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9|回复: 5

[好摄之徒] 【图话】十年农民工影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4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4 10:25 PM 编辑

拍摄手记
文:唐浩武

时间回闪至上世纪最后的十年,无锡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无锡开始加快了城市化改造和产业转型的步伐。无锡城在持续的拆迁改造中变新、变高、变大,原来的农村变成了工厂,原来的小河变成了道路,原来的农田变成了房地产。与此同时也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浪潮,更多的农民主动或被动地进城去干那些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在我最初的印象中,农民工留给我的仅是一个灰头土脸模糊不清的背影,他们仿佛是来自地球以外与己无关的另一种族群。除了在生活服务领域里有时会需要依靠他们的肌肉力来支撑外,我和他们的生活就象两列并行车道上的列车,并无更多的交集。当时的许多人对农民工混杂着复杂的情绪,在生活中既离不开农民工,但对他们往往又充满不屑,偏见和歧视就象磷火一样,在城市许多看不见的地方燃烧着。有人简单地给农民工贴上贫困、落后、愚昧、肮脏、小偷小摸的标签,一度的流行语也暗藏对农民工的另眼相看,比如“盲流”、“三无人员”、“超生游击队”等等。还有人因为就业机会被农民工取代或因丢失一辆自行车而迁怒于他们。更为严重的是,在城市人主导的游戏规则里也往往采取选择性忽略,许多不公平就始终缠绕在农民工的身上。象跳楼讨薪、搜身打人、无钱看病等人间悲剧的主角似乎大多由农民工出演。

1990年代未,我经历的二次房屋装修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一些外地农民工,使我对他们的认识也有了更为真实的感受。象一个做木匠活的农民工的手被刀严重拉伤,他不愿意花钱上医院,只能悄然选择了回苏北老家;还有一位民工当着我的面打电话和 “老乡”谈情说爱,演绎异乡男女的古老话题。这些都引发了我对这一群体的好奇,同时也预感到农民工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有着的无法言喻的现实和超现实意义。就象2010年春节前夕,我打算在网上购买礼物,却被告知快递员返乡过年了;想预订川味馆的席位却被告知服务员回乡过年了;而在另一餐馆点菜时又被告知许多菜没有原料,因为跑运输的农民工放假了,等等。今天的城市生活对农民工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所有语言的表达能力。

从更深远的方面来看,“民工”,这两个原本身份尴尬、矛盾纠结的汉字,今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生存方式和社会进化的无所不在的庞大存在。他们的出现既给中国经济插上了亿万只翅膀,帮助中国经济一飞冲天,同时又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扁平化进程。然而,作为徘徊在中国城市社会主流之外的生产力资源,农民工仍然是经济体中最为能动和最不稳定的经济要素。他们的出现给原本由户籍制度维系下的城乡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问题。比如,民工与居民的同工同酬问题、民工享受城市社保与公共服务的问题、农村空壳化问题、农民工二代的教育、就业和心理归属等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仍待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破解,因为这事关我们共同的未来。

作为摄影师,我所能做的不多,希望这些影像,能够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由头。衷心感谢照片中出现的农民工兄弟!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支持!

摄影师对网友问题回应

各位腾讯的网友好,我是拍《十年农民工影像》的摄影师唐浩武,非常感谢大家对这组照片的关注和评论,我一直在关注大家的评论。大家的真诚让我激动也让我感动,许多网友的留言和评论超出了我的想像和认知,一些朋友的率真直言也让我受用,也有个别朋友对影像的误读也让我意外。可能有一些朋友年龄比较小,有的没有这样的经历,对这些照片的背景不太理解,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在这里统一做个回复,但我也是一个普通人,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我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拍农民工的,当时城市化进程已经拉来,城乡建设呈裂变式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用工短缺,特别是在建筑行业,由于工作辛苦,城市职工慢慢从一线退了出来。而城乡收入的剪刀差,失地农民的出现,以及城市就业体制上壁垒的进一步打破,促使一些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由于当时可选择的职业较少,加上农民本身职业技能的不足,许多农民就只能选择建筑行业。2000年前后网络还不普及,劳动力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农民进城就业很盲目。其时用工市场是买方市场,也就是供大于求,许多农民找不到工作。当然,他们对工资的要求也很低,而低工资是承包商用工的一大策略。所以当时一天几十元工资是比较普遍,收入往往不及城市职工,农民工的生活也比较辛苦,生活条件设施也较差,而且第一代农民工的收入往往还要带回家养家、起屋等等。而今天的农民工已经和十年前完成不一样,无论从年轻、经历、学历和见识都不同,社会、企业对用工的需要也十分旺盛和依赖,一些地方的用工荒就是这样形成的,同样在目前的建筑行业的收入也相对高许多,许多农民工也成长为高级技工或老板。应该说和十年前相比,农民工的生活得到了一些改善,有的工种的收入也较前有了一定的增长。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的态度也更包容和尊重,农民工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当然也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这样的画面在许多地方还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大家要一起努力,来改变这种现象,让农民工享受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分享我们的建设成就。

