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1

[史地人物] 【存在】第8期:藏地女儿国(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5-3 11:10 AM 编辑

腾讯网   Jun 5, 2014
藏地女儿国(上)

本期编辑:钱明
摄影报道:张涛


0-compressed.jpg




1.jpg
达娃拉姆(右),12岁 ,家里有7口人,其中4个孩子。父亲去世了之后,家里依靠一群牲口度日,但是当一次病害夺去了大部分牲口的生命之后,她家就陷入了极度贫困 ,只好将她送到了孤儿院 ,而她母亲辛苦的工作勉强能支撑目前家里的生活。依西拉姆(左),12岁,家里5口人。母亲患病卧床不起,父亲靠放牧挣来的钱却只能供养母亲的医药费,因此她被送来孤儿院。




2.jpg
春增,7岁,探曾,10岁;父母离婚后,母亲嫁给别人了,父亲远走外地,姐妹俩被送到80岁的爷爷家,老人无力照顾姐妹俩,因此被送到了孤儿院。




3.jpg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 ,是国家级贫困县 ,人口2.3万,以藏族为主 ,70%以上的牧业人口生活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区。




4.jpg
在藏区,有许多流离失所的孩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孩。这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女孩通常在家中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上学的机会却让给了兄弟们。




5.jpg
2007年,摄影师张涛来到桑坚珠姆女子学校,用影像留下了天堂女儿国孩子们的笑脸。出生在果洛州的29岁藏族小伙卓保,是这个藏女之家的创办人。




6.jpg
在创办孤儿院之前,卓保曾经是个街头流浪的少年,日喀则一所英文学校的学生,美国波士顿国际机场的打工仔,往返于波士顿唐人街和达日县的商贩。2004年,卓保决定,在藏区建一所专门收留女孩的孤儿院。




7.jpg
这个孤儿院里 ,收留了50名 3—16岁的藏族女孩 ,这些女孩有些曾在街头流浪 ,还有的因为父母离异或家境贫寒被送到此处。她们中的许多还保留着流浪生活时留下的生活习惯。周末女孩们在河边玩耍,顺便洗头发,平时她们平时很少洗头。




8.jpg
女孩们在孤儿院的生活似乎无忧无虑,而卓保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开始为这些孤女的未来感到忧心,为了创建和维持孤儿院,他几乎倾家荡产。




9.jpg
卓保把自家的两层楼作为孤儿院 ,拿出了几年来在波士顿做生意赚的钱作为资金 ,母亲和祖母卖了首饰,附近寺庙的几个香港弟子资助了十几万。刚开始的时候,卓宝和朋友经常开着车在果洛州附近寻找孤儿 。后来 ,一些父母离异或家境贫寒无人抚养的女孩也被送到这里 。到2006年8月孤儿院成立,这里已经有了50个藏族女孩。




10.jpg
有些孩子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每天都要向他这个陌生的“家长”示威,光家里的桌子被砸烂了十几张,二楼的窗户竟然没一个好的,每天晚上,都有孩子因为想家而默默哭泣。后来,孩子们两两结合,由一个岁数大的照顾一个岁数小的孩子。




11.jpg
孤儿院正式运转后 ,大部分孩子都到了上小学和初中的年龄 ,由于是孤儿 ,她们的户口大部分都不在当地,只能以暂住人口的身份上学 。每个孩子每月差不多要花300元,50个孩子,再加上水电药费等,一个月开销要2万元,卓保只有拼命挣钱才行。




12.jpg
学校的娱乐有限,十几个孩子挤在一个滑梯上游戏。




13.jpg
房间设备简陋,尚未通电,孩子们不得不点蜡烛做作业。说起孩子的将来,卓保也充满了忧虑,虽然孩子们都还小,但是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14.jpg
卓保希望几年后,开始对即将初中毕业的孩子进行职业培训,教她们一技之长,让她们走出这里后,能够自谋生路。将来,如果有孩子学习非常好,考上大学,他也会尽全力资助。




15.jpg
卓保正努力将学校规模开得更大一些。院子里正在施工,卓保说左边要建教室和图书馆,右边要建宿舍,这些建好后,能容纳100个孩子居住,孩子们在这里就可以上学了。如今7年过去了,卓保和女孩们生活状态如何?女子学校发展成了什么样子?敬请关注本周五推出《存在》第9期《藏地女儿国》(下)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堂女儿国
作者:张涛

7月的果洛草原,碧蓝的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在这大草原上,有一个专门收留藏族女孩的孤儿院。这些藏族女孩子极其纯真,可爱,善良,大草原,蓝天做背景,她们的笑容就是前景,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天堂,有一个小小的女儿国。

孤儿院简介及生活
这个藏族女孩只有七八岁左右,她从一口大锅里舀了一碗玉米粥,然后从一个巨大的盆子里拿了一个馒头,就蹲在地上开始吃。她身旁,是十几个和她一样的女孩,都蹲着,靠墙有一排小椅子,也坐着许多藏族小女孩,她们都在吃着同样的饭菜,这间屋子有八九平米,没有开灯,锅里刚熬好的玉米粥飘出的蒸汽笼罩着屋子的每个角落。
这些女孩都属于同一个藏族女孩孤儿院,这座孤儿院收留了大约50名藏族女孩。孤儿院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的达日县,达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南与四川省为邻,人口只有2.3万,以藏族为主,70%以上的牧业人口生活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区。孤儿院就是由当地人卓宝创建的。

