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0|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562:千古糯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6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6 08:24 PM 编辑

摄影/旷惠民  编辑/王崴  2016-04-01  腾讯图片

千古糯禾

中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整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境内山峦延绵,沟壑纵横,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29个。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18摄氏度。常年雨水充沛,云雾缭绕,空气湿润,优良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糯禾生长。在此居住着侗、苗等30多个民族,他们的先祖因地制宜在高山峻岭上开垦出星罗棋布般的梯田。每到春季开始犁田翻土,初夏播种育秧,秋末采摘糯谷,冬季蓄水养田。一年四季的田间劳作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孕育出丰富的物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据清代史记,这片土地种植过千余种糯禾品种,被誉为“糯禾之乡”。

糯禾, 简称“禾”,国际标准译名为Kam Rice of China或Kam Sweet Rice。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人民合理利用当地特有水土资源和环境气候,经长期种植、选育、培养出来的特殊水稻品种。糯禾生长周期长,耐低温,非常适合山区生长。它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赖氨酸等含量超过一般优质稻米。在山区大面积种植解决了当地居民生存温饱问题,还与民族节日、婚姻生育、农耕建筑、社交祭祀等人类活动紧密相连。每年的吃新节、牯脏节、芦笙节等重大节日里人们吃的主食是糯米饭;亲朋好友聚会时相互馈赠的礼物也是糯禾种子;建新房上梁时需悬挂几把金灿灿的糯禾祈求人兴家旺;孩子满月酒的贺礼也是成担的糯禾;古老的“驱邪祛病”巫术中常用的物品还是糯禾。糯禾已经深深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生命血脉和精神世界……

古老的糯稻种植一直沿袭着“稻、鱼、鸭自然有机循环共生系统”,这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智慧的结晶。每年春末初夏,人们开始在高山梯田里蓄水、耕地、播种、育秧。当秧苗长高后又饲放鱼、鸭,其粪便是天然有机肥料,能促进稻谷的生长,并替代人力薅秧。鱼、鸭在稻田寻找饵料、吃水草时又能消灭田里的杂草、害虫及幼卵。它们在秧田里来回游动增加了水中氧气含量,抑制了水草生长,并使土壤疏松透气,促进了秧苗生长抽穗。“稻、鱼、鸭共生系统”形成了优良的生物链。即维护了稻田有机成分不被破坏,又保护了地区生态平衡,构建了人与自然、土地和谐相处的良好生存环境。每年秋末,村村寨寨粮、鱼、鸭丰收的同时,维持着族群“饭稻羹鱼”的美满生活。

那些种植糯禾的梯田需要常年蓄水,田中自然蒸发的水分和降雨孕育着植被的生长。高山梯田里的涓涓细流汇集到谷底,丰盈了溪水小河,缓解了秋冬降雨减少以致江河缺水的难题。这些密布的“自然水库”不需要国家投入资金,常年为南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缓解了下游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等问题,对地区生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与促进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黔东南山区青年劳力大量外出,涌入城市打工生活。留守在农村的劳力逐年减少,人们开始放弃费时费力的糯禾栽培,选择了依靠化肥农药便能获得高产的杂交水稻种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糯禾种植悄然推出历史舞台。“糯禾”这个有着千古传奇的优良品种被人们遗弃。

如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且束手无策。古老的糯禾品种多样性和无污染种植在粮食生产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引起了国际环保组织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11年6月,“稻、鱼、鸭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消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诸如“千古糯禾”这样具有重要生态环保意义的传统农耕文明,加大宣传、推广、保护力度,使其优化,并逐渐发展壮大。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贵州省黔东南山区稻种资源丰富,存有大量的耐冷、耐阴、耐烂、耐湿及抗旱等特性的糯禾品种。古老的梯田土质肥沃粘性好,非常适宜糯稻的生长。




2.jpg
“稻、鱼、鸭共生系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智慧的结晶。稻田里饲养的鱼、鸭是村民节日里的美食,鱼鸭粪便为稻田提供天然有机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5月的清晨,从江县岜沙村的妇女们将鸭子放养到梯田里。




3.jpg
春雨季节,人们在梯田里蓄水,数日后犁田翻土,开始了百天糯禾种植。




4.jpg
每年农历6月中旬(阳历7月),黎平县黄岗村侗族要举行古老的“喊天节”。此时,绿油油的糯禾开始成片扬花抽穗。法师吴广新带领族人进行着“喊天求雨”的祭祀活动。礼毕,人们聚在一起喝糯米酒,唱侗歌喜迎风调雨顺。




