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3

[好摄之徒] 【记忆图刊】100年来,中国人的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2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年来,中国人的脸

  由知名收藏家和摄影史学者仝冰雪先生撰著的力作——《中国照相馆史(1859-1956)》,近日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本摄影史专著,其独特的本土化切入视角和学术个性,必将为中国早期摄影史的研究带来开创性的影响。

  照相馆摄影,作为中国早期摄影的绝对主脉,几乎是当时中国人首次接触和享用摄影艺术的唯一途径。照相馆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影像的第一个自觉塑造者,也是中国社会变迁视觉文献的第一个主动记录者。照相馆影像,展现了中国“慢照”时代的摄影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独特的审美范式,代表了照相馆内摄影师的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涵量和风格特质。正是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照相馆集合,共同构筑了一部中国人认知摄影、自我观看的大历史。

  照相馆摄影,本应成为中国摄影史,乃至中国近代视觉艺术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正史中,照相馆摄影的著述和专论却一直语焉不详,就是在已经出版的摄影史专著中,也总是好像非常不应该地付之阙如。其中缘由,有以帝王将相为正史中心的传统史观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因为各种照相馆原版影像和原始中文史料缺乏的桎梏,而让研究者无从系统开启。

  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的便捷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大量中国早期原始影像被发掘出来,众多国内外研究者孜孜矻矻投入其中,以西方实证研究的学风,出版了不少补白中国摄影史的佳作。但在已有的绝大多数著述中,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成为绝对的主脉,更多的考据也来自西文的文献,“他者眼光”成为自然而然的学术范式;而观照本土中国人拍摄和消费的影像,以及探讨作为舶来品的摄影术如何在东土生根发芽,从而成为近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有机组成,却一直鲜有深层次的探讨。

  本书作者、收藏家仝冰雪先生,从十五年前开启收藏之路时,一直把彼时冷门的照相馆收藏与研究,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方向和理念,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从照相馆拍摄和印制的原版照片,到与照相馆相关的各种不同藏品,仝冰雪孜孜不辍,自得其乐,孑然前行。依靠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作者从中国、乃至世界各个角落,购藏了有关中国照相馆的各种藏品万余件,从而成为本书的图版基石。书中还不吝补充了来自国内外私人收藏、图书馆、拍卖行的珍贵图像,总共398张图版,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从而使得“图片证史”成为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书中,每一张图版,有尺寸,有材质,有年代,有来源。图版,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字配角,它们成为真正的历史血肉。

  从十年前开始,作者仝冰雪就开始系统收集关于中国早期照相馆发展的文字史料,从晚清、民国报刊杂志里的文章、广告,小说里的书写,到新中国各地老照相馆的从业人员的回忆录,以及近几年“老照片”热潮中出版的各种国内外照片图册、摄影史专著等,都成为本书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中所呈现的大量鲜活一手史料,绝大部分为首次披露。

  《中国照相馆史》从照相馆传入与营业开始展开,重点阐述了中国照相馆的本土化探索之路,并详细观照了照相馆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还选取了全国范围内六家典型照相馆作为个案,详细探查,从而展示出一部中国特质的照相馆摄影发展史。

  本书的架构着眼于整个中国的照相馆,重点集中在了早期的开放口岸,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汉口等名埠重镇。时限从1859年第一家确切文字记载的国人开办的照相馆开始,跨越晚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的1956年,因公私合营达到高潮,传统照相馆落幕。

  其实,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撰写本地特色的照相馆摄影史,众多地方摄影史的集成,才会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国摄影史的研究维度。真诚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引玉之砖,引领出新一轮中国摄影史研究的热潮。

  业内专家评述

  世界各国,以收藏鉴赏为起点的文化研究者不在少数。他们能根据自己独特的收藏经验,准确判断出一件藏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仝冰雪作为一位资深历史影像收藏家,以其丰富的影像收藏和长期的学术研究,填补了中国早期摄影历史的缺失。《中国照相史》最大的看点,就是通过大量珍贵的原版图片,实证了后来沦为服务行业的照相馆曾经辉煌的一段历史,从而成为一部通晓中国早期摄影史的重要新著。

  ——陈申(知名摄影史学者)

  《中国照相馆史》是第一部中国摄影的分类专门史。著者参阅了大量历史报刊和行业文献,史料充沛。在这些劳动之上,著者也着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文化分析,从一个重要的角度,呈现了中国人现代以来的视觉文化观念的形成和摄影对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贡献。

  ——鲍昆(知名影像评论家)

