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4-2 07:44 AM 编辑
腾讯网 Aug 3, 2015
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
曾经有一个八路老兵讲了一个故事,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时,在大街的墙上写了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企图禁止老百姓给八路军供粮。结果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被人加了一个逗号,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
撰文 徐平 供稿 《中华遗产》杂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的重要性,历来为兵家所重视。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军队,由于性质不同和所处地位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措施,来保障粮食的供应,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十分激烈的战争。曾经有一个八路老兵讲了一个故事,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时,在大街的墙上写了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企图禁止老百姓给八路军供粮。结果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被人加了一个逗号,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撰文:徐平 供稿:《中华遗产杂志》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粮食问题相当重视。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构到军事组织,建立了一整套的运作系统。但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军阀大混战,百业凋弊,民不聊生,粮食供应方面,只能先保证中央军,然后是各战区一线部队,最后才是其他杂牌军。图为1945年,湖南辰溪,受雇于军方的舢板运送军需品和粮食。供图:知之
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日军占领了东部产粮区,封锁海岸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关税不复存在,加上沦陷区人口大量迁入后方,不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粮食供给都越来越困难,只能寄希望于西部一些贫穷的省份。图为云南昆明,穿过城市的运河成为运送粮食的重要通道,画面右侧河堤上的小路是运粮的路上交通线。供图:知之
国民政府先后实施过征购和征借、田赋征实等战时土地与粮食政策。所谓田赋征实,就是以征收实物取代征收货币田赋。目的是由国家掌握大量粮食,保证军粮民食供应,稳定币值物价,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粮食首先用于保证军粮供应,继而是公粮,最后才用于民食调剂。这套方法对于稳定大后方、坚持持久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图为1945年,两位壮丁(中间二人)与两位老兵的身体状况比较。供图:知之
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依靠的是另一套粮食保障供应系统。八路军原本也有可靠的粮食来源: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后,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国民政府按八路军4.5万人的编制数每月发粮。1940年11月后,国民政府中断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给。此时战场缴获就成了重要的补给来源。沙飞/FOTOE
1942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持久的战火,令原始小农经济全面崩溃,大量农村劳动力被送往前线,农民的生活越发陷入困顿。八路军只能自谋生路——开荒种地,大生产运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起来。图为1942年,晋察冀边区,八路军与当地民众的劳动场面。沙飞
大生产运动最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随即发展到各根据地、各部队。图为1940年,晋察冀根据地的农贸市场。沙飞/FOTOE
图为晋察冀根据地农民游行,拥护减租减息政策。俄国庆提供/FOTOE
1944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喜人,粮食获得大丰收。当年12月至下年初,晋察冀边区召开了第二届群英会,表彰战斗英雄和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模范。大会还举办了学文化、抓生产的综合展览。图为展览期间,根据地军民观摩学习晋察冀报社的轻便印刷机和铅笔版。摄影:顾棣
图为1941年,八路军抗敌剧社的演员和部队士兵一起用餐。沙飞/FOTO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