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3-26 07:56 PM 编辑
腾讯网 2015-12-23
深圳:快拆快建30年
深圳,一座时刻刷新着高度的城市。一场滑坡惨剧将人们远眺的目光拉回了脚下的土地——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的建筑从无到有,新的变老,老的再拆,拆了又建新,迅猛如一场场街头快闪。可是狂欢后的局面,鲜有人收拾。
深圳,一座时刻刷新着高度的城市。一场滑坡惨剧将人们远眺的目光拉回了脚下的土地——在过去的30年里,深圳的建筑从无到有,新的变老,老的再拆,拆了又建新,迅猛如一场场街头快闪。可是狂欢后的局面,鲜有人收拾。图为2015年12月22日,深圳光明新区滑坡灾害救援现场。新华社记者 赖雨晨 摄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并不缺乏土地,自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后,这个原本由小村子发展起来的城市便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有人形容当时整个深圳都是一个大工地。图为1983年深圳市区新建的楼房,这里在3年前还是低洼水田和荒山坡。据新华社当时报道称,市区正在施工的18层至48层的高层建筑有56幢。新华社记者 李长永 摄
图为1984年,深圳罗湖区,国贸大厦工地一片灯火。从1980年底开始,深圳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将50米高的罗湖山搬掉,腾出一块黄金地段。为了彰显改革决心,随后开建的国贸大厦更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奇迹,并提前一个月封顶。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图为1990年的罗湖商业区。当地改建后的火车站、香格里拉酒店、发展中心大厦、深交所等几十座商业贸易建筑在90年代初拔地而起,使深圳成为当时全国高层建筑数量最多和最集中的城市。钟国华/视觉中国
图为1981年,建设中的蛇口工业区,远处为顺岸码头,近处为正在盖的工厂厂房。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带动下,蛇口工业区成为深圳建设的龙头。1981年,《人民日报》曾发文称,蛇口工业区“不到两年在荒滩上完成了整个工业区的基础工程和公用设施建设,开始了一系列工厂企业建设”。新华社记者 杨绍明 摄
图为1993年的蛇口港。邓小平当年视察后,蛇口的面貌加速改变,高层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万吨级码头、直升飞机机场开通使用,成为规模庞大的海港工业城。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 摄
图为1995年,一名工人在地王大厦封顶前工作。创造奇迹的国贸大厦成为地标仅仅10年,就被地王大厦压过了风头。作为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地王大厦建成时是亚洲第一高楼。贺延光/视觉中国
经历了20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一个潜藏的问题逐渐显现。当初为了建设需求而草草建成的诸多老厂房和农民统建楼,显得格格不入了。位于福田区的黄木岗安置区是90年代初形成的外来移民聚居区。2004年,为了新建公园等绿化设施,当地动用了65台挖掘机,历时一个月,将100多栋临时建筑全部夷为平地。这是深圳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拆迁工程,而此时距安置区建好只有12年的时间。新华社发
图为2005年5月22日,深圳福田区渔农村进行了“中国第一爆”。据悉,渔农村早前一年内出现了100多栋违章建筑物。当地政府为了改造,先是对8层以下抢修建筑进行了人工拆除,随后进行的此次爆破又拆除了16栋8层以上高楼。薛慧云/视觉中国
图为2006年11月4日,深圳蔡屋围城中村正在拆迁,蔡屋围金融中心项目将耸立起深圳第一高楼——京基大厦。旁边的地王大厦将不再是深圳地标。卢卢/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