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
作者:袁闵鸿皓
原帖:zhihu.com/question/34533589
篇幅偏长,但值得一看,时间不充裕的兄弟建议先收藏
【多图慎入】明代的武器很值得关注,处于冷热兵器过渡时期的明朝拥有大量火器,其中不乏精品,冷兵器也得到了发展。以下大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如有错误,请知友指正。
火器篇
(枪炮类)
1.火枪
洪武年间制造的火铳
铜火铳在元朝就有大规模的运用,而洪武铳有一定的改进,主要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细,表面光滑,铳壁厚度均匀,规格更统一,更便于手持、发射。
永乐至正德年间制造的火铳
这一时期铳的种类多样,从轻型手铳到大型铳炮都有。与洪武铳相比,这一时期的火铳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改进了外形,增加了火门盖,配备了装药匙,使用了木马子。
三眼铳
多被北方骑兵使用,可三管齐发,亦可单管轮流发射,射击完以后还能当锤子抡,用于近战。
鸟铳
鸟铳是在欧洲火绳枪传入中国以后仿制而成,一直作为军队装备使用至19世纪中期。鸟铳是个统称,比如鲁密铳、西洋铳、鹰扬铳、三长铳等等。

鲁密铳(奥斯曼土耳其进贡)

掣电铳(赵士祯发明)

崇祯八年(1635年)轮番发射鸟铳图,使用的三段击战术
快枪
多用于北方守边部队,发射完弹药可装上枪头,造价低廉。
附:戚继光的鸳鸯阵中将鸟铳与快枪结合使用

夹把铳
双管手铳,两单铳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紧固。一铳两用,发射完弹药后可用于肉搏。
迅雷铳
一看就是三合一大杀器,集铳、枪、斧于一身,可拆卸。
十眼铳

铜制枪管,分为十节。但是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
拐子铳

连发火绳枪,可连续三发,射程150米左右,在援朝逐倭战争中使用比较多。
五雷神机
戚继光发明,用于防御蒙古军队,有三眼,五眼,七眼之分,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抬枪
大型鸟枪,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大,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可是清朝末年,湘军中装备抬枪,仅仅25%而已。
2.火炮
佛郎机炮
佛郎机由西班牙传入,是一种后装滑膛加农炮,分为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佛郎机相比于前装炮,射速快、散热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更长。
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大炮在设计上比较科学,炮管长,管壁厚,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袁崇焕曾使用红夷大炮重创清军。
虎蹲炮
轻型火炮,由戚继光发明。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大,是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类似于迫击炮。
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大量装备戚家军,重创倭寇。后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又装备给骑兵,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骑炮部队。
攻戎炮
攻戎炮安装在双轮车上,用五道铁箍加固,发射时将铁锚固定在地上。移动时由骡马拉车,机动性强。
此外还有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灭虏炮等等,找不到图就略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