  《中国照相馆史》视角独到、结构合理,立论从容而理性,是一本十年磨一剑之作!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史、摄影文化史如何写作,仝冰雪的《中国照相馆史》提供了一个范本。

  ——顾铮(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摄影理论家)

  作者简介

  仝冰雪  1969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委员。

  2000年开始系统收藏和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影像,侧重印证中国早期摄影发展史的影像收藏与研究。所藏藏品曾在上海图书馆、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福建博物院、鄂尔多斯博物馆等举办个展,并曾参加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广州美术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大展等多个艺术或摄影联展。在《收藏》《中国收藏》《中国摄影》《摄影之友》等杂志发表多篇影像收藏与研究文章。

  2009年开始推出“仝冰雪收藏系列丛书”:

  《世博会奖牌收藏与鉴赏》(I)

  《世博会中国留影》(II)

  《一站一坐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III)

  《北洋总统府大礼官》(IV)

  《解说老北京》(V)

  《中国照相馆史(1859-1956)》(VI)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年来,中国人的脸
新浪图片  2016年04月19日 21:45


1.jpg
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人的脸和浑身上下透露出的精神气质也在不断变化。这组图片选自《中国照相馆史》,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照相馆师傅留下来的。它们能从无数被历史淹没的照片中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中国照相馆史》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著者仝冰雪。




2.jpg
摄影术由西方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人就在中国建立了照相馆。中国人自己开办照相馆,有确切的文字记录是在1859年。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正式开启了照相馆时代。早期照相馆除了拍摄人像,也拍摄风光和民俗。图为1900年前后,上海丽华照相放大公司外景。




3.jpg
香港是中国照相馆最早的策源地,广东人是最早的一批摄影术的传播者和照相馆的开办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照相馆老板和师傅会“成为市面上受人尊敬的人物”,但相比于非富即贵的顾客来说,照相馆工作人员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图为1900年前后,上海某照相馆的摄影师和顾客。




4.jpg
中国照相馆是由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发展起来的。一些人在香港学到了技术和办馆经验,回广州、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开办新馆。后来,内地一些省份的人到大城市学习照相术,照相馆便在各地建立起来。图为1880年前后,香港美璋照相馆,“雅集图”,此照为摆拍的外销商品。




5.jpg
早年,中国人视照相技术为妖术,认为相机能“摄魂”。在清末各地的教案中,有些爱好者因为会摄影,被人认为信奉洋教而遭迫害;在义和团运动中,更有大批照相馆被拳民损毁。因此,有的照相馆为了生意,说拍照片摄去的是“衰运”!图为1890年前后,武汉荣芳照相馆,俩女子肖像。




6.jpg
在没有专门官方摄影机构的年代,当朝权臣、显贵利用照相馆拍摄的肖像进行自我宣传,或政治公关,照相馆则把权贵的肖像作为本馆技术、实力,甚至社会地位的公关显示。中国第一个拍摄照片的权臣是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图为1896年李鸿章、李翰章兄弟合影,上海光绘楼照相馆。




7.jpg
独轮车。上海耀华照相馆,1900年前后。上海耀华照相馆雄踞上海滩照相业之鳌头,老板施德之强调自家照片能够专注人的“精神”:“……然遇技艺生疏之人,仅能照其面目,而不能照其神情。本主人考察五大国照相家精华,凡拍一照,可将其精神一一拍出。”




8.jpg
青楼女子合影。汉口利康照相馆,1900年前后。清末民初,妓女、政客肖像成为照相馆的招幌。名妓名伶敢尝风气之先,是照相馆最重要的顾客群之一。青楼女子选择佳日联袂去照相馆拍照,送给交好客人,是一种绝佳的实用广告。供图|仝冰雪




9.jpg
缠足女子和自行车合影。上海耀华照相馆,手工着色,1905年前后。供图|仝冰雪




10.jpg
上海耀华照相馆室内景,1908年前后。这本是耀华照相馆在招待室内摆拍的一幅中国人吃饭的情景照片,作为对外侨的商业销售使用。但无意当中,为我们再现了耀华照相馆内的珍贵场景,从墙上悬挂的照片可以看出,耀华照相馆可以放大巨幅人物肖像了。图文|仝冰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胡凤夔肖像。上海捷元照相馆,1914年前拍摄。这张“艺术照”是胡凤夔送给霖如弟的肖像。在照片背面,有胡的题签,上面的文字不仅交代了胡本人的简历,还有其曾祖、祖父、父母、继母、胞弟,以及子女的情况,很像一个简写的家谱。此时照片的实际功能已经变为“留念”了。




