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6|回复: 5

[史地人物] 《看见》:流美孤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流美孤儿(上)
摄影 | 韩萌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11-13 22:31:20


Screen Shot 2015-11-26 at 3.35.31 PM.png
新浪图片创作基金资助报道 1991年,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至2014年,已有88,298人被收养。漂泊异国,对这些在美国家庭长大的中国孩子来说,是幸运?还是无奈?



1.jpg
Samantha(萨曼塔)大约生于2005年5月,被Bower(鲍尔斯)夫妇从长沙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等福利院阿姨抱出孩子的十几分钟是最紧张的。”美国妈妈Lynn(林恩)说,这一刻他们等了11个月。第一天晚上去给萨曼塔买睡衣,都不知道该买多大的。“那真是手忙脚乱的一段时间。”




2.jpg
2015年7月,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安静的小镇,一座两层别墅隐藏在树林中,这是萨曼塔现在的家。长大后,她有一个单独的房间,美国爸爸把整个房间涂成她最喜欢的绿色。房间里摆满了玩具,有两只熊猫,还有一只比她还高的长颈鹿毛绒玩具。




3.jpg
萨曼塔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美国妈妈林恩说:“从8岁起,她就经常问有关亲生父母的问题。”林恩把萨曼塔来美国之前的所有资料保存在一个夹子里,和家里其他的重要文件放在一起。“如果有一天,她想回中国找亲生父母,我们会全力帮助她。”




4.jpg
Alyssa(阿莉莎)生于2007年,2010年,阿莉莎被Cheryl(谢丽尔)(右一)从江西省抚州市福利院收养。 “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比照片看上去小很多,说话有很多当地口音,”谢丽尔说,“第一个晚上,她一直不肯脱掉我给她带的睡衣。”谢丽尔是在美国的第二代中国移民,单身妈妈。




5.jpg
2014年11月8日,美国马里兰州,7岁的阿莉莎在农场里喂马。在美国,谢丽尔和几个朋友一起租了一片农场,轮流去照顾喂养。谢丽尔说,为了培养阿莉莎更多的责任感,每到周末,她都会带着阿莉莎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喂马,打扫马圈。




6.jpg
2014年11月2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莉莎和谢丽尔过感恩节。谢丽尔收养阿莉莎时已近50岁了,她在华盛顿特区做教师,专门负责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的工作一直是帮助那些残疾孩子,所以一直希望能在中国福利院收养一个需要家的孩子,亲自照顾她。”谢丽尔说。




7.jpg
Gabi Fen(咖芘)生于1999年9月,2001年11月被Estep(艾斯戴普)夫妇从新疆乌鲁木齐儿童福利院收养。美国妈妈Sissy(希西)说,在美国的机场等到他们父女时,自己想抱咖芘,咖芘害怕得抓着爸爸Marty(马蒂)不放。半个月后,咖芘第一次喊出了“妈妈”。




8.jpg
2015年3月9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咖芘在自己的房间里弹吉他。她喜欢唱歌、长跑、喜欢大自然。暑假期间,咖芘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镇上的中餐馆打工。她说在餐馆里工作感觉很舒服,不仅因为可以赚些学费,更因为那是她家附近的唯一一个中餐馆,一起工作的都是中国人。




9.jpg
咖芘来之前,艾斯戴普夫妇已经收养了一对韩国的双胞胎姐妹。妈妈Sissy(西西)说,咖芘刚来时,她抱着咖芘睡,丈夫Marty(马蒂)睡在客厅的沙发,但是咖芘精力旺盛,三四点就醒了,跑到楼下和爸爸玩,早晨起来,头发都是蓬蓬的,两个姐姐经常开玩笑说:“哇,一只可爱的小怪物。”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Ming(白宜民)出生于1990年2月4日,1994年11月被Weldon(韦尔登)夫妇从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白宜民天生双脚内翻残疾,1990年3月21日,她被遗弃在云南宜良或昆明街头,随后,她被转进福利院。“她是我们期待的样子,卷发、黑眼睛、甜甜的笑容。”养父韦尔登欣喜激动地说。




