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2

[史地人物] 《中国人的一天》第1905期:乡村豆腐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5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11-25 08:25 AM 编辑

腾讯新闻   2015-03-20


1905.jpg




1.jpeg
泡豆、打浆、滤浆、蒸煮、挤压......在豆腐坊内,一道道工序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位于河南焦作温县赵堡镇赵堡村的豆腐作坊,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图为在张琴的豆腐作坊内,张琴正在用卤水点豆腐,这道工序至关重要。(图/文 焦作日报 赵林峰)




2.jpeg
铁锅、火炉,对于传统的豆腐坊,是必不可少的“工具”。43岁的李六合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做豆腐,对于有着28年制作经验的他来说,这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产业。在赵堡村内,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上世纪80年代,该村从事制作豆腐业者达到400余户,时至如今,仅存下来的也不过50多户,李六合说,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产量化的生产必然导致手工作坊的停滞。




3.jpeg
火候的把握,对于蒸煮工序至关重要。




4.jpeg
钢筋棍,这是李六合对火候调试的工具。




5.jpeg
豆腐坊内蒸汽的存在让人有种游仙境的感觉。




6.jpeg
李六合的豆腐坊内,工作人员正在起豆花。




7.jpeg
柴烧,对于张琴来讲,这是祖辈们传下来的蒸煮方法。




8.jpeg
张琴的豆腐坊内,她正在将泡好的豆放入打浆机内打浆。制作豆腐是件费力气的活,无季节、无气象,日复一日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9.jpeg
豆子磨过三遍,剩余的豆渣由酿豆腐人收集起来自行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eg
张琴正在整理豆腐衬布,看似简单,却也是个技术活。




11.jpeg
每隔一段时间,张琴都要掀开锅盖看下豆花是否煮开。




12.jpeg
今年67岁的母亲李玲还在每日帮扶着女儿张琴的“产业”,起早贪黑,哪怕是一点点的帮助,对于她来说,都是为传统作坊做贡献。




13.jpeg
雪花飘落的天气,丝毫阻止不了传统制作豆腐人的步伐。




14.jpeg
外面飘着雪花,豆腐坊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15.jpeg
张琴和母亲在忙碌。




16.jpeg
点豆腐对于豆腐成品来说是道重要的工序。以前村内有口“苦井”,点出来的豆腐鲜美可口,至今这口井已不复存在。




17.jpeg
传统手工业的减少也让张玉国苦恼不已,或许是因为设备的简陋,有着30余年制作豆腐经验的他,经常性的一句玩笑话是“我这(豆腐坊)是街坊取暖的地方。”在他20多平方的豆腐坊内,平日里挤满了街坊邻居,尤其到了冬天,由于柴烧豆浆,来取暖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唠家常、谈家事......在他那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故事。




18.jpeg
每次豆腐制作结束后,都要将工具清理干净。




19.jpeg
“洗锅”,对于李六合来说,是个力气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0.jpeg
豆腐的挤压需要一个过程,每个豆花上面的石块都在30至50公斤才能得到这味美洁白的豆腐。




21.jpeg
搬运豆腐,对这些作坊的村民来讲,也是个体力活。




22.jpeg
浓浓的豆花香味儿,富含营养的豆制品,对于这些乡村作坊来说,都是有典故的故事,乡村豆腐坊,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现代的转折产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7 03:38 AM , Processed in 0.0845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