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2-28 07:54 AM 编辑
摄影/田建明 编辑/王崴 2015-12-28 腾讯图片
送别失独者
文/田建明
10月10日上午,日晕突然笼罩在浙北上空,预示着冷空气即将南下。60岁的失独者郭城忠正在嘉兴市公墓送别妻子吴玉英。
年轻时,郭城忠夫妇遵守政策,只要一个孩子。“当时,我是在航运公司当机械师,1986年儿子出生之后,老婆马上就上环了。其实不上环也不敢要二胎,一要工作马上就没了,还要罚款。”郭城忠说。2000年,郭城忠正在上初中的独生子小峰查出患胸肌瘤,手术后恶化,次年去世。小峰在学校成绩名列年级前三名,尤其是数学成绩,1998年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时还拿了三等奖。
“儿子没了之后,夫妻俩下班就窝在家里,我看着她,她看着我,谁也不说自己想什么,一回头泪水就掉下来。”郭城忠回忆。后来,郭妻吴玉英睹物思人,就把儿子的遗物烧掉,仅剩一只数学竞赛的奖牌挂在墙上,“十几年没有动过”。
在部分独生子女因为意外去世的失独家庭中,夫妻两个会陷入互相埋怨的情绪中,感情逐渐破裂,甚至重组家庭。而郭城忠夫妇在失独之后,却是感情更加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郭城忠说,“一个人时,心里堵得发慌,都想快点见到对方。”当时,他所在的航运公司已经破产,他又找了一个报纸发行员的工作,每天起早把当天的报纸送完之后,便跑到妻子吴玉英所在的工艺厂,陪她折叠纸盒,以免双方独处时过于伤心难过。
街道计生委在他们失独后,多次上门劝说摘环再生一个。两年后,吴玉英再次怀孕,两人的心情开始平静下来,幻想着再有一个孩子来到世上,能弥补一下这个残缺的家庭,吴玉英甚至开始买布做小孩的衣服。遗憾的是,吴玉英在妇幼保健院做产检时,查出胎儿患有先天性疾病,此时的吴玉英因为年龄、身体的双重原因,无奈只能流产,同时也不适合再次妊娠。从此两人断了生育的念头。此后开始了表面平静,其实冷冷清清的生活。
张嫣记得,2012年8月的一个周日上午,阳光明媚,她和几名义工同伴走进南湖区新嘉街道百花社区,敲开了郭城忠的家门。“房间都遮着窗帘,感觉很闷,郭叔叔和吴阿姨没有排斥我们,却也只是客气地应答。”这些义工是在常规走访孤寡老人时发现了失独者群体的存在,开始对他们重点关注,郭城忠家是最早的一户。
得知吴玉英患包裹性胸腔积液病多年,义工们联系市中医院的社工定期上门义诊。从陌生到熟悉,从客气到打趣,义工们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冷清的家从此多了欢声笑语。
2015年9月21日,久病的吴玉英突发中风住进了市第一医院的ICU病房。郭城忠在医院守护吴玉英时,痛风发作,只能麻烦义工李峰找来轮椅推着他看急诊,他感慨,如果儿子在的话,肯定不是这个样子。10月8日,吴玉英在ICU病房离世,郭城忠伤心之余,面对繁杂的治丧流程以及亲友少的现实,手足无措。当时,郭城忠的妹妹也因为化疗,还躺在医院里需要人照顾。义工们成立治丧小组,召集5辆轿车全程服务丧葬事宜。当晚,当义工开车带着郭城忠将遗像送至灵堂时,早已有其他义工到了现场,甚至一些义工的家属也到场帮忙。随后,购买墓地,办理手续,送葬,近20名义工参与其中。
11月18日,吴玉英“六七”祭日。凌晨时分,按照当地的习俗,郭城忠为妻子做祭奠仪式,同时烧去了妻子的一些衣物。“这些天来,有时候想想也是幸运,你走在前面,至少我还在,能送送你,你比我有福,我要先走了,你咋办?”郭城忠嘟囔着,围着火转了三圈,以为告别。儿子走后,妻子的身体一直不好,郭城忠每天傍晚都会遵照医嘱,拉她外出散步,家里的体力活绝不让妻子碰。2015年,是两人结婚30周年,春节期间,两人去婚纱影楼补拍了婚纱照。祭奠后,他介绍,儿子刚走时,两个人要死要活,度日如年,但是现在一恍惚十几年了,自己又想不起来是怎么过来的。
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五次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拉开了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的大幕。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