11.jpg
2015年8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白宜民回家整理东西,她已经有一年多没有住在这里,屋子里被很多杂物占满,没有可以休息的地方,她的收养证明始终放在房间最高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因为和父母的关系紧张,白宜民搬出父母住处,租住在朋友的家里。




12.jpg
2015年8月,白宜民和男朋友John(约翰)散步。他们无话不谈,关系亲密,白宜民把约翰看作在美国最亲密的人。白宜民自从13岁起,常常和父母吵架。父母觉得,她对世界缺少信任,可能和4岁前在孤儿院的经历有关。白宜民的父亲很看好约翰,希望这段关系能让白宜民有所转变。




13.jpg
Lily(丽莉)姓“潘”(左),记录显示出生于2001年1月18日,2002年被Larson(拉尔森)夫妇从广东省高州市福利院收养。第一次见到丽莉时,美国妈妈Alice(爱丽丝)既兴奋又紧张:“她从来没见过大鼻子的白人,会不会把我们当怪物?福利院阿姨会不会因为我们把她带走而难过?”




14.jpg
2015年9月6日,美国华盛顿DC,上完中文课后,丽莉要上中国舞蹈课,班里大部分都是不会说中文的被收养的中国孩子。为了能找到Lily感觉更舒服的学校,拉尔森一家三次搬家,从宾夕法尼亚州搬到了华盛顿DC附近,在新的学校里,有更多的亚洲人,教学质量也比之前的好。




15.jpg
2015年7月4日,拉尔森一家到纽约的法拉盛吃正宗的中国火锅。地铁上,丽莉不停地观察,法拉盛是美国东部除了曼哈顿唐人街外最大的华人聚集区。她在这里找到了曾经在北京最喜欢的小吃,油条、麻团、粽子,在广东喝的珍珠奶茶,这里的一切让丽莉感到好奇又亲切 。




16.jpg
Sarah Bosch(邓悦悦)生于2010年6月,2012年3月被遗弃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门口。2013年8月,Teresa(特丽萨)和丈夫Michael(迈克)第一次在杭州福利院见到邓悦悦,她坐在轮椅上被推出电梯,静静地观察他们, 穿戴着他们从美国寄给她的项链和衣服,很快用杭州口音喊出了“妈妈”。




17.jpg
2015年7月31日,美国弗吉尼亚州,邓悦悦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曾经,邓悦悦全身近70%烧伤,大小腿粘连在一起,现在,邓悦悦可以正常走路、跑步、做很多种运动。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邓悦悦,美国妈妈特里萨辞掉工作,每个月有两次开5小时车到波士顿给邓悦悦做治疗。




18.jpg
每晚睡前,特里萨和丈夫迈克都会给邓悦悦处理伤口。“她特别信任我们,温和、平静,似乎能明白,我们是她的生命的转折点。”特里萨一直确信,邓悦悦出生后,亲生父母一定很宠爱她,也许是烧伤后没有能力治疗,才放弃她。“我始终觉得,她的父母一定还爱着她,惦记她 。”




19.jpg
Faye(菲儿)生于2004年1月,出生后2小时,因呼吸困难等多种病症,被紧急送到江苏市宜兴人民医院抢救,在抢救过程中亲身父母离开了她。同年1月29日,菲儿被送往宜兴市儿童福利院。2004年11月,被Jennings(詹宁斯)夫妇收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g
2015年8月,美国马塞诸塞州,菲儿躺在沙发上,她一直希望找到亲生父母,想知道他们长什么样,想知道是否还有兄妹,如果能相见,她很想告诉他们,感谢父母给了她生命,有机会看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她希望他们能知道,她现在很好。




21.jpg
2015年6月,美国马萨诸塞州,菲儿和妈妈Susan(苏珊)在院子里玩。菲儿一直希望找到她的亲生父母,苏珊联系了中国的朋友,按照当时医院里留下的线索,辗转得到菲儿在宜兴亲生父亲的联系方式,但在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找到他时,却被拒之门外。




22.jpg
Jinya(喜进)生日不明,2004年3月被Suzanne(苏珊)从安徽省肥西县社会福利院收养。“她是哭声最大的那个孩子,哭得满脸通红。我们很担心是不是能照顾好她。过了一会,她开始和我们玩球,一直看着我们,似乎很好奇,我们的担心很快就消失了。”美国妈妈苏珊说。




