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20 10:06 P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6-04-16
大蒜在中国的跌宕之旅
近日,“蒜你狠”卷土重来,猪也飞上了天。在上海,菜市场里大蒜价格最高升至每市斤12元,济南包子铺吃蒜要加钱,以致于有人调侃:这几天如果谁一开口说话有一嘴蒜味, 绝对在炫富。大蒜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其在中国的经历可谓跌宕。
封面图:“跌宕”的大蒜。王筝/东方IC
当蒜价低迷时,商家是这样的:山东滨州,2013年8月,大蒜价格维持在1.4元左右,市场行情不景气。高立萌/视觉中国
最近,蒜商是这样的,脸上那是乐开了花:山东滨州,2016年1月,蒜商在蔬菜批发市场搬运大蒜。张滨/视觉中国
大蒜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其原产地却是在西亚和中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中国,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有不少“吃大蒜”故事,早在唐代,大蒜被当荤菜,出家人禁食。图19世纪,清代“卖萝白蒜”线描画。庭呱/FOTOE
中国有句俚语曰:“多吃大蒜,百病不犯。”除了美味调味之外,大蒜在中国民间也兼顾着治病驱毒的功能。汉末药学著作《别录》、唐代《唐本草》、明代《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蒜的记载,古医书中,大蒜可以“除风邪、杀毒气,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等。图为1917年-1919年间,河北山海关区,卖大蒜的男人。Sidney Gamble/FOTOE
中国大蒜产地遍及南北,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广、云南、四川等地均分布众多的大蒜之乡。图为1962年3月,广东开平县沙岗公社收获广东名产之一的“金山火蒜”,有50多年蒜头生产经验的老农张礼润(右一),在向青年社员传授选留蒜种的经验。新华社记者罗清摄
大蒜固然好,不过其在中国的经历却颇为跌宕。在建国后六七十年代“四人帮”时期,当时物资紧缺,农民在自留地上多种点大蒜、大葱、黄烟等经济作物用来换零花钱,却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组织人前去割除,导致在盛产大蒜的产区群众也缺蒜吃。图为60年代,小贩在贩卖活鸡、大蒜、烟草等。GETTY
进入80年代,大蒜种植欣欣向荣。1983年,“大蒜之乡”河北省尚义县下纳岭村,大蒜获大丰收。全村种蒜九十二亩,共收入七万四千多元。农民边茂种蒜二亩,产2300辫,收入1300多元。新华社稿 杨晓杰 摄
1986年,河北巨鹿县,选大蒜的民众。李江树/FOTOE
在中国民间,大蒜的作用被高度重视起来,民间流行如大蒜防癌、治肚子疼、缓解脚气等说法,虽偶有夸大成分,但大蒜在中国百姓当中的确有着极高的“美誉度”,以致前些年某脱口秀演员一句“喝咖啡的高雅,吃大蒜的低俗”被批得体无完肤。图为2003年,一名中国老太太脖子上挂着一串“蒜瓣项链”预防非典。GE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