扰。辛一 文/摄
徐升,53岁,安徽滁州人,持二胡;吴军,51岁,安徽人,奏扬琴;韩思付,45岁,河南人,持二胡。他们三人一个先天性下肢残疾、一个重听、一个身患白癜风。南京中华路,在人流湍急的斑马线上,演奏者晃动的身影就像是跳跃的音符。
生命中的一次次偶然,让三个人走到了一起,结伴而行在街头行艺。徐升开车、韩思付和吴军扶着乐器挤在后座,就这样穿梭于南京城的闹市、行艺演出。2006年春天,在南京迈皋桥卖艺的韩思付注意到不远处一位演奏二胡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拉了一曲《江南春色》,这是韩思付一直想学却很难学会的曲目,他便凑到老师傅旁边请教他,这位老师傅便是徐升。
直至今日,韩思付仍称他为“徐老师”。徐升与吴军的相识源自于五年前一次挺身相救的“江湖义气”。而后,三个人便走到了一起。每天睡前电话联系好次日的演出地点,徐升开车、韩思付和吴军扶着乐器挤在后座,就这样穿梭于南京城的闹市行艺谋生。吴军被斑马线组合的同伴成为“猴子”,他经常画着脸谱、扮相在街头演奏。
南京中华路,三个人调试乐器,准备演出。
吴军起床后洗漱、梳头。吴军因病断送了演绎生涯告别了舞台,内心一刻未曾离开过,衣着、发型、身形动作处处保持着专业演员的仪态。
小旅馆,吴军洗漱完毕后,穿衣准备出门。南京街头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朴实激昂的合奏吸引着过往的路人,每当有人上前给钱时,吴军总会站起身来郑重地点头示意。这是对倾听者的感谢,感谢他们的认可。
吴军租住在雨花路上的一个小旅馆里,在过道里加了一张钢丝床、一天十块钱。每逢下雨天小旅馆便是集合地,老大哥徐升带着大家合练曲目,有时练习地点也放在户外,傍晚时分的秦淮河畔,车头灯光在城墙砖上映出身影,那或许是他们对舞台的幻想。
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在南京三山街遇到了“斑马线组合”,为他们的表演所感动。借着一次晚会的机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晚会、登台表演。把那一曲激昂的《赛马》从街头请进校园、登上舞台。候场期间,他们三人有些紧张,反复的问着流程。
那曲激昂的《赛马》从街头走进校园。“斑马线组合”在聚光下、在舞台上、在尊重人、注重人的南大校园里,实现了他们的舞台梦。
街头行艺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坚持在街头合奏的执着来自于对音乐的热爱,以及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有朝一日登上真正的舞台,哪怕仅仅只有一次机会而已。当你我走过街头,红灯结束、绿灯放行的那一刻,斑马线上行人匆匆。扬琴伴着二胡奏出的《赛马》慷慨激昂,演奏者晃动的身影好似跳跃的音符,为谋生,为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