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8|回复: 2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301期:残垣断壁中重温“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8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新闻   2016-04-19


Screen Shot 2016-04-18 at 3.01.28 PM.png




1.jpeg
石佛村位于郑州市区西北,曾号称郑州“最艺术”的村庄,这里是艺术家们潜心创作的栖息地。而如今,作为郑州大大小小的城中村之一,石佛村已经拆迁。改造已接近尾声的石佛村,又以另外一种形式聚拢起了被拆迁“拆散”的村民,用一场大戏留住了乡愁。(图/文 大河报 陈晓东 赵龙翱)




2.jpeg
在拆迁工地现场,这个平时连车都很少经过的地方,因为一个简易的戏台而显得热闹非凡:在一片瓦砾堆成的高坡上,一个民间曲剧团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们,使得因城中村拆迁而分散的乡亲再次团聚。




3.jpeg
早上八点半,人们搬着马扎、骑着三轮车,汇集到看台前席地而坐。




4.jpeg
还有一些人,干脆坐在拆迁留下的水泥板上,瓦砾堆上,边看戏边唠家常。“我屁股下面,就是我以前的宅子,住的时候没感觉,现在一走,还怪想的”,70岁的王老汉感慨着。在他坐的马扎下面,还依稀能看到一些砖瓦,“戏唱完了,我躺这睡一觉”,王老汉嘿嘿笑了一下,抽了一口旱烟。




5.jpeg
这场戏是石佛村委会与一家企业共同办的,从3月18日开始,连续演出11天,旨在联络乡亲们的感情。没有宣传,没有集中通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演出第一天,戏台前就聚集了上百人。




6.jpeg
“农村看戏都是这样,谁来演戏了,开演之前就全都知道了。”剧团团长林小玉说,一场戏对一个村子来说,不亚于一个节日,这是全村村民最好的粘合剂。“但现在我们几乎接不到活了”,林小玉说,过去剧团的演出主要集中在农闲时期,在城郊的乡镇进行。由于城中村拆迁,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没办法,我们不可能在城里摆戏台啊”,林小玉话语间难掩感伤。




7.jpeg
演出间隙,年轻的“店小”扶着戏台的布帘,望着成片的废墟发呆。




8.jpeg
这样的民间剧团往往由一个个大家族构成,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




9.jpeg
上午的戏结束了,三位“老姐妹”带了中午饭,在戏台前吃饭唠嗑。
 楼主| 发表于 2016-4-18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eg
乐队的师傅喜欢听着戏,喝点小酒。




11.jpeg
演出结束,刀马旦演员姚留妹带着1岁多的女儿在帐篷里休息,这样的帐篷是他们在外演出的标配。




12.jpeg
演员们的化妆用品。




13.jpeg
晚饭,就是馒头加一碗稀饭。




14.jpeg
吃过晚饭,戏团的人再次来到台上,开始排练第二天的剧目。须生演员石金富换上戏袍,准备排练《大登殿》。排演前,他摆弄着头冠,把上面的饰物调整好。




15.jpeg
石金富装戏服道具的箱子里,用粉笔写着“以团为家,以戏为业”字样。




16.jpeg
夜深了,石金富正在排演第二天的戏目。白天的热闹褪去后,这里又重回萧索,只留下戏台上一盏暗灯和几个舞动的人影。远处,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崛起,灯光夺目。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8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4 12:35 AM , Processed in 0.0669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