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3 10:06 AM 编辑
摄影 | 项飞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6-03-28
每个被癌症逆转的命运,都会经历恐惧、无助和绝望,而希望,多来自病友间的关心。一些同病相怜的人构筑起一个家园。“只要走进这里,就觉得自己不再是病人。”他们这样说。
癌友之家
2015年11月25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古镇马家港河东51号,一场简单的生日庆祝仪式在众多癌友的见证下隆重举行。庆生的主角是6名癌龄已过5年的会员,和往年这个时候举行的活动一样,这6名癌友除了收获大家的祝福外,协会还为每人准备了一只生日蛋糕。对癌症患者而言,能挺过发病的前5年,大多人病情开始逐渐稳定。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病情稳定。接下来,如果能坚持过10年这道关,病人体内的癌细胞就会与人和平相处。
参加这天生日活动的,有闻讯而来准备加入协会的新病友,也有癌龄超过30年的老会员。
从2004年5月协会成立以来,协会已经慢慢发展到了拥有近百名会员的大家庭。协会新址大院门口的墙上,用红漆刷着“南浔区康协”。而在协会成立的头几年,叫做癌症俱乐部。尽管协会已经成立11年,但对外界而言,这个并不为多数人知道的群体依然有些神秘。
协会建立初期,很多癌症患者不愿入会
协会会长谈菊美今年74岁,1998年患乳腺癌至今已有17年癌龄。在治疗康复期间,谈菊美加入了市里的癌症康复协会并且结识了不少南浔区的病友,成立协会的念头也是从那时开始产生。2004年5月,南浔区癌症俱乐部成立,会员只有18人。当时协会除了名头外一无所有,没有活动场所,没有经费。会员之间开会商量,有时就在会员家里举行,天好的时候,则选择在公园的长凳上进行。
协会初期,会员的发展同样艰难,到医院去发宣传单,经常会遭人白眼,上癌症患者家做工作,却被病人家属拒之门外。但更多的阻碍还是来自癌友自己,因为担心病情被人知道会受到歧视,很多癌症患者根本不愿入会。
11年后,协会成了癌症患者的最大寄托
谈菊美老伴也在几年前也患上肺癌,由于发现时已是晚期。最后的5个多月里,谈菊美和家人商量后决定隐瞒病情,“直到爱人过世,他也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谈菊美说。经历了自己患病以及爱人过世两道人生关口,谈菊美发觉很多事情不再重要,同时也有很多东西更加让人珍惜。2011年,在会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癌症俱乐部正式更名为南浔区康复协会,并且有了独立法人。几年来,康复协会成了谈菊美最大的寄托。
“只要一走进协会,就会发觉自己不再是个病人。”今年癌龄已过6年的徐雨芳说,因为同病相怜,会员之间的体贴和关怀,能够让人战胜恐惧和孤独。
在癌症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每个被癌症逆转的命运,都会经历恐惧、无助和绝望。除了药物治疗外,活下去的希望,更多来自病友间的鼓励和关心。正因为如此,古镇里一些同病相怜的人,用微弱的能量构筑起一个新的家园,成了每个人与癌抗争的最大心里救助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