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2|回复: 0

[好摄之徒] 【在线影展】对话郑永仁:中国的观察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Apr 22, 2016

0.jpeg

郑永仁人生旅行的第一站,选择了中国。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实际上,真正新的东西并不容易看到,但这里给了郑永仁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所有东西都在变化之中,这种关于期待和希望的感觉,他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能看到。中国,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他的摄影,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特约撰稿:王溪)
       
这种关于期待和希望的感觉,我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能看到

1.jpeg
中俄朝边境交界处,从吉普车挡风玻璃往外窥视,除了仪表盘上耀眼的粉红色塑料花,还有可见的前方风景,中国。

腾讯图片:能与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教育背景么?你何时得到了第一台相机,又是在何时,什么样的机会,选择做职业摄影师?什么激励你去旅行并且去做长线专题?

郑永仁:我在英国的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但在摄影方面,我也有额外的兴趣。

在我8岁那年,我得到了我的第一台相机,整整6个月,我省下了在学校的午饭钱,买了一台袖珍相机。

但当时我对于摄影的正经爱好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直到1995年,24岁的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我才开始正式考虑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在我得了一个摄影奖之后,我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为了知道自己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我感觉到我必须去到一个我并不熟悉但是一定要非常迷人的国家,那就是中国。

在最开始的几年里,我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来做一个长专题,我总是喜欢单张的照片,但这样有它的局限性。摄影产业简单来说并非这样运行,即便在整个历史中,也只有少量的摄影师在一生中这样拍照。最后我明白,如果要成长,我需要系统的思考这些故事和专题。

腾讯图片:你的人生第一次旅行,去的哪个国家?第一次在中国旅行,作为海外华人,你的感触如何,为什么你会一次次的回到中国,有什么有意思的见闻与我们分享么?对于中国的飞速变化,你的感受如何?

郑永仁:我的第一站,就是我心之所向,中国,无论对我还是对摄影,这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在这段旅途中,一些人成为了我最亲密和长久的朋友。

当时,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实际上,真正新的东西并不容易看到。但这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所有东西都在变化之中,这种关于期待和希望的感觉,我在很多中国人身上都能看到。我本来计划在中国呆2个月,但最后实际上呆了3个月,当我游遍整个东南亚之后,一共花费了我6个月的时间。

一次从昆明到成都的火车上,有个让我非常难忘的瞬间,几个年轻的列车员发现我邻座的美国人是一支在中国巡演的舞蹈团后显得非常激动。这些列车员说服这些美国人教他们跳舞,于是餐车变成了对所有乘客开放的舞台,桌子被挪到了一边,椅子被摞了起来。在这列火车慢慢悠悠驶向目的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这些中国男男女女脸上的微笑,他们站成了不同的队伍,在这个临时划出来的舞台上,满怀期待还有一些害羞的等待着学习如何跳华尔兹。

我一共带了50个胶卷,大部分用来拍摄中国,当我回到英国之后,我便分身乏术了,平时我要工作,因此我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周末来冲洗和放大这些照片。我不知道如何用这些照片来讲一个故事,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回去。然而这一去就是将近20年!我成为了一个热衷的观察者,一直试着去理解在中国持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如果你觉得这就像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革命,那么这确实是一个类似的故事,只不过更大更剧烈。

腾讯图片:选择摄影的方式了解中国、学习中国,这并不容易,你觉得在中国拍摄与旅行,最难的地方在哪儿?

郑永仁:摄影是我学习的一种方式,我用直觉来走近那些我感兴趣的场景,但这样非常局限。

有时候我希望我可以把中文说的更好,因为这些毕竟需要交流,虽然我现在主要的拍摄对象是风景。我选择拍摄的风景取决于那些和我所以理解的联系,有些时候是关于那些影响历史的隐形的巨大力量,但有时候只是那些人们生活中的小细节,还有那些人们所袒露出的想法,但这些也是隐藏在社会下的暗流。

腾讯图片:在中国,你的第一个长线专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题?

郑永仁:《消失》是我在中国拍摄的第一个专题。

这个专题在很多方面的尺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那些水坝上的建设,还有那些被迫切需要的整个社会的工程实力,来让这个国家级项目成为现实。超过一千个城市和乡镇村落将要被拆迁然后这些移民将要在新的地方建立家园重新工作。最后,将有1500万居民被安置。

这个大坝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能放到全球舞台上的政治梦想。我想要记录这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拍下那些在长久岁月中最后会被收纳成册的照片。奇怪的是,我所描绘的这些景象都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消失的景象却是这些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乌云》就像一段通往现代中国诞生源头的旅程,充斥着大量的煤矿和廉价劳动力

2.jpeg
一家钢铁厂的工人,中国是世界钢铁的头号生产国,吉林通化,中国。

腾讯图片:为我们介绍一下《乌云》这个专题吧,你想传递哪些信息给观众?

