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Stamlee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12-25
土殇·人去·楼空
图/文 Stamlee
深圳12·20滑坡事故进入第四天,72小时黄金救援的生命时间窗口,已缓缓闭合。截止发稿前,仍有81人失联。事故现场的泥堆上,会时不时闻到一股臭味,没人猜测,也没人妄言。
不幸中的万幸
45岁的刘犹珍来自贵州,她在宾馆门前,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她丈夫去找埋在废墟下的财物了。
3天前,她和丈夫刚从12·20深圳山体滑坡灾难中,死里逃生。她说,自己当时在食堂吃饭,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听到一阵轰响声后,突然间被一群人推着往外跑,路上还摔了好几跤。后来才知道后山体滑坡了。
刘犹珍丈夫逃生就更惊险了。他们家就在那幢被泥石流埋了一半的宿舍楼里,房屋已倾斜,房号509。前一晚,丈夫上夜班,事发时11时40分左右,还正在家中睡觉。他在爆炸声和邻居们的惊叫声中惊醒,此时,房间里,衣柜已经轰然倒下,电视机在地上,砸得粉碎,桌子、椅子滑到了墙角,他也被倾斜的楼板抛在了地上,床架卡住了他的腿。他一边喊着妻子的名字,一边努力挣扎着站起来。
家里的大门已经被变形的门框卡死,打不开,他跑到窗户前,眼前的这幕,让他怀疑是不是“做梦”。北面已是一片黄泥汤,原先的那片工业园的大楼瞬间已经没有了,黄泥汤已经末到了三楼。他看到,邻居工友从楼上直接跳下逃生,他也想跳,可是,每家每户都装着防盗铁栏,他使劲掰也不行。只能又回到大门口,猛踹几脚,所幸门板很薄。泥石流还在往上堆积,他往上跑,到了楼顶。工友们一个接一个往楼下跳,摔进泥汤水中,再往外爬才成功逃生。
工业园区外,到处是人。哭声、喊声、求救声交织成一片。半小时后,四周响起警笛声。救援人员开进。晚上,刘犹珍终于在小雨中见到了,还只穿着一条裤头的丈夫。
他俩身无分文。刘犹珍开始惦记起,家里还有一万多块钱的现金。开始时,看着浸泡在黄泥水中斜楼,他俩都不敢再回去。三天后,听说那幢楼快被推倒了,丈夫想回去试试,能不能从废墟中找回财物,但已经被警戒线拦在三公里外了。
戛然而止的打工生活
12月22日,官方公布了首批失联者名单,76人中,除3人籍贯不详外,其他人都不是深圳原著民,这符合深圳这座移民之城的特性。当地出租车司机说起事发的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都表示,如果不是发生这么大的事,他们都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
走在这里的大街上,随处可以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这里,周围就有着巨无霸式地劳动密集型的厂区;这里,有着像鸟笼一样整齐的宿舍区,和窝棚区;这里,物价与深圳这个一线城市极不相符,一份一荤两素的快餐只要6块钱,一间10平方的出租屋每月是150元;这里,有为铭记广大劳务工为深圳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而建的“劳务工博物馆”;这里,围墙上贴着返乡客运专线。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再有一个月,这里将排起长队,打工者拎着包,回家过年如果不是这次事故,谁也不会记得这里。
100小时后,最不甘心的人也开始绝望。此时此刻不同声音在网上出现。有人说天灾,有人说人祸,有人说一定要追责,有人对公布的数字提出疑问……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要等一周、一个月,也许是一年,又或是数年……
而我在现场的这几天,想做,又或是能做的,就是去这些外来打工者曾经生活的空房看看,看看那一间间人去楼空的戛然而止的生活。它的租客还会再回来吗?又或是不久后,又换来了新的租客?
也许这能帮大家回忆起什么,又或者是记住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