23.jpg
2005年8月,美国缅因州,喜进刚从海边游泳回来,在观察石缝中的小草。喜进特别外向,善于聊天,喜欢和朋友做各种游戏。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和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她喜欢科学,在上个学期期末的报告中,她选择研究白暨豚,“那是中国的濒临灭绝的动物。”喜进说。




24.jpg
2015年6月,美国纽约州,苏珊和喜进说起一周后要去的中文夏令营。喜进特别喜欢参加各种夏令营,不仅可以交到新朋友,还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和其他夏令营比起来,喜进觉得中文夏令营有点无聊,“因为老师经常留很多作业。”喜进说。




25.jpg
喜进兴奋地奔向大海。“有人说被收养的孩子是幸运的。其实,我们才是幸运的,有机会作她的妈妈,照顾她。”一位美国妈妈说,“但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很多被收养的孩子都面临这个问题。”孩子们会怎么说?敬请关注11月26日,新浪图片《看见》图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 | 韩萌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11-26

流美孤儿(下)

  “她的手,温暖的,紧紧地抓住我的心

  阳光下,我留下眼泪,意识到,这是我生命的又一个开始

  伸出手,擦干眼泪

  模糊地看到,亲生的妈妈站在我面前,我爱她

  哦,新的妈妈出现了,新的一天来了”

  父母无法回答她的问题,Samantha Jada Bowers把思念和疑问在纸上喷薄而出。这是10岁的她两年前写给从未见过面的亲生母亲的诗。

  那个冬夜,襁褓中的Sam从母亲温暖的怀抱被遗弃在冰冷的湖南长沙十字街头。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她甚至来不及在脑海中留下那个女人的身影。当她长大后,身处万里之外的美利坚,父母是与她有着不同肤色的“大鼻子”。“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不在中国”、“为什么我被收养了”、“我为什么会有个大鼻子爸爸”……一个又一个问题像阳光下的肥皂泡,闪烁在与Sam有着相同被收养经历的孩子们心中。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海外收养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海外收养儿童数量从2004年的23,000下降至6,441。其中,从中国收养的儿童数量从7,044下降到2013年的2,306。对一个希望收养中国健康孩子的美国家庭来说,2005年前,从申请收养到把孩子接到美国,需要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则至少要等7至8年。即便如此,中国仍是美国海外收养儿童的最大输出国。

  1991年,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从1991年至2013年,美国收养的中国孩子数量是86258。其中,2003年至2007年收养数量最多,2005年为峰值,达到7903个。8万多个在中国出生的儿童,22年间在美国家庭中慢慢长大。

  我是谁?为什么出现在这?孩子们内心的伤疤,到底有多疼,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人生的前两章是空白的

  Sam是家里唯一的女儿。

  家坐落在新泽西州一个安静的小镇,走过一段私人的小路才可以看到两层别墅,隐蔽地躲在一片树林中。Sam有一个单独的房间,爸爸把整个房间涂成了她最喜欢的绿色。房间里摆满了玩具,两只熊猫,还有一只比她还高的长颈鹿毛绒玩具。

  “Sam从8岁起就经常问有关亲生父母的问题。”女主人Lynn把Sam来美国之前的所有资料保存在一个夹子里,和家里其他的重要文件放在一起。这些资料包括她在长沙当地媒体刊登的弃婴声明,福利院的成长报告,以及所有的收养证明。“如果有一天,她想回中国找亲生父母,我们会全力帮助她,但只靠这些资料找到她的亲生父母,几乎不可能。”

  Lily也是从9岁起开始有很多问题的。

  “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不在中国?中国有没有我的兄弟姐妹?为什么我被收养了?我到底在哪里出生的?我的爸爸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为什么会有个大鼻子爸爸?”