郑永仁:《乌云》(2006-2008)感觉像是《消失》的结局。

在2006年,东部的沿海城市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在发展,同样高速发展的,还有那些发电站的数量。这些充满魅力的建筑代表了中国所沉浸其中的经济成功。中国在以一种完全不同量级的速度发展,而这个经济大爆炸的过程非常值得被记录下来。

在整个历史中,中国利用一代人的时间所解决的贫困人口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我希望能去到那个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发源地,《乌云》就像是一段通往现代中国诞生源头的旅程,这个源头就是大量的煤矿和廉价劳动力。最后,我看到了两个事实,这个国家的梦想以及实现这个梦想所付出的带价,我希望为了自己来挖掘这一切。

腾讯图片:曾经有人说:摄影不会撒谎,作为纪实摄影,要如实,不干扰被摄者;但取景一瞬间已经不可能客观,你是如何在尽可能的客观与自己的“声音”中保持平衡的?

郑永仁:客观并不存在于照片之中,除了其最基本的定义:相机只能记录那些已经存在的事物。对于我现在的作品而言,我试着给这些作品以更多解读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也同时被那些有趣的东西所吸引,我表述这些故事的方式让我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视觉动物。我直接将观者的视线带到了我希望他们深思和考虑的地方,但除此之外,这些照片也满含隐喻,这些隐喻让观者建立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对于他们看的事情,能提出问题。我能看的自己在体验层面的工作,我希望用这些照片将你们带入一个难以捉摸的感官世界,与此同时我在寻找那些我希望拍摄下来的场景中的不和谐之处,整个观察的过程是可能带来一种感官上的中断,这种中断可以让他们去好奇,然后提出一些关于社会之后那些无法被拍摄的隐藏力量的更深刻的问题。

       
我的目的经常是把一个场景中的信息剥离,只为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3a.jpeg
窟野河,陕西榆林,中国。

腾讯图片: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专题,这个专题与你之前的专题有何区别?

郑永仁:我目前拍摄的专题叫做《痕迹:黄河流域的风貌变迁》,这个专题从黄河的发源地一直到入海口,但这样描述这个专题空拍有些过于简单。我用这条河,因为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要性,但同时我也对比了在这个地方目前所发生的事实。

无论是在实际风貌或者生态层面,沿岸的环境都在被过度开发和重建,这其中伴随着大量的政治意图,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发展。他们尝试着整治这条河,与此同时保留下来在这条河上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斗争,但未来几十年可预见的的变化对于这个国家的自身发展来说就像是一个隐喻。

这可能就是促使我作出不同的方式的动机,对于黄河,与中国,一种方式非常适合这些景象——全景摄影,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传统卷轴水墨画。

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描述,最终是希望能够邀请观众能够在作品之外反思中国目前的高速变革并且同时能够引发对自然的思索。

腾讯图片:请与我们分享一下你拍摄纪实专题的方法论与工作流程吧?

郑永仁:影像是矛盾的,它即迟钝又清晰。它惊人的直接,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语言,但它奋力的去表达想法和概念,还有那些照片可以表达的情绪。我的工作流程就是试着将这些想法放到脑子里,我首先去思考那些我想要表达的情绪,然后才去构建那些外在的我希望表达的其他细微差别。

我喜欢用影像讲故事,我在中国生活的最近17年里,持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我倾向于把我的工作看做是一系列的定格短片。我寻找那些用视觉和颜色编制的线索来构建一个具象的氛围。这份工作不止于记录,更是“纪录”,经常我的目的就是把一个场景中的很多信息剥离,只为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即便你用的是万宝龙,也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好的作家

3.jpeg
拉梅什,戈帕尔汽车厂的技工,巴生港。

腾讯图片:为什么选择彩色摄影拍摄专题,你做纪实摄影,关注中国的能源、煤矿,经典的黑白摄影方式不更好一些么?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彩色摄影的?

