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坠毁在埃及西奈半岛的俄罗斯客机或许是没有逃过机械故障、人为失误、机上炸弹或地面导弹(每个原因都有可能,又都有否定因素)中的任何一种,但它更加注定在劫难逃的恐怕还是种种阴谋论,以及背后复杂的政治需要。
▍导弹不行有炸弹啊
实际上,多个信源均根据初步信息判断坠毁原因是技术故障。然而,该机在最后21秒内下降约1524米,速度减小了约556千米/小时(以A321最大速度计,也相当于骤降到接近失速),目前残骸断成两截,严重烧毁,不像一般的故障。
目前,伊斯兰国埃及分支称是他们击落了俄客机,当然很可能是借势宣传,因为不光埃及安全部门人员表示没有迹象表明客机是被击落的,该机当时约9450米的飞行高度也超出当地武装可能拥有的任何肩射防空导弹的射程,而要打到这个高度至少需要“山毛榉”级中程地空导弹,很难相信当地武装能够拥有并且会操纵,而俄罗斯提供导弹的可能性又等于零。
然而,正是因为恐怖组织的声明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击落”客机的,他们争取这份“荣耀”的企图并未完全落空,因为即使机组和乘客没有中东国家人员,在该机行李内安装炸弹也是安全可能造成同样效果的。据去过十几次沙姆沙伊赫的网友“马晗soliman”表示:“因为当地盛产红珊瑚,很多人机场过安检时候都示意带了点违禁品,塞点钱,没有过不了的,连机器都不用过。”
这种可能当然不能排除,因而伊斯兰国的宣传还完全可以得逞一时,除非空难调查完全排除机内炸弹爆炸的可能。但如果不能排除,事件将变为反恐侦察,难度也陡然加大。
▍仍不能排除机械故障
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具体原因时,事故调查总是不能放过任何可能,只是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最符合政治背景,同时也最富戏剧性的可能性。比如,从阴谋论的角度猜测,航空公司自称机组人员没问题,但或许送进驾驶舱几瓶伏特加呢,“战斗民族”并非没有这种可能;对炸弹的可能,笔者则联想起历史上盛传的阴谋论:克格勃只是派特工换掉了高度表的一颗螺丝,就造成美国U-2侦察机坠毁在苏联境内。
当然,言归正传,以上种种可能性毕竟只能是推测,新闻受众也许最不倾向于相信最平淡的可能,但它的概率其实不比放炸弹低。要知道,刚起飞的客机是一个装满燃油的危险品,自身故障未必不能引起空中解体或剧烈燃烧,MH17被地空导弹击落也是根据残骸复原的详细分析才下的结论。
这次失事的这架空客A321-200是1997年交付的,机龄18年,曾在黎巴嫩、土耳其和沙特的航空公司服役。其实据2011年数据,俄民航运营的空客A319和A320(A321是其加长型)分别占飞机数量的8%和9%,平均机龄分别为6年和9年。这还不算占全部客机26%的图-154和占23%的图-134,平均机龄已分别达24和29年,占11%的波音737也有14年,全民航平均机龄21年。
然而,借此次空难的震撼,俄国家杜马工业委员会再次将该国空难发生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归咎于飞机老旧,矛头直指本国航空公司租凭外国旧飞机的作法(其中国报道者也将国际上十分普遍的飞机租赁经营方式称为“一些聪明的航空公司老板想出来新主意”),要求禁止机龄超15年的飞机继续运营,同时借助高达飞机价值40%的进口关税,意图为目前年产不超过10架的国产客机在本国市场挤出一大块蛋糕来。这样的实力和政策,难怪在该国每当飞机安全落地,机舱内总会响起掌声。

▍关键在于不同原因有不同影响
从调查的角度说,这起空难调查条件还算幸运:位于西奈北部山区的坠机地点一度说是被IS控制的战区,埃及禁止媒体进入,而且天气恶劣,但现在部分遗体已运抵开罗,显示埃及官方完全能到达现场并加以处理;起飞不久机长就通报有技术故障,请求改降开罗,并试图在中途迫降;坠毁前雷达数据完整,黑匣子已找到,机上最后发生了什么应当能够解译;残骸虽损毁到几乎无法辨识,但都还在地面,查勘、登记、搜集、运回、复原、分析都是可能的;俄官方已对航空公司展开调查。
稍有不利的是作为事故发生地的埃及空难调查能力不强。但从俄交通部长索科洛夫31日称“失事原因只有在国际调查后才能确认,俄将积极参与这一调查”看,作为航空器所属国的俄在这方面可能也不怎么样。对比MH17事件,航空器所属国马来西亚和事发地乌克兰均能力不足,最后由受害者最多的荷兰完成调查。加之这次事件背后政治因素同样微妙,俄单独调查或西方帮助调查,都可能面临相互不信任,或许最后国际民航组织等机构加以协调更有公信力一些。
目前,俄运输部门当天表示已对航空公司办公室进行搜查,俄侦查委员会甚至略显草率地以“违反飞行规章制度和飞行前准备罪”刑事立案,俄新社会也报道事发前一周机组曾多次抱怨发动机有毛病,还引用用沙姆沙伊赫机场消息人士称,当日该机起飞前机场的工程服务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检查。从这些迹象看,俄官方显然非常企盼这只是一起机械故障或人员失职。
如果真是伊斯兰国发起的恐怖袭击,刚刚在叙利亚选择性动武的俄罗斯就麻烦了,因为即使普京并没有假道伐虢(以打击伊斯兰国为名,削弱叙反政府武装,但同时也真地有意打击伊斯兰国)的大志,只是指桑骂槐,却惹得“桑”很生气,当头就是一棒,你说该做何表情?
当然,有专家认为悲剧之后,俄公众对卷入叙内战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可能要求改变政策。但对正以民族主义狂热为执政原动力的普京政府,这一退恐怕有伤根本。其实,俄完全还有一套成熟手法,那就是修饰真相,诱导支持者选择性相信有利结果,服务于政治需要。这需要事件足够复杂,这次完全满足条件。
君不见中国国内迄今仍有报道者在提到MH17被击落时仍有“疑似”的措辞吗?而中国网民更是轻车熟路地分成两派,其中一派当然全力支持普京全歼伊斯兰国及其幕后黑手——美国,并担心小小恐怖组织如何承受普京大帝之狂怒。如果只看中国网民的评论,以(哪怕查不清楚的)恐怖袭击为由,在中东掀起(虚张声势的)“一战立威”新高潮的选项,真地完全可行而且诱人着呢。