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9 06:11 AM 编辑
腾讯网 Aug 14, 2015
大后方:抗战另一面
抗战时期,大半个中国沦陷,国民政府退守重庆,共产党在延安、晋察冀等地建立敌后根据地。这些地方虽少有前线战场的激烈厮杀,但平静的背后却培育着抗日军民的坚忍意志。大后方的人民在战乱之中尽量维持着正常生活,他们整军备战,保障供给,成为维系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抗战时期,大半个中国沦陷,国民政府退守重庆,共产党在延安、晋察冀等地建立敌后根据地。这些地方虽少有前线战场的激烈厮杀,但平静的背后却培育着抗日军民的坚忍意志。大后方的人民在战乱之中尽量维持着正常生活,他们整军备战,保障供给,成为维系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图为军营中的女子在做早操训练。照片提供:纪录片《大后方》(除署名外)
重庆虽然身处大后方,但仍会受到日军不定时的战略轰炸,在校学生也不得不接受各种应急培训。图为学生们在练习穿戴防毒面具。
战场上死伤惨重,大后方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不断训练新兵,为前线提供作战力量。在全民皆兵的情况下,妇女也成了生力军。图为在一间室内射击场里,两名年轻女子用三角架上的步枪练习瞄准,提高射击技术。
图为一群女学生在进行军训。一般情况下,她们在部队中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并不会真正上战场厮杀。
右边的中国姑娘在日军南京屠城中失去了所有亲人,她身旁的伙伴已经几个月没有收到上海家人的一丝音讯。两人都在重庆读书,并加入了战争救援者组织。
儿童团是中共在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的组织,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如今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鸡毛信》的影视情节就发生在当年的儿童团期间。图为晋察冀边区的两个儿童团成员扛着木头枪放哨。沙飞/CFP
1938年,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站岗并教路人识字。在特殊时期,想进村的人必须得有路条(一种简便的通行凭证),否则不让进。沙飞/CFP
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到战争结束时前后共收容了近3万名儿童。图为1944年5月2日,担任理事长的宋美龄造访重庆一所保育院离开后,一群儿童敬礼。作为大后方的重庆当时有多达12所保育院。
国难当头,要想在这场扩日持久的战争中坚持下来,大量的军费支撑就必不可少。身处大后方的民众无论钱多钱少,纷纷慷慨解囊。图为在捐款箱前,一个男孩在大人的陪同下捐钱。
图中这个小男孩打破存钱的罐子,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捐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