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2179期:乡村电影放映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2-18 08:35 P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5-12-19


2179.jpg




1.jpg
11月10日立冬后的第二天,结束了连续几天的阴雨,当天天气晴朗,气温有所回升。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响塘镇云岫村,黄重勋想利用这难得的晴好天气,为乡亲们再放一场电影。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黄重勋放的最后一场电影了,过不久他就要退休,结束40年的放映生涯。(图/文 湖南日报新闻影像中心 方阳 付鼎臣)




2.jpg
1975年元月,黄重勋退伍回乡,他所在的南谷公社正好要选派政治觉悟高、文化素质好的青年担任电影放映员,黄重勋有幸被选上。




3.jpg
通过两个月的技术培训,他拿到了电影放映证,当年4月,他第一次将“光影”带到村上。“那一天,公社还举行了专门的仪式,放映的是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他回忆道,公社坪里聚集了千把人,大人牵着小孩、老人拄着拐杖,十分热闹。




4.jpg
黄重勋说,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当年有多火爆。刚刚改革开放时,就连场边卖冰棍的都能“发个小财”;有一次放映《红楼梦》时,放映机出现故障,公社书记连忙跑到锰矿文化宫借机子救急,来回花了一两个小时。回来时人都没散,大伙儿都还在坪里等着。




5.jpg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电影也进入了迷茫期和阵痛期。于此同时,人们精神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看电影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村都减少了放映次数,上头的拨款也随之减少,放映队也从原来的两人变成了黄重勋一人。最困难时,他需要挨家挨户“跑场子”,承接“红白喜事”维持运转。图为黄重勋在柜子里翻出了一叠他收藏多年的唱片。40年间,他已记不起自己放了多少场电影。




6.jpg
那段时期是黄重勋事业上的低谷。可他没想到的是,年过五旬后,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复苏。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实行“城市院线制”和“农村公益电影”两翼发展。在这起伏中,黄重勋也有自己的感受。“过去大伙儿都盼着咱们来,这个职业无上光荣;后来萧条心里难免失落;到现在,农村看公益电影的人又多了起来,我的干劲又上来了!”图为黄重勋的老伴早早地为他准备晚餐。他说这么多年的放映工作一直是老伴在背后默默支持。




7.jpg
天还没黑,黄重勋正准备驾驶他的“加油跑”往村口大坪里出发。车子发动了,他猛地想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没做。他赶紧下车,径直走进堂屋里拿出一面小国旗,插在车子上。带上国旗放电影,上头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可黄老为什么要坚持这么做呢?他笑着说,看电影的人多,难免有些磕碰摩擦,但村民一看到国旗就有了敬畏,他心里也踏实了。




8.jpg
来到村口大坪后,黄重勋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卸设备、搭银幕、调音响,熟练而又认真地操作着每一个环节。他慢慢将支架立起,把幕布挂上。




9.jpg
现在的放映机都是数字化的,黄重勋带着老花眼镜仔细调试放映机。晚上七点半,随着音乐声响起,村民们陆续赶来,大坪里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可黄重勋还是没有闲下来,只要有人来了他就去搬板凳,直到大伙儿都有地方坐下,他才放心。




10.jpg
作为放映员,他感触最深的还是片源和放映设备的变化。“最开始是放以‘老三战’为代表的战争片及十部样板戏,都是胶片电影。刚刚改革开放后,翻拍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我们放的公益电影主要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电影,还有城市院线刚下线的影片,片源越来越丰富。现在,也都是用数字机放映,更轻巧、更清晰”,黄重勋说。




11.jpg
当天播放的电影是《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黄重勋却是五味杂陈。他的“职业生涯”就要谢幕,40多年里,他有太多的回忆。大银幕上的光和影,是他最眷恋的风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9 08:45 AM , Processed in 0.0705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