  2002年,美国Larsons小镇夫妇 Bruce 和Alice 在广东省高州市福利院收养了Lily。当时,1岁大的Lily姓“潘”。孤儿院提供的资料上,Lily 出生于2001年1月18日。于是,Bruce和Alice 在每年1月18日给她过生日。去年,和Lily 来自同一个福利院的Juliette 给她做了电子相册,里面有孩子们在美国聚会、各地旅游的照片,包括马里兰、波士顿、芝加哥和中国。

  Alice一直觉得1月18日不是Lily的真正出生日期,“Lily小时候很喜欢过生日,每年1月她会很开心,因为她可以收到很多生日礼物,但是,我会觉得有点难过,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真正的生日,她的亲生母亲也许也会在她真正的生日那天想念她。”

  Bruce 和Alice 是宾夕法尼亚州一所大学的老师,他们竭尽所能向Lily解释她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有关她出生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就像Lily的真正出生日是哪天,他们并不知道。“这听上去很伤感。如果我们把被收养孩子的生命比作一本书,那么前两章是空白的。”

  美国版的“孟母三迁”

  Bruce 和Alice 搬过三次家。为了能找到Lily感觉更舒服的学校,他们从宾夕法尼亚州以白人为主的地方搬到了华盛顿DC附近。“特别喜欢这儿,更多元,班上30个同学,7个亚洲人,很容易和他们玩的好,我最好的朋友是亚洲人。以前班上就我一个亚洲人,挺郁闷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学校比之前的好,爸妈希望我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全是A。”

  搬家的代价是Bruce和Alice 每天需要开车往返两个半小时上下班。

  “你们很像中国古代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哪里哪里。”Bruce刚学会的中文词汇说的有些蹩脚。华盛顿冬天的雪有时会有1米深。每个周末,一家三口到马里兰的中文学校,三口人在两个班学中文。中文课后,Bruce夫妇还要等一小时,Lily要上中国舞蹈课。班上大部分是不会说中文的被收养的中国孩子。

  Lily到过纽约一次,便“深爱上法拉盛”。这是美国东北部,除了曼哈顿的唐人街,最大的中国人聚集社区。今年暑假,一家三口开车5个小时到纽约法拉盛吃火锅。Lily还找到了她爱吃的麻团。法拉盛主街的老式新华书店,除了散落在角落里几本英文故事书外,全是Lily 看不懂的中文书。她逛了一下午,把每个小的中国装饰品、挂件,手摸一遍。

  “我和爸爸妈妈不一样,他们一直是都美国的;我不是,我的生命从在中国开始,感觉我有很多和中国相连,虽然我在这里长大,我现在更像美国人,但我觉得我是Chinese and American。”

  “到底是中国人?美国人?是很多收养孩子面临的问题。”Bruce说。“他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来确定自己属于哪里,但并不像放东西一样放进盒子里,这个盒子是中国人,那个盒子是美国人,他们需要自己定义自己,也许,她们在两者之间。”

  难以确定的身份认同

  21岁的Hannah,出生于1994年,在中国出生几天后被送进福利院,5个月后,被一对犹太夫妇收养,在纽约长大。初中前,她在犹太学校学习,是班上的唯一一个亚洲面孔的犹太人。“你是犹太人吗?一个中国来的女孩可以是犹太人吗?你是真的犹太人?”Hannah 因为这些问题经常哭,最终退学。“觉得尴尬、孤独,我和周围人完全不一样。”

  后来,Hannah和另一个被收养的中国女孩在家里上学,女孩的妈妈教他们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化。直到现在,她也很难搞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人,中国人?美国人?“我还有另一个身份,犹太人。与其问我是哪里人,还不如问我哪里我感觉更像家?“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她通常会回答:“我是在纽约长大的”。

  “东南亚国家更像是我的家,人们友好,开朗,很容易交朋友。”她曾经两次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旅游。两次的中国旅行,并没有让她对出生的城市有更多好感。她不会讲中文,旅游时翻译一起。“街上经常有人打量我们,为什么一个中国女孩,不会讲中文,要有翻译。”别人的眼光让她尴尬。

  Ming出生于1990年2月,双脚内翻,被遗弃在宜良或昆明街头。

  1994年11月,她被Weldon夫妇收养,在美国东北部的New Hampshire州长大。Ming 毕业后,2011年和2013年两次回到中国。2013年,昆明一所大学招聘英文老师。Ming投了简历,并有了面试的机会。一个面试官回复她:“英文是你的母语,你的英文水平无庸置疑,但是我们想找外国面孔的人教英文。”