12.jpg
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民国时期,对比同时期西方影像中鲜明的喜怒哀乐,“无表情状态”的庄重,还有内敛、隐逸等精神追求成为中国照相馆摄影师和顾客的共同选择,也成为中国照相馆人物塑造的基本准则。图为家庭合影。上海宝记照相馆,1920年前后。供图|仝冰雪




13.jpg
旗人家庭合影。背景容光照相馆,1920年前后。照片出自恭亲王奕䜣后裔、正红旗人溥心畲家族。虽然时代鼎革,皇族风光不再,但从人们的面容中,依旧不难发现名门家学的影响,人物气质端庄、沉静。图文|仝冰雪




14.jpg
王泽宽三兄弟合影。天津鼎张照相馆,1920年前后。照片中,身着西装的两兄弟坐在西式沙发上,身着中式服装的王泽宽也端坐在西式但丁椅上,背景也为纯西式风格。图文|仝冰雪




15.jpg
家庭合影。天津新明照相馆,20世纪20年代前后。供图|仝冰雪




16.jpg
家庭合影照。无锡老宝华照相馆,1924年。这是民国一个三口之家的合影,卡纸背后的文字,有男主人的亲笔题词,交代的照相的背景:阴历三月初二是自己的三十岁生日,又赶上清明节,三月五日又从外地返回无锡。为纪念三个时刻,携妻带子赴照相馆,“摄影纪念”。




17.jpg
结婚纪念摄影。昆明二我轩照相馆,1925年。供图|仝冰雪




18.jpg
北京崇兴商号同仁合影。大北照相馆,1930年前后。供图|仝冰雪




19.jpg
夫妻“明星照”。1930年前后。这两张照片,从取景、构图和用光上,模仿当时流行的明星肖像,普通民众得到了视觉上的心理满足。图文|仝冰雪




20.jpg
图左为女博士肖像,大北照相馆,1935年之前。这是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Bau Kien Tsing 的签赠照片,照片为当时美术照相法拍摄。图右为电影明星胡蝶肖像,上海沪江照相馆,1930年前后。沪江当时以拍摄各种明星照见长。图文|仝冰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1930年代前后,在大城市中,“精英摄影”尤其是“名媛摄影”兴起,庄重中多了一份大气,内敛中隐含着阳光,隐逸中又透着入世的思考,摄影的个性特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加强。图为半身结婚照,1934年前后。




22.jpg
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上海王开照相馆,1935年。




23.jpg
化身照——分身图。天津中华照相馆,1935年前后。化身照是当时“名士风流”和“雅人”的风雅之举。鲁迅先生幼时在家乡所见:“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




24.jpg
抗战时期,中国很多地方被日军占领。为便于统治,日军要求各地居民都要办理所谓“通行证”或者“良民证”。图为县民证,苏州日本特务机关苏州班、江苏吴县公署,佚名照相馆,1939年11月14日核发。证件上同时使用中文和日文,盖有各种证章,照片为一英寸,上盖有钢印。




25.jpg
个人肖像照片成为“良民证”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时间,各地男女老少都涌进照相馆拍照,有些地方,好人多一辈子没照过相,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进照相馆,竟是为了拍摄“良民证”。图为居住证。河北省公署景县警察第四分所发给,照片不到一英寸,1942年7月20日核发。




26.jpg
国统区实行各种重新登记制度,每次登记都会为照相业带来一次大额业务量。很多地方也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这为照相馆带来了又一轮生意。图为上海国民身份证。“中央印制厂”印,照片为一英寸,1948年10月6日核发。与国民身份证连在一起的,是144张购物票证。




27.jpg
张敬发肖像。联华摄影社(传),1946年。照片背面用圆珠笔写有“陆军医院二部管理员张同志,1946年于张家口。”张敬发,解放后任北京中医院院长。这张照片中,背景布中大面积的花卉铺陈、朴素的灯光、充满希冀的人物表情,成为解放区照相馆拍摄的时代记忆。




28.jpg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传统照相业面临着进入中国以来的最重要的洗礼。在1956年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中,全国几乎所有私营或个体照相馆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了公私合营运动。图为李子明、翁永芳合影照。公私合营南京金门照相馆,1958年。照片卡纸背面有被摄者题签。




29.jpg
公私合营初期,照相馆的技术不逊于民国摄影高峰期,但后期,照相馆的摄影距离艺术个性越来越远。更多的普通劳动者走进照相馆,“有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也有青年学生,机关干部……他们都带着幸福的笑容,等待着照相师把他们摄入镜头。”图为夫妻肖像一对,1956年前后。




30.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2 10:37 AM , Processed in 0.0835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