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5 09:41 AM 编辑
腾讯网 Aug 10, 2015
日本,“酒肉和尚”不堕落
近日,少林方丈释永信因涉钱权色交易而深陷舆论漩涡。同属汉传佛教,日本僧人的戒律比中国自由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可以喝酒吃肉、娶妻生子,高度职业化也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但他们同时也接受世俗法律、宗派制度的双重约束,因而“肉食带妻”并未阻碍他们潜心履职、探究佛道,更不致堕落。
封面图为:2012年,日本东京千鸟渊,一名日本僧人在樱花树下托钵行乞。Getty
日本佛教从中国传入,但形成了浓郁的本土风格,日本可谓佛教世俗化改造最深的地域。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幕府为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形成“檀家制度”,信徒以家庭为单位(即“檀家”),佛寺掌管户籍,负责一定范围内檀家的丧葬、墓地管理,檀家则对寺院则有供养的义务。这一制度让僧人开始世俗化和职业化。图为日本江户时代的僧人肖像。Getty
日本僧人真正开始破戒,始于1872年,当年明治政府发布《肉食妻带的解禁》:“僧侣食肉,娶妻,蓄发等悉听尊便”。这一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削弱佛教特性,提高政府提倡的“神道”的权威,但不少佛教僧人也欣然接受,形成如今日本僧人戒律极为宽松的特例。图为1964年,一名日本僧人与他的孙子一起玩一种推球游戏。Getty
不仅如此,政府还允许僧侣子嗣可以继承父业成为职业僧侣,当上寺院主持。寺院家庭化、主持世袭制是日本佛教的普遍现象。图为2011年,在准备前往祭奠先祖前,日本僧人Koyu Abe看着妻子为儿子穿衣。REUTERS
在“檀家制度”的传统下,大多数人采取佛教丧葬礼仪,将亲人骨灰、墓碑等安放在寺院,由僧侣管理与护持。统计显示,日本人口1.2亿多,约9600万人是佛教徒,占日本人口的75%,这为日本超过7万家寺庙带来了稳定收入。图为2013年,日本福岛一名僧人为死者举行葬礼。REUTERS
2013年,日本东京台东区一处寺庙内的墓地。在日本的居民区,这样紧挨着民居的寺庙和墓地随处可见。这也是佛教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方面。Getty
日本人往往将僧侣看做是一个不愁吃穿的职业。同时,僧人也可以“兼职”,僧人可以同时从事其它职业,如老师、公务员等,甚至做其它生意。图为2007年,日本尼僧濑户内寂听参加日本明仁天皇举办的聚会,她同时也是知名作家。REUTERS
僧人的社会地位也颇受人们尊敬和欢迎。菅直人在当日本首相之前曾靠当和尚来“洗白”自己。2004年,菅直人承认自己在担任厚生大臣期间有10个月未缴纳养老金,不得不辞去民主党首的职务。于是他剃光头,身穿和尚衣服参拜了88座寺庙以示赎罪。东方IC
近几年,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日本有的寺庙为解决继承问题专门举办了相亲活动。例如在2013年三条市举办的“年轻和尚相亲会”上,13名和尚参加相亲,有20多名适龄女性前来应征,而且,有8对牵手成功。而日本女性认为和尚有3大优点:靠谱、稳重、安定。图为2013年,日本和歌山县一家日莲宗寺庙举办相亲活动。东方IC
一方面,日本佛教被认为是“没有戒律的佛教”,而且僧人收入不愁。但另一方面,宗教法律健全、宗派制度清晰使得僧人的规矩、职责明确。日本有《宗教法人法》、各宗派也有相应的宗务厅进行约束。图为2012年,日本东京街头的僧侣。Ge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