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在你眼中是什么样子呢?灯火不寐的舞厅,英姿飒爽的青年,风情绰约的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其实你所想的这一切,都发生在上海石库门里。
▼
石库门
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承载了一个半世纪的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渗透在一条条斑驳多彩的石库门弄堂里
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脱胎于江南民居的住宅形式
总体布局按照欧洲联排式格局
是中西结合的建筑。
石库门的产生
与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
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深深的关联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江南水乡,这里没有大山可以提供石材,所以上海的住宅以砖木结构为主。但是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太平军与清军在江南激战,上海成为一个巨大的避难城,在短时间内,租界建造起大量房屋……1869年以后,木板里弄房屋因极易燃烧而被租界当局逐步拆除,代之以立贴式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这种房子在设计时,出于每家每户装饰的需要,房地产商从上海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采购石材,用石条做大门的框,用很厚的板材做门,这种门是用石条“箍”起来的,叫做“石箍门”。“箍”在旧沪语中读古gu,后来沪语发音发生变化,“箍”被读作ku,与“库”谐音,于是“石箍门”被称为“石库门”。
石库门形制演变过程:
19世纪60年代,上海租界内已有以里为名的木板式里弄住宅。到了70年代,代之以立帖式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门楣造型简洁,一般为石条方框平面型,上檐无雕花,方框内无建造年份和里坊名称。
第二阶段:凹凸型石库门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新建的一批石库门,其门楣是用石条围成方框,上下檐呈凹凸型,具有立体感。门楣的下檐两边有两个对称的三角形或菱形,有的石条方框的上檐砌青砖凹凸排列,中间青砖砌成凹形,无雕花,也无建造年份和里、坊名称。
第三阶段:雕刻型石库门
20世纪初,门楣上普遍饰有浮雕,其浮雕纹饰体现了欧洲的希腊式、罗马式,与飞檐翘角的中国式相映。这一时期建造的石库门,其条石门框上角有的是雀替石垫,浮雕花饰,双坡屋顶;也有的门楣上雕刻山花,饰浮雕忍冬草叶等;门楣下方无建造年份,有里、坊名称。
20世纪20年代初建造的石库门,门楣上方为三角形雕花偏多。有些门楣上饰西式山花,也有用吉祥文字装饰门楣的。三角形下檐方框内均上书建造年份和里坊名称。
石库门是上海人生长生活的地方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
旧区改造中
石库门在一一点一点地消失
但
艺术家总是那么慧眼独具
艺术家李守白
由于10余年来坚持本土题材的创作
被人们称为上海“石库门先生”
他颇具上海味道的画作
为我们记录下充满人情与风情的石库门
李守白 作品
石库门里
一家子
吃着饭
几碗荤素菜肴、酱菜咸货
摇着芭蕉扇
津津有味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窗边鸟儿低语
屋里纳凉慢绣
孩童玩耍
无忧也无虑
一根长绳
一件件衣服在弄堂内随风飘动
左右摆甩
清香四溢
每逢夏季来临
草席、长凳、躺椅、竹榻都出来了
或者静静的躺着闭目养神
或者打牌斗棋,读书看报
或者磕着瓜子,家长里短
小小弄堂里
东窜西跑,追逐嬉闹
一瞬间便长大
天气晴朗的时候
在没有寒风的日子里
三两人携了几方小凳
坐在弄堂里“孵”太阳
眯眯眼
暖洋洋
昼夜不休的便是小商小贩的叫卖声
清脆的声音
慢悠悠的步子
穿梭在街道里弄
方便着人们的生活
丰富着物质与精神的世界
同一个上海
不同的故事
或许 更喜欢的上海
是
不那么拥挤,不那么热闹
不那么势利,不那么时髦,不那么商业化
于弄堂里走走转转
听小商小贩沿街叫卖
看街头巷尾白衣飘飘
跑着 笑着 闹着
繁花锦簇下面一抹沉郁的底子
才是我心中的老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0 05:27 AM , Processed in 0.0523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