  她在日记里写下了有关在中国的经历,“在中国,我是个外国人,中国人的面孔,不会讲中文,我经常会觉得很孤独。”

  对这个世界缺少信任感

  Ming对她未知的过去充满了好奇。两次中国旅行时,她每天都花很多时间行走于宜良和昆明街头,寻找更多和她生命最开始相关的痕迹。

  妈妈Margaret 说起Ming时,最好的记忆总是停留在收到收养机构寄来Ming照片的那一刻,“她是我们一直想要的样子:黑眼睛、卷发、开朗的笑容。”21年后,这段回忆让她眼含热泪。“我们不知道Ming4岁半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她很小的时候,被抛弃在街头,没有和周围的人,尤其是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缺少安全感,之后,很难和其他人有信任感,会觉得是和世界隔离的。”

  当他们在昆明福利院里见到Ming的那一刻,“暴风雨开始了”。Ming见到我们第一眼时,开始哭,不想让我们抱。“哭得撕心裂肺,停不下来。”当时Ming 4岁半,她双腿的残疾还没有完全治愈。“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在暴风雨中开始新的生活。”

  Ming经常因为小事和家人会争吵。有次,姐姐Hillary 约她到曼哈顿的一家中国人开的指甲店修指甲。Ming大发雷霆,觉得Hillary对中国女人有偏见,“为什么带我到中国女人开的美甲店?中国女人只会开美甲店吗?”“她对人敏感、易怒、急躁,对这个世界缺少信任感。”爸爸说。

  Ming大学毕业时,家人召集了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庆祝。晚餐时,Ming剩下些米饭,爸爸告诉她,把饭吃干净了,现在有很多人还在贫困中,吃不上饭。“Ming非常生气,告诉我不应该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这个。她的反应让我在聚会中很尴尬。”几个月后,Ming搬出父母的家,租住在不远的朋友家。

  “我们一直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尝试在家里一起阅读,聊聊最近发生了什么,或者干脆就在屋里做你想做的。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Margaret无奈,“我们只好和她保持些距离。”两个月前,她在西雅图开始了新的工作,爸爸给她留下字条,“希望在新的环境中,和同事们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更包容些。”一周前,Ming被老板解雇,但她并没有告诉父母,“我担心他们会对我有什么看法。”

  “幸运”背后看不见的伤疤

  Sarah是Teresa和Michael夫妇的第四个孩子。他们有一个亲生的男孩后,收养了两个韩国孩子。2012年,Teresa在Facebook上看到了全身将近70%烧伤的Sarah照片,和求助信息。“她大小腿粘连在一起,不能走路,当时她只能趴在小板凳上,靠双手划着移动。”

  Teresa和Michael决定收养她,她当时的名字是“邓悦悦”。

  2013年6月,杭州的一家福利院,Teresa 和Michael 第一次见到Sarah。Sarah身上的伤疤比照片中好了很多,他们确信她一直在接受治疗。Teresa 夫妇站在电梯间门口,Sarah坐在轮椅被推出电梯,她静静的观察他们, 带着他们之前从美国寄给她的项链和衣服,感觉一切都是熟悉的。

  Teresa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轮椅,推着Sarah到楼下办手续,Sarah叫了一声“妈妈”。她包糖给Teresa吃,但是始终没有喊爸爸,“可能在福利院很少有男士照顾过她。”两天后,他们一起在酒店游泳馆游泳时,Sarah紧紧抱着Michael,喊出了“爸爸”。“她并不能游泳,但是她很喜欢水。”Michael说。

  “她特别信任我们,温和、平静;似乎能明白我们的到来,是她的生命的转折点,开始新的家庭生活。”Teresa一直确信,在Sarah出生后,亲生爸妈一定是很宠爱她,陪她一起玩,给她讲故事,也许是烧伤后没有能力治疗,才放弃她。“我始终觉得,她的父母一定还爱着她,惦记她。”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照顾 Sarah,Teresa 辞掉工作,她需要每个月两次从 Virginia 的家中开车5个多小时到Boston给Sarah做一次治疗,现在Sarah可以正常行走。由于之前长期不能走路,肌肉萎缩,两腿不能均匀用力,妈妈要在右脚的鞋里垫一块更厚的鞋垫。