卓宝简介及创办孤儿院的原因
卓宝和许多藏族小伙一样,一头长发,络腮胡子,一身高原阳光早就得黑红皮肤。虽然只有29岁,阅历却丰富的惊人。他出生在果洛州,很小就开始四处流浪,14岁,他一人流落到拉萨,在拉萨过了两年乞讨得生活,16岁,他又来到了日喀则,在一所英文学校里学习英文,一学就是4年,4年以后,他来到青海西宁,经朋友介绍,他又来到美国波士顿,在波士顿国际机场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开始帮助他整理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的藏传佛教的佛经。在这期间,他开始在波士顿做起了小生意,将家乡的藏族服饰等批发到当地的唐人街的小店铺。生意逐渐为他赚了一些钱,他开始经常往返于波士顿和达日县。
2004年,当他再次回到他的故乡达日县的时候,几年的国外生活,让他深深的认识到了家乡的差距,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可是具体做什么呢?想起自己儿童时期的流浪经历,那时候的他是多么渴望有个温暖的家。而在藏区,有许许多多因为各种原因流离失所得孩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女孩,因为在藏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非常严重,女孩通常在家中做了最苦最累的活,而上学的机会也常常被剥夺,一般等到到了出嫁的年龄就被嫁出去了事。这种原因,导致在四川、青海、甘肃的藏区的很多学校,你会发现男孩明显多余女孩。于是,卓宝最后决定,在藏区建一所专门收留女孩的孤儿院。

创办孤儿院的过程
筹备过程艰难而复杂,竟历时2年多。最初,通过自己的朋友,许多女孩被带到这个刚刚创立的孤儿院。卓宝就把自己家的两层楼都作为孤儿院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和自己家人一起,后来孩子越来越多,他的家人索性搬了出去。他和朋友经常开着车在果洛州附近寻找孤儿。其中一些是在街头流浪的真正孤儿,还有一些,父母离婚,孩子就流离失所;卓宝告诉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孩在牧场给人打工,说好干一年一千块,女孩获得的报酬就是管吃管住,他当即就拿出500块将这个女孩救了出来。
就这样,这里的孩子越来越多。
2006年的时候,这个孤儿院已经有了50个藏族女孩。而年轻的卓宝,他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卓宝告诉我,最初碰到的困难其实是自己太年轻,而在藏区,自己并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不是活佛,自己凭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他常常碰到人们质疑的眼光。到了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多,最大的问题就变成钱的问题。

经济问题
2006年8月,孤儿院眼看就要正式成立,已经有50个藏族女孩,可是第一笔钱从哪里来呢?首先是房子的问题,本来一家人住的藏式二层小楼,不得不全部都改造成孩子们居住的地方,卓宝的母亲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她搬到了离达日一百多公里的亲戚家。地方有了,钱从哪里来呢?还是卓宝的母亲,将自己出嫁时的嫁妆,连通卓宝奶奶的首饰一共卖了十万多块;卓宝的哥哥在附近寺庙里做喇嘛,他的几个香港弟子,听说此事,也凑了十几万送了过来;卓宝又将自己在波士顿做生意赚的钱全部拿了出来。就这样,一个由自家房子改造的藏族女孩孤儿院开始了运转。
孤儿院开始运转之后,她们迎来了更大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到了上小学甚至初中的年龄,但是因为是孤儿,她们的户口大部分都不在当地。卓宝于是来到了当地教育部分,经过几番说服,终于,让孤儿院的孩子们以暂住人口的身份上当地的学校。等孩子们都有学上了,卓宝在家仔细算了算,每个孩子每天差不多要花300元,50个孩子,再加上水电药费等,一个月开销要2万元,自己只有拼命挣钱才行。
而今年,他也打算把他的孤儿院的规模开的更大一些。卓宝伸手指着院子里正在施工的工地说,左边要盖教室和图书馆,右边都是宿舍。我惊奇的问他,哪里来的资金?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我,就在一个月前,他刚刚找几个朋友给自己担保,向一个当地老板借了几十万元,必需要5年内还清,现在,基本都投入到目前的建设中了,所以,年底他必须回波士顿去好好打理生意,以便能尽快开始还钱。而这些建筑建好后,他这里就能容纳100个孩子居住,而且有教室和图书馆,孩子们再也不用去附近的学校上课,只要在这里就可以上课。

孤儿们的情感教育和未来
说起孩子的将来,卓宝也充满了忧虑,虽然孩子们都还小,但是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些孩子最初来到这里的时候,每天都要向他这个陌生的“家长”示威,光家里的桌子被砸烂了十几张,二楼的窗户竟然没一个好的,每天晚上,都有孩子因为想家而默默哭泣。渐渐地,孩子们逐渐认识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对她们的好,也开始把他当成朋友,非常亲近。几年下来,卓宝说,他觉得和孩子们情谊已经是他人生的一笔重大财富,也因为这个原因,他也放弃了获得美国绿卡的机会,经常往返与果洛和波士顿之间,心甘情愿为孩子们奔波。他说,因为她们已经远离家人,失去了许多孩子可以享受的父母的呵护,绝对不能再让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将来,如果有孩子学习非常好,考上大学,他也会尽全力资助。而在藏区,大部分孩子可能要走上社会去工作,他打算几年以后,开始对上即将初中毕业的孩子进行职业培训,教她们一技之长,使她们走出这里之后,能够自谋生路。
(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02:00 PM , Processed in 0.0789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