5.jpg
7月糯禾秧苗生长茂盛,卯、辰、巳这三天是从江县岜沙苗寨的“秋千节”。姑娘们把去年收割的糯禾杆放在清澈的溪水中浸泡,用木锤敲打软化后扭搓成粗大的绳索,悬挂在古树上,结成秋千。




6.jpg
相互爱慕的男女青年结伴登上秋千,飘荡在青山和白云间诉说恋情。如今青年人向往着城市里现代化的生活,古老的生活习俗已经淡化,密林秋千上很少出现成双结对青年情侣们的身影。




7.jpg
金秋十月,秋收时节,贵州省月亮山区的人们开始在梯田里放水、折禾、扑捉田鱼。




8.jpg
妇女们高兴地展示肥硕的田鲤,它将成为晚餐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9.jpg
梯田形如龙脊般分布在大山陡坡上,山上的清泉和梯田蓄水慢慢流向山谷,汇成小溪流向远方。清晨,从江县岜沙村民们要步行7公里跨过乌东河到山坡上折糯禾,傍晚才能下山把采摘的糯禾担运回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如今,岜沙村的男人们大部分在外地打工,繁重的秋收农活自然落在妇女们的肩上。




11.jpg
《本草纲目》记载:“糯米性甘温,酿酒则热,熬汤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养胃健脾,润燥清肺,清热明目,补中益气,固表止汗,补血滋阴,妊娠安胎等作用。糯禾可以制成多彩糍粑、酿制成甘甜米酒,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婚嫁吉庆的贺礼。




12.jpg
“香糯”是一种珍稀品种。它具有气味香醇、营养丰富、口感粘甜等特点,享有“一家蒸糯饭,飘香满山寨”的美誉。每当岜沙苗寨老人过世举办葬礼,主家会拿出珍藏的“香糯”蒸饭招待前来吊丧帮忙的亲朋好友们。




13.jpg
9月,从江县加榜乡村民们在新米节里走村串寨,入户“讨要新米饭”祈求吉祥如意。傍晚,愉悦的男人和婆娘们醉倒在公路边。




14.jpg
2015年9月27日是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的苗家新米节。吃完新米节午饭,喝足了糯米酒的人们自发聚集在芦笙广场吹起欢快的舞曲,庆祝糯禾丰收入仓。




15.jpg
秋末农闲,从江县巨洞村每月都会邀请各地牛王前来参加斗牛比赛。赛日当天人山人海,八十多头牛王轮番登场角逐胜负,激烈的牛王争霸赛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




16.jpg
占里侗寨距从江县城25公里,坐落在深山密林中。11月秋末,眺望村寨青山叠翠,小河淙淙流过,一幢幢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高大的木架上挂满了金色糯禾,这是占里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17.jpg
12月初冬,黔东南地区的苗侗同胞将新采摘回来的糯禾成把摆放在家中,举行传统祭祀活动。




18.jpg
人们将糯米饭作为佐料制作腌鱼、腌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2月,从江县小黄村的寨老们聚在一起吃着糯米饭,畅饮糯米酒欢度新春佳节。




19.jpg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二十二个侗寨的人们相聚在六甲寨,举行盛大的新年祭萨活动,祈求风调雨、幸福安康。全寨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在即将春耕播种的梯田里举行民间踩歌堂比赛活动。六甲祭萨节,是黔东南地区古老农耕文化中祭祀节庆活动的典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以前,牛是黔东南山区人家的主要财富,它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家里老人去世会杀一头牛祭祀;十三年过后要举行一次全家族杀牛祭祖活动,称为“鼓藏节”。苗族虔诚崇拜水牛,这是古老农耕文化的缩影。如今,现代化的“铁牛”已经取而代之,耕牛退出了农业生产。




21.jpg
同时,由于大量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村民们放弃费时低产的糯禾种植,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就可实现高产的“杂交水稻”种植。“糯禾”这个有着千古传奇的农业物种正逐渐被山区人民遗弃。




22.jpg
秋天,黔东南山区一些地段的河流开始出现干枯。




23.jpg
2007年秋收过后,从江县丙妹镇古老的宰庄被一场突发大火吞噬。禾仓里的糯禾在突发大火中化成了灰烬。芦笙节里人们聚集在户外篝火旁。




24.jpg
秋末,从江县丙妹镇望江坡梯田边被击落的老鹰与新收割的糯禾。在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获得农业高产的同时,地球上的生物品种日益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转基因粮食生产与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重大民生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未来。重新审视诸如“千古糯禾”这样具有生态环保和古老文明双重意义的传统农耕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25.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4:45 PM , Processed in 0.0780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