  今年夏天,Sarah第一次参加运动夏令营。她尝试着攀岩、游泳、打球、游戏。Sarah使劲克服腿部走路的不便,努力和别人一样,围着网球场,一个一个地把同学们训练时打散地网球捡起来,为了能一次拿得更多,几个球兜在裙子里,会不小心露出底裤;她和同学们一起攀岩,她每次只能登过三个石阶,掉下来再继续,再登,掉下来,继续。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被收养的孩子是幸运的。其实,我们是幸运的,有机会作她的妈妈,照顾她,给她治疗。Sarah在她很小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烧伤,被父母扔在街头,带着全身的伤,不能走路,她身上的伤疤在慢慢的好转,但是,心理的伤疤不知会留下多久。”Bruce和Alice夫妇愿意回答Lily所有关于她被收养的问题,但很少和Lily提起她是被遗弃的,“我们担心这会很伤害她。”

  Lily不像其他的孩子,也很少问他们,“我的妈妈不要我了吗?她为什么不要我了?”在Lily刚上中学时,爸妈开车送她去学跳舞,她让爸妈把车停在离学校门口更远的地方,不想让同学们看到她和她的爸妈长的不一样;在超市里,她经常刻意和爸妈保持距离。

  “这个伤疤是没有人看的到的,到底有多疼,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creen Shot 2015-11-26 at 3.35.45 PM.png
新浪图片创作基金资助报道 他们不会中文,却用英语讨论出生的中国城市;他们不懂中国文化,却爱吃唐人街的小吃;他们说自己是美国人,却时刻留意中国亲身父母的信息……




1.jpg
Anaka(党芳婷)(左)生于2006年5月25日,2007年7月被一美国家庭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福利院收养。此后党芳婷一直生活在美国蒙大拿州。晚餐后她和姐姐Kine在家周围的树林里玩。1991年起,中国允许美国公民收养中国儿童,至2014年,已有88,298名中国儿童被收养。



2.jpg
美国马里兰州,陕西来的Hope(霍普)靠在妈妈Carrie(凯利)的怀里聊天。霍普对中国特别感兴趣:“中国女人是不是带着面纱?”和凯利家一样,每个想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都必须向中国唯一的国际领养中心(CCCWA)递交申请。CCCWA承认的美国收养机构有54家,分布在全美国各州。




3.jpg
凯利夫妇在他们婚后6年内,从中国收养了4个孩子,山西来的马修(男)和霍普就在其中。美国在1994年签订了海牙国际收养公约,2008年4月1日生效,2009年1月起,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收养都遵照海牙公约进行。目前,从申请到CCCWA确认孩子,平均等待54个月,而2007年前只需一年左右。




4.jpg
弗吉尼亚州的早晨,新疆来的Gabi(咖芘)和爸爸Marty(马蒂)晨跑,他们每周都要晨跑两到三次。海牙领养公约于1993年5月29日在荷兰海牙签订,公约规范了跨国收养儿童的国际条例。据海牙领养公约官网公布,2005年9月16日,中国签署加入海牙公约,成为第67个成员国。




5.jpg
美国妈妈谢丽尔带着江西来的阿莉莎在马里兰州的农庄打理马圈。8岁的阿莉莎说:“长大后,我也要像谢丽尔一样,收养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了他一个新的开始。”阿莉莎很早时就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照顾他们,也许因为经济条件,也许因为当时中国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




6.jpg
阿米莉娅(中)与她的白人父亲和非裔母亲Dee(迪)站在马里兰州教堂门口,感谢每一个来参加他们25周年银婚纪念日的亲友。2007年5月,中方的CCCWA修改了收养规则,要求收养夫妻双方在30至50岁之间,必须是男女婚姻,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少于1万美元等各种要求。




7.jpg
福建来的意涵学完跆拳道回到马里兰州的家中,继续和爸爸打闹。到美国后,全身70%烧伤的意涵在波士顿医院接受了免费治疗。据环球时报公布,美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中约80%为特殊需要儿童。在CCCWA公布的政策中,收养残疾孩子的等待时间也会较短。




