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3

[史地人物] 《活着》No.556:无处安放的童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3-11 03:52 PM 编辑

摄影/马晓军  编辑/王崴  2016-03-11  腾讯网

同龄人

文/马晓军

从我2003年拥有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就一直关注拍摄拾荒者、街头乞讨者、失学儿童至今,我相信失学流浪儿童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有,在其它城市中也有,同样,中国有,外国也有。

在当今现实社会里,我们虽然大部分人的生活还过得去,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却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这部分人大多数是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根本就无法顾及自己的子女。因此,工地、街头就多了许多贫困儿童。他们有的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的也加入父母的打工行列;有的流落街头;有的......他们从小就跟随父母来到令人向往的大城市,但却一直生活于城市的边缘;他们有一部分出生于这个城市,但永没有“城里孩子”的光鲜;他们生活在被城市遗忘的角落里,“脏、乱、差”是生活环境最直接的写照;他们身心健康的问题,比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们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直到你偶然面对,你才会心痛,那一双双本该清澈的眼睛里,掺杂了太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情感。他们有所有成年人的烦恼,唯独没有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童年承担起他们这个年龄本不该承担的艰辛,他们是流浪儿童,游走于大街小巷,居无定所,他们多来自农村,年龄在10-15岁之间,他们过着游牧民族般的迁徙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家庭的功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精力或者能力来照顾孩子,许多未成年人留给老人照顾,老人由于经济和身体原因,大多数无法照顾好这些儿童,这使得传统的以家庭养育为主导的养育模式失灵,而同时,社会相关扶助模式也还未能跟上,这种矛盾形成了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困境。

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数量却不容小视,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当然,城市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客观因素来看,主要有: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父母婚姻不和谐,生长在单亲家庭,或与法定监护人关系不融洽,被违法分子拐卖,或被职业乞丐控制等。从主观因素来看,主要有:学习成绩不好、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大,厌学而主动外出流浪,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偷窃、赌博等恶习,长期在外流浪,私自外出游玩,花光所带费用后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而暂时流浪等。

我国从1990 年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迄今为止,对于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国已陆续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诸多条文。为了进一步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力度,2011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见国家对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2012年11月中旬发生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为避寒在垃圾箱内取暖却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此事件引起中国社会广泛关注。于是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了更多更加具体的救助机制,加大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力度。

从我拍摄的《同龄人》图片的年代可以看到,2012年以后拍摄的城市流浪儿童就明显减少,由此可见,国家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非常有成效的。

流浪儿童是无辜的,他们本应在父母疼爱的眼光中长大,而不是在寒风凛冽或赤日炎炎的街头流浪。他们本应得到家的温馨和爱的教育,而不是像一叶浮萍到处漂流。家,也许才是流浪儿童最好的福利。因为,在饱尝了流浪的苦难和遭遇后,他们都想回家,希望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   

生命是平等的,作为弱势群体的流浪儿童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对于他们有爱才会有未来。爱是幸福的源泉,爱是一种奉献,用爱给流浪儿童群体撑起一片天,让他们生活的有尊严、有快乐!

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希望。

-完-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0.jpg




1.jpg
为了生存,这些来自外地的“流动儿童”从小就被迫在街头卖艺,一群与这位小女孩差不多年龄的孩子正在观看她的表演。2009年12月4日拍摄于凉山州德昌县。




2.jpg
同样,一位来自外地的小女孩来到一个菜市场门口,正在为过往行人表演“魔术”,用刀刺穿她头上套的木箱。2015年3月20日拍摄于攀枝花。




3.jpg
2009年元旦,攀枝花炳草岗街头,一位擦鞋妇女为一个小女孩擦鞋的时候,她的孩子一直在给她揉背,揉了很久。这孩子最多不过3岁左右。2009年1月1日拍摄于攀枝花。




4.jpg
这个小男孩走街串巷四处捡拾垃圾,他本应该在课堂里读书学习。尚且年幼,却要承担起超越年龄的艰辛,拾荒用的垃圾筐就是他们生长的“摇篮”。2005年8月3日拍摄于攀枝花。




5.jpg
贫穷、残疾和缺乏知识,是命运强加给这些乞讨儿童身上的枷锁。2004年1月10日拍摄于攀枝花。




6.jpg
父母进城打工养活家人,无暇顾及孩子,照顾弟弟成为这个不到6岁的姐姐最为平常的事情。2010年4月10日拍摄于攀枝花。




7.jpg
田洪佳,十六岁,孤儿。她被一位孤苦伶仃的婆婆收养,相依相伴十六年。中考在即,小女孩很忧郁,一边是今后高昂的学费,一边是患重病需要人照顾的婆婆,塑料凳成为田洪佳唯一可用的书桌。2008年6月21日拍摄于攀枝花。




8.jpg
窑工的孩子们常常利用空闲时间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2011年4月17日拍摄于攀枝花。




9.jpg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忙于打工,家务事全部落在这个7岁的孩子身上。他的身高只能勉强够着灶台。他说:“如果父母干活回来看到饭没有做好,就要打骂他。”2011年4月17日拍摄于攀枝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赵仕艺,今年4岁,跟随残疾父亲流浪乞讨。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已被送人。她的父亲十分担心女儿今后没有钱读书。2003年12月21日拍摄于攀枝花。




11.jpg
小男孩赵开园因为不慎触摸到1100伏高压电,不幸失去双臂和一条腿。今后还需要巨额医疗费,一家人一筹莫展,因此赵开园只好沿街乞讨。2012年5月19日拍摄于攀枝花。




12.jpg
在城市里,像这位姑娘一样大的女孩几乎都在校园里读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要走街串巷四处拾荒。2008年6月14日拍摄于攀枝花。




13.jpg
同样,为了贫穷的家,这个女孩不得不拉起沉重的板车。2008年11月29日拍摄于攀枝花。




14.jpg
小女孩背着弟弟沿街拾荒,路遇两位老人疼爱地抱着小孙子。2003年9月14日拍摄于攀枝花。




15.jpg
一大包废旧物品压在他的背上,他默默走向废品收购站。2004年1月31日拍摄于攀枝花。




16.jpg
这位小男孩从小就帮助家里干起与他年龄极不相符的重体力活。2004年3月20日拍摄于攀枝花。




17.jpg
父亲把收集的废旧物品放在街边让小男孩照看,小男孩插空看起了书。2009年10月11日拍摄于攀枝花。




18.jpg
刘甜甜正在读小学五年级,来自农村,酷爱音乐。为了筹集学习音乐的费用,她一路拉着二胡来到攀枝花沿街卖艺。2015年1月30日拍摄于攀枝花。




19.jpg
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家徒四壁。他们只好围坐在一堆火塘边烤火取暖。2009年10月18日拍摄于攀枝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他从小就跟随父母流浪,哪里才有一个温暖的家。2009年1月18日拍摄于攀枝花。




21.jpg
他们很容易被人们遗忘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直到你偶然面对,才会心痛,那一双双本该清澈的眼睛里,掺杂了太多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情感。他们有所有成年人的烦恼,唯独没有童年的快乐。他们本应得到家的温馨和爱的教育,而不是像一叶浮萍到处漂流。家,也许才是流浪儿童最好的福利。




2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1 02:36 PM , Processed in 0.0761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