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考试,又重读了剑桥中国史。心里重现 很肤浅也不太科学的感觉:你的研究兴趣,是预示你未来的谶语;如果你最初的研究兴趣碰巧是一个人,那么你后来的命运和那个人总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你的研究兴趣就是你本人的气质的体现;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有些并不是光有你的气质就可以成就的,还需要上天的成全,难不成书里这些人的心事,刚好都被老天听到了。
不知道从命理上能否找到解释? (老亥,你的库存里有没有研究过一些名人的八字?)
康的早期折腾孔子,用孔子开刀寻求变法的理论根据,他当时还是穷小子。他后来也真的跟孔子一样自成一派,开山授徒了,当然,他已然有了现代性,其实是自成一党;老年和孔子一样,生活的不错么; 从她女儿和外孙女的生活细节里就可以管窥。
看谭嗣同那段最心惊肉跳,他的学说里更多强调人的道义和承担对于社会进步的关键功用,尤其是他对各个宗教里的救世主和先知显示出很强烈的兴趣,那些人,无一不是殉道者。他本人的结局,是中国人的都知道了。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只知道他生命的最后24小时或者几个小时发生的事情,之前那俊美的悲悯的才华横溢的波澜壮阔的三十多年都被忽略掉了。
梁启超以兴趣广泛知名,他笔下的人物数量最杂最多,他自己的身份性格也是灵活多变,也算超级幸运,立功立德立言,妻贤妾美,子孙秀发。不过,幸好,他始终不在权力的中心舞台,中国可经不起他一天三变的实验。
严复是康梁那一代最招人喜欢的,他将西方文化最精髓的东西,比如经济自由,法治,个人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系统地介绍到了中国,直到今天,中国需要借鉴的和完善的,都没有跳出这些框架。他十分精准的,为一个彷徨的古国,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当时那么多人说要变法,要改革,怎么变?怎么改?那么多人说学西学,可西学也博大精深,有好有坏,学什么? 学哪国?与康有为那说了等于没说,以及梁启超的泛泛时髦相比,严复是负责任的。他治学时候的兴趣,态度和成就是符合他后来北大校长的身份的。
剑桥近现代中国史的思想部分的作者之一,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教授。他以两部著作出名,一本研究20世纪最出名的革命文学家,一本研究最浪漫的新诗人。现在,他对于社会参与度以及受欢迎程度,与那位文学家相似;生活方面机缘巧合,很像那位诗人。写书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名,也没有结婚,可是后来的际遇,居然和研究对象那么相似。
某女,留洋的时候毕业论文就是关于李清照的,她在后来文化圈就是女子的典范,正如李清照就是中国古代才女的第一代名词。虽然她并不美丽,不如lin妹妹那么受欢迎。
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比较近的人,想想我爹,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和他们本人真的很有切合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