关于农民工称谓的褒贬有一些朋友有不同的理解,许多网友也亮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这是历史形成的称谓,虽然有许多问题,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名称来替代。在一些城市也提了过一些新名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使用度和指向性不高。而我个人认为农民工一词是中性的,只是对户籍身份识别和延用,是一定时间内特有的,我相信这个词会成为历史。

我是生活在无锡的摄影师,拍摄身边的故事是我的摄影方式,虽然我拍的都是无锡的农民生活,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他们一代农民工较为普遍的生活状态,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并不是无锡的特例。从客观上来讲,无锡市对农民工还是持欢迎和接纳的态度,曾经两次被评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不要因为这些照片而对无锡有什么其他的联想。呵呵。

我希望在这里交到许多新一代的农民工朋友,我愿意为大家拍照,拍出你们现在的生活和希望。有无锡或周边城市的青年打工者,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可联系我([email protected])。谢谢大家。

摄影师简介

唐浩武,1966年生,无锡人。摄影师、策展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无锡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专注于当代摄影的创作和研究。从1999年开始,先后在北京、巴黎、巴塞罗那、伯林、新加坡等地及平遥、连州、丽水等国际摄影节上举办展览和策展20多次。2004年作品《农民工》在“武夷山国际摄影周” 获“人类摄影进步奖”; 2012年作品《他境》获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优秀奖;2013年策展的《疑·江南》在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上获策展人大奖。著有《纸上记录片-农民工》一书。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15 02:56 PM 编辑

腾讯图片  2014-06-18 16:12
十年农民工影像


1.jpg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是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得利最少的群体和阶层。巨大的城乡经济剪刀差,迫使许多农民们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在全国各城市漂泊,承担城市基本建设中最繁重、最恶劣的体力劳动。他们的身后,是物乱神迷的现代化风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但他们建设完之后,却没有资格享用它们,它们只能站在路边看那些飞驶而过的汽车和遥看灯火通明的楼宇。他们制造了风景,但却不拥有风景……摄影:唐浩武 编辑:陈若冰




2.jpg
地处江南的无锡,是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经济高速增长区,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大批外来劳动力涌入。无锡摄影师唐浩武关注到这一现象,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他记录下自己所在城市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过去十年,是我国城建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许多岗位由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报酬偏低等原因,城市居民早就退出了这个行业。因此,城建行业一线工人队伍的组成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城建行业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是他们进入城市生存发展的第一空间。2001年,无锡。




3.jpg
他来自安徽,因为居住地闷热,就在大桥上露宿。他初中未毕业就与老乡外出打工,在新建小区为装修居民搬运沙石等,后来在2003年我又见到过他一次,再后来无锡市打击“搬霸”,再没见到他们。2002年,无锡。




4.jpg
2003年的夏季是无锡50年不遇的酷暑,民工们的铁皮工棚经过一天的爆烤之后,成了一座座大烤箱。入夜,民工们就在工地附近的一座大桥上露宿。但大桥在晚上也是一个巨大的发热体,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当时的景象,貌似很贴切。2003年,无锡。




5.jpg
由于多年城乡隔离造成的贫富程度、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等的差异,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由不适甚至冲突到磨合、适应。刚刚进城的民工,人们一眼就能从他的服饰打扮上分辨出他的民工身份。2002年,无锡。




6.jpg
他来自云南,坚称自己已经有18岁了,但在我看来他只有16岁。他的左手食指在工伤中截了一节,没有人对他进行补偿,他自己似乎对这事也很豁然。2003年,无锡。




7.jpg
梅雨季节,民工们晾晒的衣服被大雨浇透了,工地民工近在咫尺却无人理会。2003年,无锡。




8.jpg
工地旁边这样的板房被隔成6-7平米一间,供民工家庭居住,每月要付水电费150元。2009年,无锡。




9.jpg
由于工棚紧张,这群做防水工程的民工就两人合睡一张床。2003年,无锡。




10.jpg
工棚里东拉西扯的电线,蜗居着多位民工。2008年,无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一个10多平米的工棚,被隔成三块,分别住着三对来自河南的夫妇。?2010年,无锡。




12.jpg
来自江西的8-9个民工住在一间工棚里,其中还有一个三口之家,隔断仅仅是床上挂着的一块布。而一位年轻民工的一句话又让我错愕: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读到初中毕业的。2010年,无锡。




13.jpg
越来越多的民工外出打工是全家总动员,甚至带着孩子一起打工。2010年,无锡。




14.jpg
一座烂尾楼民工们占居已经六七年了,其中的人员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在烂尾楼的墙面上,他们留下了许多即兴的涂鸦文字,虽然这些涂鸦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原创者是谁,但是,作为民工们下意识的流露,却也呈现出一部分民工的所思所想,这些涂鸦或许可以成为窥视民工们内心世界的一面照壁。2005年,无锡。




15.jpg
为了赶在春节前回家,许多民工要在这个临时售票处排上一个或几个通宵,才有可能买上一张回家的火车票。而2008年因为大雪,使这些通宵排队的民工饱受煎熬。2008年,无锡。




