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多个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萨帕塔运动巨大的支持者网络。马科斯的力量不仅仅来自丛林,还来自巨大的国际网络——或者可以将他们统称为“萨帕塔之友”。在互联网不算普及的90年代,光是以萨帕塔为主题的网站(所谓的“境外势力”),就包括:爱丁堡恰帕斯支持者组织(EdinburghChiapas Solidarity Group)、萨帕塔支持者的基地社区(Zapatista Support Base Communities)、反抗杂志(Revista Rebeldia)、萨帕塔之声(the Voice of the EZLN)、泽塔国际(Zeta Internazional)、帕拉巴萨帕塔(Palabra Zapatista)、恰帕斯95(Chiapas 95)、爱尔兰人墨西哥组织 (Irish Mexico group)等。按照组织队伍划分,这包括来自全世界的马列主义者、少数族裔团体、工人组织、人权组织、女权组织、同性恋平权运动组织、知识分子群体等。当时一些国际名人,包括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法国前第一夫人达尼埃尔·密特朗、法国学者雷吉斯·德布雷、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等,都明确表态支持萨帕塔运动。更犀利的是商业文化团体的介入,他们将萨帕塔运动打造为流行文化的一环,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比如文化巨头贝纳通集团就推出了萨帕塔主题衬衫、烟盒等产品。神秘而才华横溢的副司令马科斯,顺理成章地成为商业偶像,他的诗歌、演说稿,成为大学生的“圣经”。用今天的话说,他俨然是一位“网红”了。在这样的冲击下,塞迪略和革命制度党,完全是招架不住。
在2013年8月9日,萨帕塔纪念自治10周年,马科斯邀请了全世界1500人参加大会。这1500人来自世界各地,除了欧美国家、拉丁美洲国家外,还包括韩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代表,其中有50人是学者,30人拥有博士学位,去参观萨帕塔的“自由学校”(little school of liberty)。这个“萨帕塔小学校”,对外传授萨帕塔的理念,并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先实验,再理论!(Practice first,then theory!)遗憾的是,简陋的条件,糟糕的教学,令国外的访客感到大失所望,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