郑永仁:在我看来摄影是一种交谈方式,这里有你所要交流的对象,但同时为了将自己区别开来,也需要在照片中将一些不同的东西加在一个更大的对话中。当我开始拍摄彩色照片的时候,没有几个我喜欢的拍摄彩色照片的摄影师,但是我感觉到对于当时艺术摄影和纪实摄影来说,这是一个还没有被很好开发的领域。回到90年代末期,大部分编辑过的彩色照片给人的感觉就像“色彩”是后加上去的。我本能的意识到如果我来拍摄彩色照片,那么色彩必须与我的创造过程相结合,这也许是我在这个尚未开发领域中发现自己声音的机会。伴随着这样的想法,我将我的专题调整为用彩色的眼光去看待。在我进行《乌云》这个专题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具象化,那些庞大的建筑、离奇的风景征服了每一个个体,让他们都成为了无名氏,成为了巨大国家机器中的一个个齿轮。这种视野的表达就像是在接近的过程里打翻了调色盘。

腾讯图片:摄影总是在科技上不断更新,很多爱好者长枪短炮,你觉得这对你有没有冲击?摄影如今是什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摄影师?

郑永仁:因为技术所限,摄影总是残缺的。这样的问题就从来不会出现在写作方面。没人会问你用的什么笔,即便你用的是万宝龙,也不意味着你是一个好的作家。技术发展降低了进入摄影领域的门槛,但为了用摄影来“写作”,为了有希望表达的目的,摄影师必须要超越他的器材。

即便是纯粹的好看也不够。如果这就是一切,那么内容会变动空洞。

相机是工具,而审美也是摄影师的工具,而在我看来,超越目标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技能。一个好的作家通常会在他所描述的事实之上加入一些超过他自身经历的难以界定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因此会超过他所呈现的部分,摄影亦如此。

腾讯图片:你从事摄影并获得成就,在中国你也接触了诸多摄影人和喜好摄影的朋友,给他们一些意见吧?

郑永仁:专注于你所在行业的基础,这里有三个部分。你的想法、感受或者你想要表达的故事,记得让一切简单一些。你的想法可能会很复杂,但最后你一定要将其精简为一种简单的感受或情绪,也就是一张吸引人的照片。

第二点,你在镜头里组织形状、节奏和颜色的能力。无论你的想法多么伟大,如果没有这些技能的合理运用,你永远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创新的表达与规则无关,也许有一些,但如果你有目标的,那么那些规则就要被打破的。有了这样的想法,给自己设置一些小的专题,来学习完成一张照片的规律,比如说一些列关于光影的学习。

接下来是第三点,也是被经常忽略的一点,就是图片的挑选和排序。这部分关于理解哪些部分你成功实现了你的想法,哪些部分没有。这是一个你可以分析然后获得如何进步的答案的机会。图片编辑就像是在构建一句话、一首诗,这种编辑可以放大你的想法。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的话,在所有其他的方面,你都将永远不会成长。请对你的工作保持绝对的诚实。这种对于你工作发自内心的约定对于真正的进步是非常必要的。这不容易,但在这三方面如果你有足够的动力的话,你将能够找到其中的规律

腾讯图片:这可能是个老套的话题了,摄影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郑永仁: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过程和表达,是一个了解我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从我第一次爱上这种媒介开始,我的感情就从未改变过,但这种描述其实已经扩大了范围,并且有了很多深层次的发展。


关于郑永仁(Ian Teh)

4.jpeg

Ian Teh 197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居伦敦。是法国图片社VU的签约摄影师。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他对社会、环境以及政治问题的关注;作品大量发表在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纽约客和独立杂志等国际出版物中。

Ian Teh曾在2009年的Prix Picted Award环保摄影奖获得高度评价。并于2011年获马格南基金会所颁发的应急基金项目奖。他也是2001年荷赛大师班的成员。2014年,他成为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学会首届院士。Ian Teh还曾在中国,荷兰以及美国举办影展。此外,他还发表过Undercurrents(2008)、Traces(2011)、Confluence(2014)三部系列摄影集。

“对我来说,摄影是一种有作者意识的工作,今天,学习如何拍好照片并不困难,所以,用自己的照片来说些什么已经变得更为重要。而最终的挑战是,你同时还要传达一些有意义的信息。一组成功的作品必须提供充足的空间,让观者在超越他们所见的一切来展开旅行。”

Ian Teh的个人网站:http://www.ianteh.com/

采访:王溪

鸣谢:郑永仁、马格南图片社和Leica J摄影大师赛、Leica J摄影大师班

腾讯图片 谷雨 联合出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2:01 PM , Processed in 0.075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