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轮胎的米其林,为什么要跨界美食? www.michelinguide.com
首先,我们来看看知名度最高的米其林指南。
很多人搞不懂,做轮胎的米其林,怎么会想到跨界餐饮指南?听来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告诉你哪里有好吃的,是为了鼓励你上路旅行,在那个公共交通欠发达的年代,上路总要开车,开车么,当然要消耗轮胎啦,于是米其林轮胎不就更好卖了?
有点绕,不过好在蛮有效。
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100多年前,米其林刚成立的时候,对大众而言,私家车是个绝对的奢侈品。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米其林公司高层觉得,汽车旅行是个好营销,于是出版了第一本“米其林指南”,不要钱免费送!内容包括怎么换轮胎、去哪儿加油,在哪儿找旅馆……但是,好像大家不太感兴趣的样子。
后来,米其林公司煞费苦心地在手册中增加了许多餐厅介绍,并不再免费派送,摇身变成了一本倡导精致生活方式的、可以卖钱的旅行指南。
结果,《米其林指南》一炮而红!法国人嘛,跟中国人一样,就知道吃……
就知道吃
米其林公司干脆把餐厅指南单独划分出来,专注于美食点评,出版书皮为红色的“米其林红色指南”(Le Guide Rouge),一步一步爬上了世界美食之巅,成为了美食评论界的“美食圣经”。
米其林指南对餐厅的评级标准,分为两个维度:食物和就餐环境。其中,食物以星星图案数量加以区别,就餐环境则用叉勺图案数量加以区别。
首先,要想出现在米其林指南上,餐厅至少要获得“一副叉勺”的标记,代表这个餐厅装修尚可,这是指南对餐厅的基本要求。从一副到五副叉勺,从餐厅装修、桌面陈设、侍者服务以及设施水平等环境要素考量餐厅,叉勺越多,要求越高,就餐环境就越趋近奢华。
至于星星,就更好判断了:
米其林的第一颗星星是在1926年授出的,在1931年引入了一星至三星的评定体系,并延续至今。星级评判主要参照5条标准:
“原料质量,准备食物的技艺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创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以及烹饪水准的稳定性。”
能评上星级,已是许多厨师毕生的梦想,拿到三星,更可以说是三生有幸,而且,对餐厅的利益得失也影响颇大。获得或失去一颗星星,就可能为餐厅的营业额带来数以百万计欧元的收益或损失。不过,当个三星主厨也是压力山大,曾经就有主厨因被降为二星而自杀……看起来Daniel Boulud心理素质还是蛮好的(反正虽然掉了颗星星,但好在New York Times雪中送炭,依旧给到最高四星,当然,这是后话了。)
人好菜好、对中国食客很友善的Daniel Boulud,掉了一颗星
米其林指南的餐厅评选制度,一直以来都有不够“公开公正”的质疑声音。
确实,米其林的评级过程不太透明:米其林有自己的“美食密探”,他们都是米其林公司的员工,是接受过严格训练、经过筛选、经验丰富的美食专家。这些“密探”在匿名状态下,隐藏身份,像普通顾客一样去餐厅吃饭,根据餐厅的环境舒适度、服务态度、食物的新鲜程度和口味来打分,最后指南中汇总评级。此外,除了星级与刀叉外,审查员还会标注餐厅的性价比,以及是否供应相对便宜的菜品。
据说,一位密探通常要对一家米其林餐厅暗访超过十次,并撰写长长的报告;不然,怎么能成为“厨师最怕的人”呢?
好怕怕!
当然,米其林毕竟还是人吃出来的,全球那么多餐厅,评审员数量毕竟有限也难保没有口味偏好,或是某个菜系吃得少,因此,不够好吃的米其林,也是有的。
举个例子,纽约的草堂小餐(Lan Sheng Restaurant)和倾城餐厅(Café China),都有过一星的待遇,后者目前还在榜单之中,以天朝口味做标准,大约怎么都轮不到这两家。另外,很多出色的餐厅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登上米其林榜单,举个栗子,加州厨子John Fraser,在纽约有家米一餐厅Dovetail,另有一家主打健康加州菜的餐厅Narcissa,两者水准都十分出色,但令人遗憾的是,Narcissa却迟迟没有拿到米其林星,个中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米其林指南目前涵盖的城市,有巴黎、纽约、旧金山、芝加哥、伦敦、东京、京都、香港、澳门,以及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主要欧洲城市,米其林公司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发布某个城市的新一年度指南,譬如,纽约米其林的发布时间是每年9月。而目前,米其林餐厅评级尚未覆盖中国大陆,所以中国大陆还没有米其林餐厅,只有一些米其林餐厅的大陆分店。不过,米其林评级只给某一家餐厅,分店是不享有相应星级。所以,还在说“国内米其林餐厅”的,都好洗洗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