16.jpg
初夏,为了赶回农村老家参加农忙,等车的民工们就直接睡在车站前的广场上过夜。他们中的一些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熬上四五天,仅仅是为了省下百来块钱,因为广场边上的高速大巴,买票即走,只是车票要比绿皮火车票贵出百来块钱。2006年,无锡。




17.jpg
城市居民出远门一般会选择更快更舒适的高铁、动车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但一些绿颜色的普客列车,因其票价便宜,往往成为民工们出门的首选。这是国庆节前的一趟民工“专列”。车上挤满了回家过节的民工。2007年,火车上。




18.jpg
农民工尽管在城市生活工作,但有些方面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一旦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依靠的还是政府,所以上访是他们采取的非常规手段的常规动作。2007年,无锡。




19.jpg
孩子手捧父亲的遗像在保安的带领下前往有关部门上访,起因是他们的父亲在不久前的一次户外施工中,意外触高压电身亡。当事企业处理事故不善,致使家属希望有关部门出面主持公道。2005年,无锡。




20.jpg
一位回四川过节的民工大嫂,在某暖气片厂工作,厂主因为违约克扣民工的工资和福利,与民工们产生了纠纷和冲突,她一气就与工友们离开了工厂回四川。讲起在工厂的生活,她亮起了她的胳膊和手掌,眼里闪着泪光。2007年,火车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拖欠工资已经成为一些承包商的经营策略,每个民工平时除了一些基本生活费,工资都在年底结帐。这期间,他们就像被钩子钓着的鱼,无法脱身。只能听承包商的指挥。而到了年底,承包商又以拖欠民工工资为手段,要挟业主结清应付款,得不到满足的,民工们又“被”上访到各级有关部门。2010年春节前,无锡。




22.jpg
再过几天就春节了,来自河南的民工们还没有拿到工资,民工队长一脸愁容。2010年春节前,无锡。




23.jpg
由于与包工头的亲戚发生口角,两位马姓民工打算讨回打工的工钱回家。第二天当他们到包工头那里结账要钱的时候,被包工头安排的十多个人,用钢管、洋锹、锤子围打,从3米多高的二楼阳台推打跌至一楼地面。经医院诊断,一人右髂骨翼骨折、右肋骨骨折、肾出血,一人右髂骨骨折,住在医院等待手术。经公安部门出面,包工头已分两次出1.8万元作为赔偿,但离两人的开刀治疗的费用还有很大距离。拍照的时候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医院等待。2010年,无锡。




24.jpg
在腊月二十八的“散伙饭”吃过以后,喝高了的小胖在同伴面前展示他传说中的武功,明天他们就要各自回家,也许再也不会聚在一起打工了。2010年,无锡。




25.jpg
临近春节,一位买了礼物回工地的农民工。2010年,无锡。




26.jpg
工棚区被拉电了,门卫用木柴生火取暖,不能回家过年,工地上格外冷清。2010年,无锡。




27.jpg
工地看门人的春节团圆饭,来过年的小辈中有两名大学生,他倍感自豪。2010年春节,无锡。




28.jpg
民工夫妇春节在工地值班,三个孩子从安徽老家被接来无锡过年。2010年春节,无锡。




29.jpg
来自四川的段氏姐弟进入了公办学校就读,他们可以在无锡念完初中。姐姐三年级,弟弟一年级。放学后,姐姐在帮助弟弟抄作业,他们的母亲在洗车店工作,父亲是建筑工地上的小带班,管理着30多名建筑工人,每天晚上要8-9点钟才能到家。2010年,无锡。




30.jpg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在做值日卫生工作。2010年,无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这是乒坛名将蔡振华的母校无锡花园弄小学,现在教育部门将之改造成了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完初中。2010年,无锡。




32.jpg
来自农村的打工妹公园里休闲,他们的衣着打扮已经逐渐融入城市。2004年,无锡。




33.jpg
20岁的年轻外来妹,刚到风景秀美的蠡湖边做茶馆服务员,据她讲1000多块的月收入,连吃饭房租都供不起,现在和男朋友住在一起。?2009年,无锡。




34.jpg
她,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到无锡打工,现为商店售货员。后面的街区就是她家的租住地。?2007年,无锡。




35.jpg
两位年轻一代农民工留着“洗剪吹”式样的发型。2009年,无锡。




36.jpg
K歌厅服务人员。她们来自农村,初中文化,其中一人的梦想是当演员。2007年,无锡。




37.jpg
女民工,早些年她们仅仅出现在食堂等后勤部门,现在建筑工地一线也经常出现她们的身影。2010年,无锡,工地上的夫妻。




38.jpg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受过较好的教育,或在城市里长大。他们不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只是他们的归属感常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飘移。2007年,无锡。




39.jpg
一个民工坐在大桥上望着远处热闹的交易市场。在外打工的民工,往往能够融入当地城市主流社会的并不多,漂泊的人生让他们感受更多的乡愁和孤独。2003年,无锡。




40.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5 04: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3 06:01 AM , Processed in 0.0974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