8.jpg
纽约曼哈顿中国城,江西来的Eliza(伊莱莎)在参加中文夏令营,学习包饺子,打麻将和跳中国舞。班里70%的孩子都是从中国来的收养儿童。但并不是每个收养家庭都认为,应该让孩子接触母国的文化。在纽约长大伊莱莎是个典型的“曼哈顿女孩”,她说就喜欢纽约的一切。




9.jpg
扬州来的汉纳在纽约州的家中迎来21岁的生日,她在个角落里用手机和朋友们聊天。聚会前一天,汉纳才完成南亚的一个调研项目回到美国。她在纽约长大,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她说:“我喜欢在中国的街道上散步,但不会讲中文,感到孤独。比起来,更喜欢南亚国家,舒服得像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杭州来的莎拉依偎在特丽莎怀里。莎拉喜欢红色,经常让妈妈给她涂红色地指甲油。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健康幸福,在特丽莎夫妇的精心照顾下,莎拉的伤情一点点好起来。“如果有一天莎拉愿意,而且能见到她的亲生父母,我想让他们知道,莎拉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特丽莎说。




11.jpg
江苏来的菲儿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看动画片《帕丁顿熊》时,被妈妈苏珊打断。苏珊说,这部动画片讲了一只迷路小熊被收养的故事,菲儿看了每次都会突然哭泣。今年10月,当菲儿得知有妈妈偷偷请中国的朋友到帮她找寻亲生父母时,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菲儿在家里抱着妈妈哭了很久。




12.jpg
在佛罗里达州的家里,杰里和她的姐姐抱在一起躺在沙发上。威戈家有3个亲生孩子,最大的33岁,最小的26岁,当他们都能独立生活后,威戈又从中国收养了4个孩子,1个男孩,3个女孩。杰里在生活上非常依赖妈妈和美国姐姐,每天早晨都要麻烦她们给自己梳头、打理衣物,送去学校。




13.jpg
福建来的双胞胎姐妹(Xinping)思萍和(Xinan)思楠在马里兰州一家养老院表演中国舞蹈。美国妈妈Dulce(道西)是第二代西班牙移民,她坚持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中文和西班牙语,在华人学校学习中国舞蹈。道西说:“如果她们想回到中国寻找亲生父母,不至于不能交流。”




14.jpg
2015年2月17日,马里兰州,中国春节聚会上,广东来的莉莉和朋友们表演中国舞蹈,这些孩子都是被美国家庭收养的。每到春节的时候,这些家庭会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围坐在圆桌上,用筷子吃中餐。很多美国的收养家庭觉得,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他们愿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中国文化。




15.jpg
2015年2月1日,收养家庭的聚会上,艾比(左)和泰勒挤在沙发上听到中国福利院和北京旅游的说明。这是这群来自中国的收养女孩第一次到中国旅游。即将面临的一切对她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有孩子强调:“如果你们去卫生间,一定要自己带卫生纸,中国的卫生间并不会准备卫生纸。”




16.jpg
安徽来的Jinya(喜进)的妈妈Suzanne(苏珊)进场在一起聊天。和女儿比起来,苏珊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她在收养喜进前已经学了3年中文,在家里经常用美式发音说中文,她希望女儿喜进将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她出生的地方去看看,找回生命最开始的符号。




17.jpg
广东来的朱丽叶和爸爸马克在缅因州逛波特兰艺术博物馆。朱丽叶在缅因州长大,后随父母的工作辗转在迪拜和香港生活上学,只有假期才会回到美国。朱丽叶说:“我喜欢迪拜,因为洋气、时髦,我也喜欢美国的生活,舒服、自在。遗弃了我的亲生父母?我不在乎。”




18.jpg
回到缅因州,朱丽叶常常和爸爸马克手拉手散步。马克和罗瑞夫妇说:“关于朱丽叶出生的话题,我们始终是开放的,我们会回答女儿提出的一切问题,如果有一天朱丽叶愿意找她的父母,我们也会全力支持。中国,对她来说虽然陌生,但永远是个丢不掉的话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6 05:30 PM , Processed in 0.0963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